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偉倫
摘 要:早期閱讀使幼兒從面對面的口語交流中解放出來,實現了人與圖畫符號的間接交流。這不僅擴大了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也使幼兒在不斷地閱讀中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提高了幼兒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為幼兒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閱讀;習慣;興趣;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127-01
小班幼兒一般3歲左右,正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幼兒模仿力強,接受信息迅速,在不斷的學習與糾正中鞏固自己的語言。這時期幼兒詞匯增加也很快,他們已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小班孩子特別愛聽故事,往往從故事中獲得認知與經驗,與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
一、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1、創設相對安靜的閱讀區
在幼兒園,幾乎每個班都有圖書角或閱讀區,以滿足幼兒隨時閱讀的需要。閱讀區要設在相對安靜的區域。可以在教室的一角用柜子隔開,形成相對隱秘安靜的區域,或者在臥室的某個空白區域,保證幼兒能靜心閱讀。
2、提供富有童趣的圖書
硬紙書又稱撕不壞的書,它質地堅硬,畫面大,色彩強烈,內容淺顯,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水果、動物為主,適合小班上學期幼兒閱讀。
繪本也是孩子非常喜愛的書籍,它有一定情節,對于有一定閱讀經驗的孩子有莫大的吸引力。此外看圖說話,幼兒故事方面的書籍,一般畫面內容有趣,也能吸引一部分幼兒的注意。
二、引導幼兒學會觀察畫面,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
1、引導幼兒學會觀察畫面內容
在平時的語言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教幼兒學會觀察。比如一幅圖中有誰,在哪里,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畫中的人物心情怎樣。幼兒看的多了,聽得多了,自然而然學會了教師的思維方式,在自主閱讀的時候,孩子會不由自主的從這些方面觀察畫面,了解并講述畫面內容。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一點點引導,幼兒慢慢學習,還要集中注意力,學習建立畫面與故事內容的聯系,才能達到要求。
2、教幼兒正確的閱讀方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要求幼兒“經常主動要求成人講故事、讀圖書。喜歡跟讀韻律感強的兒歌、童謠。愛護圖書,不亂撕亂扔。”
小班幼兒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都是逐漸培養起來的。在小班上學期,幼兒剛接觸書本,有的孩子把書本當玩具,扔書、撕書現象都有可能發生。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告知幼兒,書不是玩具,不能扔,更不能撕,而要愛護。
剛入園的幼兒有的會將書倒著拿,倒著看,教師要一個一個糾正,可以用孩子能接受的語言引導,“小朋友,我們看書,不能讓畫面里的小動物倒著,它們多難受啊,讓它們站站好!”。
三、帶領幼兒認識標識、文字等符號
不管什么圖書,都離不開文字和符號。小班幼兒認識文字標志符號,可以激發幼兒對各種文字標志符號的敏感性,提高幼兒的觀察、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能力。
最普通的是箭頭符號,箭頭的指向指引著幼兒閱讀的順序,讓幼兒能跟著箭頭所提示,逐步了解畫面含義。其次是夸張的對某件事情的說明符號,比如表示人在打呼嚕的彎角符號;表示人跑得快腳下有類似塵土飛揚的符號。另外還有各種交通符號,比如停車場的符號、走斑馬線警示標志,110、119等急救、火警等常見標識。
一些簡單的漢字,假如幼兒感興趣,教師可以自然滲透。可以利用字如畫的特點,用多媒體等輔助手段,讓幼兒了解文字符號的由來。
四、在閱讀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和創造能力
小班幼兒自主閱讀能力不強,教師要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在幼兒容易觀察不仔細的地方多提醒。當教師和幼兒閱讀一遍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書中的故事情節,引導他們有條理地說出故事的大致內容。
早期閱讀使幼兒從面對面的口語交流中解放出來,實現了人與圖畫符號的間接交流。這不僅擴大了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也使幼兒在不斷地閱讀中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提高了幼兒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為幼兒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