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費利克斯·門德爾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是德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他一生的創作中,給人影響至深、最富于創造性的體裁之一就是《無詞歌》。本文以門德爾松《無詞歌》OP19NO.1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該樂曲的曲式結構、調式調性、和聲等方面分析,認識到門德爾松的一些創作理念。
【關鍵詞】門德爾松;無詞歌;音樂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一、門德爾松與《無詞歌》
費利克斯·門德爾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他家境富裕,是上流社會中貴族式的音樂家,他的一生都在幸福、平靜中度過,除了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眾人對他的尊敬之外,從未品嘗過生活的艱辛和苦澀。他被譽為“浪漫主義的抒情風景畫大師”,音樂作品以精美、華麗、優雅著稱。他一生的創作中,給人影響至深、最富于創造性的體裁之一就是《無詞歌》。同時,這也是門德爾松創作跨越時間最長(1830——1850)、數量最多(8卷,共48首)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他對這種體裁的鐘愛。
“無詞歌”這一名詞為門德爾松所創立,指那種在伴奏聲部的襯托下,旋律進行得像歌唱似的鋼琴獨奏曲,一般配有抒情歌曲常用的伴奏音型。
門德爾松曾出版了8集《無詞歌》作品,每集包括6首曲子,總共48首。本文分析的OP.19NO.1屬于第一集的第一首,完成于 1830 年—1832 年,于 1832 年在英國出版。值得注意的是,這曲子本來沒有名字,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演奏家們為了幫助聽眾更好地理解,根據其生動的音樂形象命名為《甜蜜的回憶》。
二、OP.19NO.1的曲式結構特點
三、OP.19NO.1的音樂分析
這是一首典型的再現單三部曲式,整首作品首尾調性一致為E大調,中間發生了轉調,各曲式部分內部的結構十分簡單明了,但整個曲式的發展過程仍然體現出一些獨到之處。
樂曲開頭有2小節引子,揭示了主織體的特征,引子最后以E大調的屬七和弦結束,作屬準備引出第一樂段A。
第一部分A是一個合成轉調樂段,由兩個平行關系的“前短后長”型樂句(a,a)構成,旋律在高聲部,從主調E大調進入。第一樂句a共4小節,可分為2+2樂節;前2樂節又可再分為1+1樂匯,前1樂匯為主題動機,后1樂匯是前1樂匯的上五度模進,低聲部呈級進上行,后2樂節是前2樂節的綜合模進,最后以E大調的終止四六和弦接屬和弦作開放性半終止。第二樂句a是第一樂句a的平行擴充,共9小節,可分為4+5樂節,前4樂節與第一樂句a形成變化平行,前2小節原樣重復,后2小節旋律則發生改變,停在主調的VI級和弦上,帶有一種阻礙終止的感覺,后5小節是擴充句,隨著樂句的擴充,調性也發生了改變,由主調E大調轉至屬方向B大調,最后以B大調的D7-T作完滿終止,于主調來說,具有開放性意義。A部分反復一次之后進入B部分。
第二部分B為展開性的發展,發生了多次轉調。它由兩個對比關系的“前短后長”型樂句(b,c)構成,第一樂句b共5小節,是一個1+1+1+1+1的樂節群,從e小調進入,第1小節為動機,低音級進上行,第2小節為第1小節上三度模進,第3小節又是第2小節的上三度模進,最后2小節是由G大調的屬和弦結束作華彩連接第二樂句c,樂句c共8小節,可分為4+2+1+1的連句,前4小節又可再分為2+2的樂節,第1-2小節是1+1的平行重復,第3-4小節為第1-2小節的裝飾性變奏,裝飾性變奏反復一次進入e小調的屬和弦,為同主音大調E大調的A部分再現作準備。
第三樂段A是該作品中最有特點的部分,是第一樂段A的動力化再現,全部在主調E大調上進行,由三個樂句(a,d,d)構成。第一樂句a共4小節,是第一樂段A中第一樂句a的靜止再現,與之相比,只有第3小節用了裝飾性旋律;樂句d和d是在保持主題動機性格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兩個平行擴充式結構樂句,樂句d共4小節,可分為1+1+2結構綜合,最后以E大調的D7-T作不完滿開放性結束,落在主和弦的三音G音上;樂句d是樂句d的平行擴充。
曲子最后還有5小節尾聲,力度漸弱,速度漸慢,使用了主題材料,與開頭2小節引子形成呼應,起到了概括總結的作用。
該樂曲的中間部分雖與前后段形成對比,但整首作品首尾調性一致,加上以同一織體貫穿始終,使樂曲形成了高度的內在統一。
四、總結
通過音樂分析,我們對門德爾松《無詞歌》OP19.NO1有了大致的了解,樂曲內部調性和聲的完美結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們感受到了門德爾松《無詞歌》創作的成功。
筆者認為,門德爾松的音樂不僅能夠準確地表意,還能生動地表情,更有一種根植于人們心靈深處的生命力,也許,這便是他給我們帶來的最重要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楊儒懷.音樂的分析與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09).
[2]楊九華.西方音樂史[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11).
[3]劉明清.從<無詞歌>第一首(Op19.No1)看門德爾松創作[J].黃河之聲,2013(11).
作者簡介:王成(1993—),男,漢族,湖南郴州人,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