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012-01
長期以來,在中職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非常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首要目標,而道德、理想、價值觀等則成了附屬的東西。課堂教學中片面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與理性能力的開發,忽視了情感經驗的積累與情感能力的培養,學生對所學道德要求缺少自身需要的體驗,沒有把它們當作必須遵循的準則,而只是作為一種理論知識來接受,造成道德情感培養不落實,不能發
揮道德情感在知、情、意、行諸要素協調發展中的作用,學生常出現“言行不一…‘知行脫節”等現象,致使中職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道德情感與道德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要素有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每一要素在思想品德心理結構中均有確定的地位和作用,各要素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形成有機統一體”。其中道德情感是指“根據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原則感知、理解、評價現實時所產生的一切情緒體驗”。根據道德情感發展的水平的不同,其體驗形式大體可分為下列三種:知覺道德情感體驗、想象性道德情感體驗、倫理性情感體驗”。從總體上看,學生的各種道德情感形式中,倫理性的道德。隋
感體驗占優勢,知覺的情緒體駿日漸減少。學生的道德情感內容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集體榮譽感、義務感、良心、幸福感、愛國主義情感等方面,依其成熟水平排列如下:義務感、良心、幸福感、榮譽感、愛國主義情感。
品德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心理過程來說,是一個從知到行的過程。學生由知到行的轉化過程中是離不開道德情感的,道德情感是由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催化劑,加強情感教育是完善學生品德的重要條件。休謨曾說過:“沒有道德情感,就沒有道德行為,只有當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發意志,產生行動。”愛爾維修也曾斷言:只有“偉大的感情才能產生偉大的人物”,他強調的正是道德情感對完善自身、提升人格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道德情感教育
朱小蔓教授認為,“道德情感教育強調以感受體驗為基礎,以情感態度的養成為表征,以情感與認知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為發展過程,以培養情感性道德人格為目標。…‘它的操作要求是以情動感受、體驗共鳴為內在機制的情感反應模式和移情共感模式為主,創設情境,再現生活,加深感受,把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結合起來。…‘道德情感教育要把握情意感通機制和需求沖突機制,讓學生在情感場的氛圍中,積累道德情感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道德情感得到內化和升華。”
二、中職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道德情感教育策略
要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在教學中,抓住學生的道德情感形成、發展的心理特點,靈活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1、重視學生的情感性學習,以理育情
情感和認識是相互促進的,相互干擾的。一方面,認識是情感產生的基礎,認識越豐富、越深刻,情感就越豐富、越深刻;而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情感又反過來推動和加深人的認識。另一方面,不正確或膚淺的認識也可以引起不正確的或膚淺的情感;而不良的情緒和情感也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所以,在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中,必須以理育情,從提高學生認識水平人手,以理智來支配情感。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知情交融,情理通達。
2、創設富有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以境育情
情緒情感的情境性是指人的情緒和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情緒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點,是以境育情的心理學依據。情境教育法是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之一,教師要根據教育教學內容,創設適宜的環境氣氛和特定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從而達到加深理解道德觀念的目的。
(1)教學中,使用電影、電視等電教媒體以及掛圖、實物等直觀形象把學生帶進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體的形象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2)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去實地參觀采訪,通過開展社會調研使學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所學理論知識、社會現實、自我情感聯系起來,增強關心他人、關心社會、樂于奉獻的道德情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在情感活動中,學生的道德認識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為他自己的觀點,并在他自己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現出來,從而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為。"
3、發揮優秀文藝作品和生動事例的感染作用,以美育情
別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和道德是親姊妹。”以美育情,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內容。美育,也稱美感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趣味和穩固的審美情操的教育實踐。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會美感和藝術美感。優美的自然景色能激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經常引導學生評價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熱點問題,可以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和評價能力,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心靈;藝術美感中的優秀文藝作品能夠深刻地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具有濃厚的情感色彩和感人的精神力量,能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熱愛,對假、惡、丑的痛恨。因此,選擇文藝作品時,必須考慮其內容是否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因為遠離學生實際的內容很難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4、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調節能力
如前所述,中職生的道德情感雖然有了明顯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他們的道德情感往往會流露出某些矛盾和不穩定性,表現出容易沖動、難于自制等特點。康德認為,道德情感的特征是沖突的心理因素體驗,一方面是壓抑各種自私自利而產生出不快與痛苦;另一方面又因之感到自豪、高尚,因此,道德情感不是一種自然好惡之情,而是一種理性情感。而在黑格爾看來,一部精神發育史,就是心靈矛盾、沖突、和解、再矛盾、再沖突、再和解的無限過程史。
蘇聯的申加羅夫在《情感與感情是現實反映的形式》中說,“情感領域的不協調是最高的慘淡的現實。情感與感情的世界是在較早的年齡形成的,但是,如果某些對道德而言至關重要的情感沒有形成的話,那么這個空白靠將來再彌補的希望則十分渺茫。"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我們必須加強對青年學生進行道德情感教育,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方法,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陳大柔、叢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