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199-01
“語文教育的整個過程就是致力于幫助學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動和言語表現之間的緊密聯系。說到底,是引領學生走向言語上的自我實現的人生道路的教育,是言語人生、詩意人生的教育。”“在語文教育中,習作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最高體現。”但在現實生活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怕習作,認為習作是一項苦差事。習作的事件多是虛構的、模糊的,或者是千篇一律,寫出來的東西基本上是東拼西湊的,缺乏與生活的聯系,無發自內心的感受,對習作沒有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根據我的教學經驗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激發學生的習作樂趣。
一、大量閱讀,積累妙語
習作能力是兒童語文素養的內容之一,但對兒童進行習作指導不僅僅限于關于“寫”的推動,“讀”更是寫的源泉。我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習作2》要求學生介紹自己的朋友,把朋友的外貌、性格、愛好等寫出來。但我發現有些學生在描寫人物的外貌時只簡單幾筆寫成,文中無生動、形象的語言。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的閱讀量較少,腦中未積累精彩的語句。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夯實兒童的文化根基,才能反過來促進“童化”作文。這就要求學生既要讀書本中優秀的課文,還要讀適合自己的課外的書籍(學生讀什么樣的課外書籍需要老師給與相應指導,不同的年齡學生讀不同的書)。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即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通過對大量優秀文學作品的閱讀,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面,學生的審美能力、感悟能力、表達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貼近生活,發現樂趣
習作的自由表達源于豐富的語言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文思如泉、筆下生花。要想寫好習作,學生不但應有豐富的語言積累,還應有豐富的生活積累。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學生只有練就一雙會觀察細節,發現細節的眼睛,他們的語言才會生動、鮮活。
在教學習作《可愛的校園》時,由于學生平時少于觀察,對學校了解不夠,有些學生無從寫起或把從作文選上的作文拿來用,于是我將學生帶出教室,來到室外,特別是我們校園里有幾棵銀杏樹,它在秋風中搖曳生姿。我把它們帶到樹下,與他們一起觀察,我問:同學們,拿起一片銀杏葉,看看它是什么形狀的,像什么?它的顏色呢?一生回答:銀杏葉就像一把綠中帶黃,黃中透綠的折扇,美極了,仔細看,還能看到細長的葉脈。另一生回答:我收到秋姑娘寄來的明信片,那是一件件精致的“小短裙",邊緣由綠變黃,由黃變黑,還鑲著波浪形的褶子。我又問:你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感覺?聞聞,又有什么發現?有生回答:我用鼻子湊上去聞一聞,直覺一股淡淡的清香鉆進五臟六腑,神清氣爽,舒服!又有生回答:銀杏葉抹上去細嫩光滑,讓人不忍心傷害它。通過這次課外活動,讓學生親身觀察、體驗,搜集第一手資料后再去習作。這種“真人習作”,是以真實的問題場景,活動過程習作。這樣的“真實習作”學生有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可寫,習作自然成為一種真實的生活行為。
三、激勵評價,激發興趣
古語說得好:“利人之言,暖如布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兒童都有希望獲得被認可的天性。”對于處于成長期的小學生來說,課堂上的教師一句激勵性評價語在學生心中會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能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習作也是如此,學生在寫作中表現出的語文美,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材中經典課文的示范,樸素的真情,豐富的語言,課堂上教師充滿感染力的話語,寫作思路的點撥,課后指導學生的摘抄與賞析,都是為學生的寫作做精心的準備。如果說學生的習作離不開情,那么老師的評語更離不開愛。學生自信心的樹立和興趣的產生,離不開老師對他的贊揚和鼓勵。學生在老師贊賞的目光和激勵的言語中,思維空間更廣闊,個性特點得以張揚,習作水平也不知不覺地進步,從而使學生熱愛習作。
四、妙用內容,快樂習作
中低年級課文和課外書中有著豐富的童話題材,老師教學時可積極引導學生捕捉閱讀時產生的創作靈感,指導學生編寫童話,,可以從模仿開始,逐漸增加創造成分,讓他們對習作產生興趣。如《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這篇課文,它是一篇童話故事,寫的是開始小駱駝在小溪邊遇到了小紅馬時,小紅馬說小駱駝的腳掌、睫毛和背上的肉疙瘩難看,小駱駝覺得挺委屈,當他跟媽媽去沙漠走一趟后,知道自己身上的各個部位在沙漠中的用處后,小駱駝轉變了思想,認為自己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但學生學習興趣正濃,此時讓學生續寫《再遇小紅馬》,他們會根據已有的知識,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寫出充滿童趣的故事。
五、倡導筆記,習作成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兒童是天生的創造家,兒童是積極的探索家;兒童是自主的管理者。”現代兒童觀認為兒童是“有能力的主體”,他們是正在發展中的人,不能因為兒童相對于成人的弱小,就輕視他們的能力,使他們被動發展。在平時我讓學生寫日記和讀書筆記,注意引導學生勤于觀察,多角度地觀察,通過文字把自己生活中的真實感悟、真實想法,及時地記錄下來,積累寫作的素材和靈感,內容不限,可以是簡單的幾句話,可以是精彩的片段,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啟迪,想寫什么就寫什么。讓學生在“記”中享受到自由習作的無限樂趣。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作為語文老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增強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寫作教學的重心應該是在學生作文興趣的激活、作文態度的端正上,久而久之,相信學生會逐漸得到習作的樂趣,從而達到“好”之,進而“樂”之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