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摘 要] 高職要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特色道路就必須經歷課改的陣痛,其中會完全打破教師原有的教學觀念和認知,而要完成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適合高職學生的若干項目任務,就需要突出學生能力本位的培養。
[關 鍵 詞] 能力本位 ;項目;主體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81-01
高職的課程改革已不是什么新話題,但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仍然走的不平坦,有困惑,取得的成績還不夠顯著。歸根到底還是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理解得不夠透徹,高等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是職業教育的高等層次。因此,我們對學生的培養應該是以能力本位為首,即將培養學生能力作為課程的改革目標。基于此本文主要圍繞高職課改中產生的系列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突顯能力目標的培養
高職培養的學生不同于本科,高職培養的是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讓學生具備相應的崗位職業能力是我們課程的教學目的。因此,課程建設最應突顯的是能力目標,其次是知識目標和素質目標。而現階段無論是從課程評價標準還是課程教學模式上大都偏向知識本位,違背了教學的初衷。判斷一堂課的教學效果應該把教師引導學生獲取了多少能力作為依據,而不是教師自身的課堂表現;課程考核的目標也應該是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不是知識,即學生作品的質量應作為評價一門課的重點。如這些觀念沒有徹底轉變,便無法開始課程的真正改造,更無法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
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有了清晰的培養目標,下一步便是展開課程的設計。如按照“定義、概念、邏輯、抽象”這種傳統的思維模式引入課程內容與高職的學情是不符的,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按照“情景、感性、案例、任務、問題”的方式引入,一方面符合能力本位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創建高效課堂。
高職學生有其自身特點,這是我們在教學之前必須了解的學情,在了解了學生的現狀后,教師就應該為他們量身打造一個適合他們的理想課堂。同時,教師應避免教學目標不明確或缺少課程的內在驅動力;教學內容缺乏職業性,在此重點要明確的是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起的是主導作用。這才符合職業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師生轉變角色,完全打破以往“師講生聽”的傳統課堂教學形式,使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從而深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參與欲和成就感。
三、項目是訓練能力的載體
首先,要對“項目”有正確的認識。有些教師會將案例和項目混淆,其實不然。案例是作為一種已成事實被引入到課堂中,而項目應該是從未做過的,師生共同參與完成并總結歸納的一種體驗。項目不是教學環節、活動和模塊。而應該是有實際背景,具備工作要素和認知要素,以真實、典型、綜合任務覆蓋展開的一件完整可驗收的具體工作,要讓學生產生興趣,全程參與,并有自己決策和創新的空間。這是我們在實施項目導入教學方法之前應明確的一點。
對于教師而言,高職課改的重點在于項目的設計,如何設計能夠覆蓋單元能力點和知識點,并能調動學生興趣的項目是課改的第一步。因此,首先,要明確每次課程的能力目標,圍繞此設計各項目;其次,能力是反復訓練后形成的,教師要為每單元的課程內容精心設計一系列的項目;最后,只有單項能力訓練也是不行的,還應有綜合能力的訓練,即要設計大型、典型、復雜的項目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我們最終培養學生的目標。
四、認識的誤區
(一)忽略知識的傳授
當一再強調培養高職學生能力目標的時候,又有一個極端的現象出現了。那就是教學目標只放在了單純培養學生的技能方面,而忽略了對其系統知識的培養,這其中包括系統的理論體系知識和系統的能力體系知識。高職教育最終還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培養的是有堅定理想和正確信念、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具備熟練技能和系統理論體系及能力體系知識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考慮學生職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單純培養學生的技能是不可取的,這也是與中職教育和社會培訓機構培養目標的根本區別所在。
另外,作為教師對于課程內容的設計要有相應的理論支撐,而不能只知道行為發生的結果,而不知道產生行為的原因。否則容易形成單純的技能培訓或教師按個人主觀教學和工作經驗來擬定教學內容的現象,所以沒有系統的理論知識作為教學內容的構架是絕對不行的。
(二)項目具備的特質
教學中的項目設計不同于企業真實的案例,是不需要為企業創造利潤的。它只是以真實工作為背景,按學習要求改造過的學習型工作任務。另外,通過項目這個載體將學生的能力訓練出來,其中是需要和允許出錯的,這是從低難度到高難度訓練的必然過程,也能成為教師今后的教學資源。
高職課改是一個長期和艱苦的過程,只有經歷過真正的歷練才能逐步將自己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高職教師。我們應該站在課程的高度上,運用貫穿項目綜合能力訓練為主或雙線并行貫穿項目的方法,運用可遷移的課程教學模式以及現代職教先進理念,對課程的內容、方法、模式進行整體優化。對高職教師而言,課改勢在必行,改造好了自己的課程又何嘗不是對舊有自己的一種全新改造呢。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教院校整體教改[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仲耀黎.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畢丹(1982—),女,長江職業學院教師、副教授,從事廣告設計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