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珍+李冬鳳
摘 要: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制約著大學生的擇業行為。當前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呈現出擇業目標理想化、擇業標準功利化、擇業意向多元化等特征,這是由就業體制改革及多元社會價值觀等多種因素促成的。在當前“創新創業”發展戰略實施背景下,我們應從社會、學校、家庭及個人等多個層面培育大學生正確的擇業價值觀。
關鍵詞:“創新創業”;大學生;擇業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6-0187-02
大學生就業關乎大學生個人的發展前途,關乎大學生家庭的生活幸福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如今,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備受人們關注又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而大學生擇業價值觀是影響大學生擇業就業的關鍵所在。大學生擇業價值觀是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關于職業選擇的一些比較穩定的認識、評價、態度和心理傾向。”[1]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以及就業體制的深入改革給大學生的擇業就業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轉變。當前我國正在實施“創新創業”發展戰略,大學生正確擇業價值觀的培育關乎“雙創”發展戰略的實現。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當前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基礎上,探討了“創新創業”背景下大學生正確擇業價值觀的培育途徑。
一、當前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現狀分析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在不斷調整和改變,呈現出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擇業目標理想化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不少大學生由衷感慨未來理想工作與現實就業、生活壓力形成的極大反差。現實中,很多大學畢業生擇業目標過于理想化、就業期望值過高,沒有了解和體認到就業形勢的嚴峻性,想當然地以為憑學歷和能力能容易地找到一份理想工作。他們對所從事職業的薪金待遇、晉升前景、工作環境及其他福利條件等有著過高的期望和要求。當擇業目標無法實現時,他們寧可選擇待業也不愿選擇先就業再擇業。總的來看,當前許多大學生沒有客觀地評估自己的專業基礎、職業能力以及當前的就業形勢狀況,因而使其擇業目標與就業市場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二)擇業標準功利化
擇業標準是大學生做出職業選擇的重要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助推了西方功利主義思潮在我國的滲透和蔓延,受其影響,功利化的價值取向在大學生擇業價值觀中日益突顯。許多大學生在擇業時過于看重短期的個人物質利益而忽視長遠的個人發展和社會利益。他們普遍首選經濟發達地區,努力追求優越、舒適的工作環境、較高的薪水待遇及良好的發展前景,而很少主動選擇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城市,邊遠、落后的農村山區更是少有人問津;同時,功利化的擇業標準使大學生擇業時對崗位工作穩定性、工資、福利及社會地位、發展前景等也有較高要求,像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薪水較高、工作穩定且享有較高社會聲譽和地位的工作崗位十分“搶手”,出現嚴重供不應求的現象。實際上落后的城市、邊遠山區的艱苦環境也能使大學生施展抱負,實現人生價值。
(三)擇業意向多元化
成長于新時代的大學生,他們個性鮮明、思維活躍,自主意識較強,敢于突破傳統擇業思維的束縛,更追求自由、自主擇業,更強調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及“企業單位和個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就業體制的構建也為大學生提供了新的就業機遇。他們有更多自主擇業的機會,擇業意向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既有不少大學生追求穩定的“鐵飯碗”性質的崗位,也有不少大學生結合個人興趣和職業素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也有大學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志愿投身“三支一扶”工作為基層發展揮灑青春,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此外,也有不少大學生在國家政策的激勵和支持下選擇自主創業或繼續讀研深造提升自身專業素養。
二、當前影響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主要因素
當前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呈現出擇業目標理想化、擇業標準功利化、擇業意向多元化等多重特征,這是由社會、學校、家庭及大學生個體等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就業體制改革與多元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一方面,當前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鞏固和完善。市場經濟更加強調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就業體制也因此由傳統的“統招分配”向“自主擇業及大學生、企業雙向選擇”轉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自主擇業就業體制的建立,給大學生帶來更多的就業平臺和機會,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更大的就業挑戰,這使他們擇業競爭意識不斷強化,擇業態度更加自主化、擇業意向趨于多元化。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普及加快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并助推了西方思想價值思潮在我國的傳播和滲透。在全球化勢能作用下,功利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官僚主義等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導致許多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欠缺、服務奉獻意識淡薄,在擇業上形成擇業目標理想化、擇業標準功利化的傾向。
(二)高校擴招與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偏差
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持續擴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大學生畢業人數劇增,這加劇了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高校擴招雖然使眾多大學生就業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不斷強化,更加積極主動地做好求職準備,但也有不少大學生呈現出悲觀的擇業就業心理狀態,也有很多人仍然以所謂的“人才”自居,擇業時“不將就”、要求高,高不成低不就從而導致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待業現象嚴重。與此同時,高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偏差也影響著大學生擇業觀的形成。當下許多高校大都重視學生的就業工作教育,并開設相關課程。但是高校職業價值觀的教育缺乏有效針對性,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通觀各個高校在職業價值觀課程和教育中的規劃和實施,大多數學校的職業價值觀教育緊緊停留在課堂知識灌輸和發布就業信息的階段,未能深入到職業價值觀的影響[2]。在教學形式上,很多高校職業價值觀教育雖然作為公共必修課程,但教育內容體系不健全,采取大班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欠佳。職業價值觀是影響大學生擇業的核心要素,當前高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偏差是導致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乏,功利化擇業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與家庭就業期望導向的影響
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生活的港灣,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熏陶影響意義重大,因而,當前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形成與家庭教育和家庭期望導向密切相關。我們看到不少家庭長輩成員言傳身教,教育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設立崇高的職業理想,理性看待個人物質利益和社會集體利益,鼓勵他們盡職盡責,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大學生具有獨立自主、吃苦耐勞的精神,抗挫折能力和競爭意識強等,表現出積極的擇業心理和態度。但不可否認,不少獨生子女大學生從小接受的是溫室教育,父母過于溺愛,獨立生活能力較弱,缺少生活歷練抗挫折能力差,加之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孤立個性,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更容易失業、待業。另外,許多家庭對子女的就業和未來職業發展前景給予過高期望。特別是隨著教育投資的不斷加大,父母普遍期待大學生子女工作的高收入、高回報,期望他們能從事社會地位高、薪水待遇好、工作環境優越并且發展前景好的理想職業。家庭對子女的就業期望對大學生形成功利化的擇業標準、理想化的擇業目標產生重大導向。
(四)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與就業形勢認識的偏差
大學生作為擇業主體,其擇業價值的形成根本在于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及其對社會就業形勢的認識。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不少大學生感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對自我認知、自我定位以及對就業形勢認識上存在偏差,他們沒有認識到高校大規模擴招,大學文憑優勢在逐漸弱化。他們在擇業過程中仍然以“人才”“精英”自居,自我定位不合理、擇業期望值偏高因而形成過于理想化的擇業目標。高校擴招及“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就業體制的形成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要求不斷提高。但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職業素養不高,專業知識不扎實、職業技能較弱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大學生則會產生自卑、恐慌的消極擇業心理,也容易出現誠信意識缺失現象。此外,大學生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淡薄也導致了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功利化突顯。
三、“創新創業”背景下大學生正確擇業價值觀的培育途徑
當前我國正在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戰略,大學生作為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其正確擇業價值觀的形成對于“雙業創新”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大學生個體在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形成中起著重要影響作用,為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價值觀,社會、學校、家庭及大學生個體應同向發力形成強大合力。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取向
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以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少大學生擇業價值觀深受西方功利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官僚主義等不良思想觀念的影響,因而導致出現功利化的擇業價值取向,嚴重影響了其順利就業。從根本上而言,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要靠發展,只有把經濟發展蛋糕做大,才能把就業蛋糕做大。因而,加快經濟發展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首要任務。但同時政府還應通過宣傳教育以及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教育活動,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擇業價值觀,強化新時期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和服務奉獻意識。大學生人生境界得到提升,他們就會開闊視界,就愿意扎根基層,扎根在貧窮落后地區,從而不僅成功實現就業,而且成就人生價值。
(二)強化高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
高校是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和就業指導的主陣地,各高校應強化對高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教育和就業指導。首先,必須充實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內容體系,堅持以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教育為主線,同時將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貫穿于大學生專業知識教育始終,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堅持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理論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相結合,塑造具有健康心態、健全人格的合格大學生;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增強大學生辯證思維能力,辯證看待物質利益和精神追求,合理協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利益,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其次,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擇業觀,勇于創新創業。再次,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高校應強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并且針對各個年級分別進行就業指導,以增強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低年級學生引導其形成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為將來求職做好準備,對高年級學生應盡可能多地提供就業信息以及職業價值觀教育。最后,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實踐鍛煉,鼓勵大學生在實踐鍛煉中強化專業知識,提高職業素養,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
(三)轉變家庭教育理念,設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
家庭教育和家庭的期望對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溺愛子女的溫室教育觀念不利于培養子女的自立能力和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和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家長應轉變溫室教育的理念,加強對子女的抗挫折教育,鼓勵子女做好充分的求職準備,積極應對就業挑戰。同時,家長應轉變盲目攀比的心理,拋棄不切實際的功利性要求,充分結合子女自身的實際情況,尊重和支持子女的職業興趣和選擇設立合理的就業期望值。毋庸置疑,很大程度上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取向深受其家庭成員職業選擇的影響,因此,其家庭成員正確的擇業價值觀的樹立尤顯重要。作為家庭長輩要做到言傳身教,樹立自身正確的擇業就業價值觀,正確處理好物質利益和精神追求的關系、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積極響應國家就業政策號召增強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就業擇業氛圍。
(四)認清自我和社會就業形勢,樹立合理的職業理想
大學生首先應客觀審視自我,認清自身的職業素養以及自己的職業興趣,對自己做出合理的職業定位,盡量選擇自己感興趣且具有專業優勢的職業。同時,需要及時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社會就業形勢和就業市場需求,樹立合理的職業理想目標,并做好充分的就業準備。一方面,樹立積極的就業心態,努力提升職業素養。大學生應該以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迎接嚴峻的就業挑戰,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求職準備。應結合就業市場需求夯實專業知識、拓寬知識視野,加強實踐鍛煉提升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同時,應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自身的擇業取向,特別是敢于轉變傳統就業觀念,勇于創新和創業。另一方面,增強自身社會責任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強調:“青年選擇職業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3]換言之,青年大學生應該摒棄功利主義的擇業取向,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實現自身更大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薛利鋒.大學生擇業心理與擇業價值觀教育[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2]蔣國綱.新形勢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探析[J].青春歲月,2010(2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