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語言學肇始于20世紀70年代,它是在反思生成語言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的語言學流派。認知語言學從人的認知能力出發,通過人類在與外在現實的雙向互動過程中形成的概念結構來分析、解釋語言結構。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研究方法等方面對這一學派作簡要的介紹和評價。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雙向互動;研究方法
作者簡介:陳延金(1990.4-),男,漢,山東德州人,海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字學。
[中圖分類號]:H0-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1
一、引言
認知語言學是一個以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為基礎,以我們對事物進行分類和概念化的策略為研究方法的語言學派。認知語言學是語言學中的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它包含有許多不同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以心智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越來越多地從語言方面入手探索心理過程和規律,語言學家也開始注重從這一方面來研究語言現象。語言學家從人的認知能力出發,通過人類在與外在現實的雙向互動過程中形成的概念結構來分析、解釋語言結構。認知語言學隨著認知學科的興起,在心理學、哲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學科對語言和認知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刻反思的背景下產生的一個新興的語言學流派。
國際認知語言學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與此同時,認知語言學研究也在世界各地迅速擴展。經過近30多年的發展,認知語言學已經發展成為語言學領域一個較有影響的分支,相關方面的論著也越來越多。為了更好地了解認知語言學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本文將從其哲學基礎、研究方法、理論模型以及存在的問題等方面來簡要的介紹認知語言學。
二、認知語言學的哲學觀
在語言哲學中,語言與外在事物之間的關系問題是其基本的問題。對語言學研究具有重大影響的是長期占據西方哲學觀的客觀主義。這里的客觀主義并不是單一的哲學觀點,而是 Lakoff 對多種形同或相似的哲學觀點的統稱。Lakoff 認為客觀主義起始于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和德國哲學家康德。客觀主義認為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東西是完全分開的,認為理性、思維、觀念、理解是脫離主體的,超驗的,不依賴認識主體的身體經驗及其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在這一認知觀的影響下,語言被視為抽象的符號,而且這一符號具有獨立性,語言符號與意義則是完全分開的。語言中的詞語、概念、命題與客觀事物的特性相對應,語言可以直接準確地表達客觀現實。客觀主義只看到了語言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卻忽視了人類的經驗、感覺和認知能力在語言反映世界這一過程中的作用。長期以來,客觀主義哲學觀對語言學研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近些年來,隨著認知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類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對“概念范疇”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并在大量證據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范疇、意義、思維和推理與以前不同的非客觀主義觀點。語言學家 Lakoff 和 Johnson 將這
一觀點總結概括為經驗主義。語言是人們認識活動的產物,人類語言與世界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人類的經驗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往往起著媒介的作用。所以,人的語言能力也是人類認知機制的一部分。
三、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認知語言學入門》的作者 Ungerer 和 Schmid 把認知語言學看成是研究語言的一種方法。他們認為,當今的認知語言學主要是由三種方法表征的:經驗觀、凸顯觀和注意觀。
經驗觀認為,語言使用者對事物的描寫不局限于客觀的描寫,還會對它們的意義加以更豐富、更自然的描寫。例如,描寫一輛小轎車時,人們不但會說它的形狀像盒子,有車輪、門窗、方向盤等;還有可能會說明汽車做起來舒服,跑的快,是社會地位的象征;甚至有的人可能還會將轎車和自己的初戀、旅游聯系起來。后面的這些特征顯然超出了汽車本省所固有的屬性,這些特征與人們的生活經歷聯系了起來。凸顯觀認為,語言結構中信息的選擇與安排是由信息的凸顯程度決定。例如,要寫一輛車撞在一棵樹上這一情景,句子“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就比“Thetree was hit by the car”更自然,因為在整個情景中,運動著的車是最有趣、最突出的部分,是說話人想要表述的話題,所以傾向于把“the car”放在句首。
上述的方法表征更確切地說應該算作是“語言觀”。認知語言學是以人們對世界的經驗和人們對世界的感知、概念化和認知方式為基礎來研究語言的。
實際上,按照 Talmy 的觀點,認知語言學中占主導地位的研究方法是內省加理論分析。由于采用內省的研究方法,語料多來源于研究者本人而非從現實生活話語中提取,所以研究個體之間的差異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研究結果。隨著認知語言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的研究方法不斷涌入。
語料庫分析法是用來記錄言語發生的一種新的方法。它主要是對書面語中的語言片段進行記錄。語用語料庫分析法可以給研究人員提供大量的語料,它能為認知語言學家提出的眾多理論假設提供語料的支撐,同時也可以在使用的頻率上對語言現象進行集中地驗證。不可避免的是,該種研究方法也存有弊端。它極容易受到研究者個人主觀的影響。同時語料庫并不能給研究者直觀的結論,對語料的分析依然受研究人員主觀判斷的影響。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定芳,認知語言學研究方法、研究現狀、目標與內容[J].西華大學學報,201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