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
(江蘇省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江蘇 揚州 225000)
[摘 要]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經過社會與企業的積累與考驗,已具備了校企融合、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實行現代學徒制可以提高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合理性、針對性和優勢,提高畢業生技能水平與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求。
[關 鍵 詞] 高職藝術教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178-01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具有社會適應性的技能性人才,現代學徒制是將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職業教育相互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了當下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成果。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經過社會與企業的積累與考驗,形成了校企融合、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實行現代學徒制可以提高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合理性、針對性和優勢,提高畢業生技能水平與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求。
一、現代學徒制的特點
現代學徒制提倡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教師、師傅聯合授課,學生、工人角色轉換,學校與工作場景地點轉換。推進現代學徒制:必將促進社會行業、相關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針對性;推進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模式;推動“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創新職業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最終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
二、現代學徒制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中的運用
高等職業教育就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在構建內容與教學體系上,注重實際能力的提升,學校與社會、行業、企業用人相結合、教師學生與實際工作者相結合、理論結合實踐,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術人才。而藝術設計教育更加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創新能力的提高。現代學徒制有助于高職藝術設計院校培養出藝術修養高、業務素質好和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藝術技能人才。
(一)準確定位培養目標
高職藝術設計教育應從行業需求出發,學校、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有針對性地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完善、補充教學內容;加強以操作技能、實習等為主的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崗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加強產學結合、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工作后,上手快、動手能力強,最后成為一名優秀技能人才。
(二)課程設置針對性強
按照“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的原則對課程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突出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強化計算機輔助設計、創新設計、生產教學等實踐環節。如廣告設計,引入實踐項目,分組討論、設計,確定方案,輸出打印,生產制作,增加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
(三)以人為本,注重教學過程,強調師生互動
英國教育家斯特豪斯曾提出過“過程模式”的教學方法,重視教學過程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與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強調藝術設計運作的全過程,對設計創作的各個環節,比如前期調研、環境、人員分析、設計推敲、小組討論、制作生產等都十分重視,而不是單單看重學生最后作業的好壞。在教學中,老師、學生進行充分互動,鼓勵學生與老師共同討論設計思路、特點和創新設計方法,強化過程教學,提高學習效果。
(四)校企融合、訂單培養,注重技能提升,強調角色互換
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商業性。通過校企融合、訂單培養、項目引進等方式實行角色互換。受教育者以學生與學徒的雙重身份接受指導,他們一方面是學校學生,一方面是企業員工,學生分階段在學校和企業交叉進行理論學習和技能提升;進一步利用社會行業、企業的資源優勢,形成師傅、教師的復合,學生、學徒、工人角色的合一,達到學做互通、工學交替、提升技能、完成學習。
(五)注重個性發展,實行行業評價,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實行現代學徒制,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學校老師、企業師傅學習理論知識和行業技能,更多的是思維方式、工作方式與能力的提升。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學生創新和設計思維的培養,大量的企業實訓、項目制作,提升了能力,創造了個性。由院校老師、行業專家、企業技師組成的考評團隊更是從合作、創造、組織管理、實踐操作能力,從職業道德規范、敬業意識、服務意識、質量意識、競爭意識等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考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事業的責任心。
(六)拜師學藝,構建“雙師型”隊伍,提升教學質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能力的更新就對學校老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現代學徒制有利于院校建立大師、名師工作室,聘請高級技師到學校共同研究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青年教師進行拜師學藝、企業掛職,為專業老師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學習提高機會,使得專業技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構建“雙師型”專業隊伍,提高教學的質量。
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一種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貫穿于入學—畢業—就業—發展的全過程,也是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適用的教育形式。全面、深入、有效地落實現代學徒制在人才培養、教學模式、頂崗實習中的作用必將對人才培養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海存.認知學徒制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3.
[2]胡秀錦.“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