莊梅
[摘 要]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是將傳統的學徒培訓方式和現代高等職業院校教育制度相結合,通過校企合作這個平臺,共同培養、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使學徒從學校走上工作崗位時,快速適應崗位需求,從而解決勞動力供需不對稱的矛盾。
[關 鍵 詞] 現代學徒制;會計專業人才;代理記賬工作室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215-01
一、會計專業發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社會環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的政策扶持,這些經濟體像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它們需要有規范而清晰的會計賬目提供有用的會計數據信息,以促進經濟體自身的發展和國家稅收管理,有利于社會行業間協同發展。這些經濟體很多不具備設置會計人員或會計機構的條件,《會計法》規定:“各單位應當根據會計業務的需要,設置會計機構或者在有關機構中設置會計人員并指定會計主管人員;不具備設置條件的,應當委托經批準設立從事會計代理記賬業務的中介機構代理記賬。”因此,許多開設會計專業的高職院校審時度勢,積極探索成立既適合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又適應社會需求的“代理記賬工作室”。
二、會計專業實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會計資料涉密性強,企業對會計專業的“學徒”設置的門檻高
因為企業的報銷憑單,反映了其開支方向或進貨渠道;收入憑單,反映了其資金來源或銷售渠道,讓學徒接觸這些會計資料,有泄露會計信息和商業秘密的風險,所以,企業為保護自身的商業機密的安全,不愿給職業道德素養不確定的學徒提供實踐崗位。而職業道德素養的高低,需要由權威機構通過一系列綜合項目的考核才能初步判定,僅僅靠學校一門課程的成績,是難以取信于企業的。
(二)會計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達不到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會計專業教師具備與專業相稱的學歷,但是沒有直接參與企業財務核算、審計、財務管理等具體業務的機會。所以,形成了會計專業教師理論功底深厚,動手能力不足的現象。
(三)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會計業務的持續性、復雜性要求會計專業的學生“學徒”時間長,而且參與實踐的業務內容不確定,這就難以達到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的目的,使學校在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成效上信心不足,進而也影響了學校在會計專業領域推廣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積極性。
三、以提升會計專業內涵建設為契機,搭建“現代學徒制”會計人才培養平臺
根據社會需求,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進行整改,引進社會合作辦學力量,改進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等教學體系,建立適應社會需求的現代學徒制人才模式。
(一)加強職業道德課程建設,強化會計專業學生行為自律教育
會計職業是個敏感職業,直接接觸錢財,沒有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遵紀守法、保守秘密、熱情服務的高尚職業道德,就很容易染上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不良作風,進而喪失法制觀念,甚至故意偽造、變造、隱匿、毀損會計資料,泄露會計信息,利用職務之便貪污、挪用公款,以身試法,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學校要加強職業道德課程建設,配備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教師,安排充足的課時,引用大量的事實案例教學,給學生安排一堂生動的法制教育課,教育學生“學做事,先學做人”,對會計職業懷有敬畏之心。強化、培養行為自律意識,自覺做到踐行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成為愛崗敬業、遵紀守法的企業模范職員。
(二)深化教學體制改革,優化會計專業師資隊伍
當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大國工匠,學校由規模發展轉向內涵提升發展,開發精品課程和精品專業,將現有的專業做精、做細。與知名的優秀會計師事務所合作,建立代理記賬工作室,雙方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庫,培養“雙師型”教師團隊,實現“教學+實訓+實踐”財稅一體的實境教學體系。利用事務所的高、精、尖會計資源,通過聘請、交流、互通等方式,優化學校會計專業師資隊伍,改善學校教材老舊、短缺的“教材資源庫”,促進會計教材的開發,帶動學校的會計師資隊伍業務理論水平雙提高。
(三)建立現代學徒制實踐平臺,營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圍
為加快推行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促進“代理記賬工作室”發展,學校與帶徒授藝的會計師事務所簽訂師徒培養協議,明確培養目標、培養內容與期限、考核辦法、學徒工資和師徒津貼等內容。學校為代理記賬工作室提供工作場所,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從就業專項資金中安排經費,補助帶徒的會計師事務所,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提高會計師事務所與學校合作辦學的積極性。優秀學徒可獲得CPA和會計師事務所推薦工作的獎勵,學徒得以高起點入職,早日成長為企業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危英.現代學徒制下高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科技,2016(10).
[2]石品德,楊早娥.現代學徒制與中國職業教育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2(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