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長江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
[摘 要] 民辦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四川省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發揮著巨大作用。但由于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制約了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開展調查,對四川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就政府如何扶持民辦高校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出相應建議。
[關 鍵 詞] 教育公平;民辦高等教育;政府扶持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18-01
一、引言
截至2015年12月,四川省擁有高等教育機構109所,其中民辦高校34所(本科16所,專科18所);共有在校生138.79萬人,其中民辦高校在校生36.32萬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人數的26.17%。由此可見,民辦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四川省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多樣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無論是民辦還是公辦教育在法律地位、資源配置、政策扶持等方面都應享受同等待遇,具有同等的發展機會。然而,當前教育公平問題日益成為制約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民辦高校要尋求自身的健康快速發展,就得解決好教育公平問題。
二、四川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一)扶持民辦教育政策尚未落到實處
《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為民辦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四川省政府部門和教育部門針對民辦教育出臺了《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決定》《四川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辦法》《四川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一些針對性的文件和法規,但都比較籠統,缺乏操作性的指標和規范細則,致使鼓勵和扶持民辦教育的各項優惠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實,沒有真正發揮出應有作用。
(二)公共財政較少惠及民辦教育
據調查當前四川省大多數民辦學校主要靠收取學費或銀行貸款辦學,走的是“以學養學”的滾動式發展道路。四川省對民辦教育財政資助主要通過土地征用費減免、購買儀器設備費稅收減免、收益所得稅優惠、貸款信用擔保利率減免以及貧困生資助等,唯獨沒有直接的生均財政撥款性資助。由于公共財政支持民辦教育力度不夠,后續發展資金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民辦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
(三)教師流動性大,結構不合理
由于民辦高校教師在社會保障、職稱評定、進修培訓、申請科研課題等方面與公辦教師存在較大差異,公辦高校教師和民辦高校教師之間缺乏有保障的雙向流動,民辦高校很難吸引和留住人才,導致民辦高校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結構上的不合理,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和育人質量的提高。
四、四川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政府扶持策略
(一)實施分類管理,完善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法規政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將民辦學校進行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管理的改革思路,可按照營利性、非營利性對民辦學校進行分類登記管理,在分類基礎上,從財政、稅收、土地、收費、融資等方面構建差異化的政策體系。
(二)轉變政府職能,保障民辦高校的自主權
地方政府要從管理公辦院校的思維定式中走出來,轉變職能,通過法律手段引導規范、扶持保護民辦高校的舉辦和發展,逐步改善民辦高校發展的制度環境,使民辦學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享受專業設置權、自主招生權、自主設置課程、自主開展辦學試驗的權利。政府應該發揮市場機制對民辦高等教育的調節作用,真正激發民辦教育內生動力和體制優勢。
(三)落實民辦與公辦高校教師同等待遇,促進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
落實保障民辦高校在教師資格認定、職稱評審、科研項目申請、進修培訓、評先選優、國際交流等方面享與受公辦學校教師同等的待遇;鼓勵民辦學校通過建立企業年金制度等辦法吸引和穩定優秀人才,縮小民辦公辦高校教師的退休待遇差距;建立民辦和公辦高校教師的合理流動機制,鼓勵支持公辦學校教師到民辦學校掛職任教。
(四)加大政府財政扶持力度
財政支持是民辦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我省民辦高校正處于快速發展的上升階段,建議研究與學習北京、上海、浙江、陜西等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較好的先進省份的做法,結合我省實際,從各方面不斷調整和充實扶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對于發展較好,有一定成果的民辦高校應當加大資金獎勵力度,促進了民辦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五、結論
總之,教育不公平是現實存在的,而且這種情況還將長期存在。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的受教育者通過對公共教育資源合理占有,可以在一定意義上促進教育公平,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曾文,應若平.從教育公平的視角看我國民辦高校的發展[J].民辦教育研究,2006(6):34.
[2]彭安臣,曾潔.教育公平與國家對民辦高校的資助[J].煤炭高等教育,2004(4):51.
[3]畢振力.教育公平視角下政府對民辦高校的管理與資助政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11):15.
①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四川省民辦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4TD004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泳敏(1976—),女,漢族,浙江蕭山人,管理學碩士,講師,就職于四川長江職業學院教務處,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