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艷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040-01
傳統的語文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教決定學生的學,學生自始至終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所以導致了教師講得多,學生實踐少:學生題練得多,自主探索少;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最終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缺乏終身發展能力。新的語文教學思想應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立足學生終身發展,這種教學思想應通過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的教學方法的體現與實施來進行,這種方法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該是一位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語文學習重在學生自身的語言實踐,通過自身的語言實踐去積累、感悟、創新。近年來,在教學中我總是力求實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一、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獨立實踐的過程,教師的講、讀、說是不能替代學生學習的,更不可能形成學習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如講讀、閱讀課文的教學,我總是首先讓學生按課前預習的要求,自讀課文,獨立完成預習要求,學習生字、新詞,把握主要內容,自己提出并解決問題,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同他們交流學習的體會和看法,一般不對內容進行解答。鼓勵他們自己探索學習方法。盡量克服把教師的歸納、理解強加于學生,或引導學生達到老師的預設目的。使自主學習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實際來確定自己的教法,即以學定教。盡量避免先由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整個教學的環節都是圍繞這幾個問題來安排,我認為,這是以教定學,限制了學生自主能力和個性的形成和發展。
二、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學生是社會的一員,始終是要從事學習、生產、生活工作的,合作能力說到底是一種生存能力。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合作能力的培養,合作學習能力培養的主陣地在課堂。我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學生知識面和思維能力的差異,在合作中不能使人人都切實參與,人人都得到鍛煉,如學習能力強、思維活躍的學生總是急于和最先發表意見,而且這部分學生談得全面、深刻一些,差一點的學生不知說什么,或想說卻被別人先說了,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怎樣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人人有所得,人人都得到鍛煉和提高呢?因此,我首先想到了合作學習的形式和技巧問題,我先了解相鄰的兩個或四個同學實際情況,分別找他們個別談話,肯定差生或膽怯生的潛能,鼓勵他們大膽動腦、動口,不要怕說錯;告訴優秀生既要作好參與者,更應當好組織者。讓他去鼓勵差生先說,自己最后歸納總結、深化,做一個小小領導者。我在參與學生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對這兩部分人都分別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這樣的合作學習使各類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我自己也完全成了學生合作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能力的培養不只在課堂,也在課外,如每天掃地或大掃除,要讓他們學會分工,在單位時間內提高效益。如誰打水,誰搬凳、椅,誰掃地,在分工中合作。通過這樣的不斷實踐,學生逐步形成了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了合作的能力。
三、激發探究意識、培養創新精神
探究和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在教學中,我把探究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如用什么辦法盡快地熟記生字或新詞?對重要的字詞用什么辦法來理解?讀了某一段或某一篇,有什么體會,有什么看法,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勇于探究,樂于創新。如,學習《我的戰友邱少云》,在我的鼓勵聲中學生大膽質疑:“邱少云他們潛伏紀律要求很高,咳嗽一聲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現,為什么后文還寫‘我扭轉頭一看,難道不怕被敵人發現嗎?”有的學生說:“課文不切實際,隱蔽的戰士都帶著武器,大火燒起來,武器一定會爆炸,而課文根本沒從這方面考慮”;還有的說:“文中的‘漫山遍野用得不好,既然大家都隱蔽得很好,后文寫‘黃昏時分,漫山遍野響起了激動人心的口號,是誰把邱少云犧牲的消息告訴給漫山遍野的戰士的呢?”關于學生對課文作者所持的懷疑,我作了充分肯定和贊許,告訴學生不要盲崇書本,在探索中才會進上不和創新。
四、加強感悟能力的培養
學習語言的規律首先是感悟。我們每個人學語言之始就是感悟,聽別人說悟其意,觀別人的表情、動作悟其喜怒哀樂,讀一篇文章領會其內容觀點或主張,這都是一個“悟”字。感悟能力的培養就是要多讀、多聽、多思。把“思”貫穿于“讀”與“聽”之中。第一點多讀。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每學一篇課文,我都要求學生多讀,熟讀成誦,邊讀邊想,帶著書上的問題讀,帶著自己的問題讀。讀出“問題”,讀出“韻味”。第二是多聽。“聽”是交際的前提,是積累的手段,也是感悟的手段,我采用的辦法是,從聽老師讀中“悟”出該怎么讀,是什么語氣和感情;聽老師讀一段話或一篇短文,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聽同學讀或說,談談自己的看法等。這樣不斷實踐,學生的感悟能力就不斷地得到了提高。
五、重視語言積累
語言積累是語文素養的基礎,積萬千磚瓦方可成大廈,這也是作文的基礎,古人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里的“破”就是多讀、熟讀、熟記的意思。所以,我除要求學生熟讀每一篇課文以外,還要求學生熟背優美句子。同時,還推薦一些名句、名詩、詞、名段、名篇給學生閱讀和背誦。如,學習《梅花魂》,我適時補充王冕的《墨梅》詩:“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讓學生熟讀、熟記,從詩的意境中體會出墨梅正氣、高尚、純潔的品性,并加深了對課題《梅花魂》“魂”字的理解。學習《桂林山水》,學生在欣賞如詩如畫的桂林風光,陶醉于描寫桂林山水的妙詞佳句的同時,我給他們來一首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啊,霧中的仙,神姿仙態桂林的山。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如情似夢漓江的水!水幾重啊,山幾重?水繞山環桂林城……是山城啊同,是水城?都在青山綠水中……啊!此來關山千萬重。馬鞍上夢見沙盤上畫:‘桂林,山水甲天下……啊!是夢境啊,是仙境?此時身在獨秀峰!心是醉啊,還是醒?水迎山接入畫屏!畫中畫——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應我響回聲……”,這樣,學生在散文與詩歌不同的表述方式上體會出了語言文字的魅力,并從中獲益。在課余,我常鼓勵學生多看名篇名著,如《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通過閱讀,不但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了提高,作文語言也逐步地豐富起來,作文中不時出現的佳詞佳句使他們自己也倍感愉悅。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培養,學生閱讀、思維和自學能力增強了,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語言素養,為他們的個性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