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力夏提·買買提
摘 要:目前,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要想從根本上緩解大學生的就業難題,必須要改變傳統的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改革創新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培養模式。高校按照學生興趣愛好的差異性,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來組成興趣小組,比如:體能訓練、運動康復、運動訓練監控、私人教練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與培養。同時要對生理、解剖、生化等基礎學科給予充分的重視,改變傳統的逐步弱化基礎學科的做法。高校要為體育專業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與實踐平臺。不斷強化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實力,培養更多符合社會需要的優秀大學生。
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 大學生 培養模式 創新 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12(b)-0057-02
在我國各師范專業高校以及體育專業高校中,體育教育專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專業,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學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生群體,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學生通常是要接受普通高考以及體育專業加試兩個方面的考試,兩次考試的成績要和一定的系數相乘,有些高校對體育專業加試的成績更為重視,對文化課的要求相對較低;而有的高校則會錄取文化成績以及體育成績均適中的學生,這類大學生在文化課方面以及體育方面的成績都處于相對中庸的一個水平狀態,對這類學生進行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時也相對容易一些。因此,我國許多高校都開始改革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錄取政策,將以往文化成績以及體育成績均適中即可錄取的錄取方式,改變為按照體育成績達標即可,文化課成績從高到底的原則來進行錄取。新的錄取方式使錄取分數線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學生的文化課成績顯著提高,這樣招收的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學生與以往相比,在具有一定體育基本素質的基礎上,將具有更高的文化課水平,對接下來的教育培養工作非常有利。
1 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我國某高校體育學院2013級的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大學生,其中男生50人,女生10人,共計60人,我們將所有學生隨機平分為兩個班,每班男生25人,女生5人,兩個分別為A班——實驗組;B班——對照組。我們對兩個班實施不同的培養教育模式,以研究教育模式的不同對學生就業的影響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我們將“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培養模式”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進行了檢索,結果顯示,2010—2016年以“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培養模式”為核心而發表的文章平均每年在700篇左右,說明圍繞體育教育專業創新培養模式來研究的學者大有人在,更說明體育教育專業創新培養模式在國內是一個非常惹人關注的問題。在對已發表的論文進行研究分析后發現,大部分論文都是針對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就業方向以及社會需求的研究、社會實踐方式研究、教師資格全國統考方面的研究、教師專業培養模式的研究等,針對實踐研究以及實用性研究較多,而針對學生的整體培養模式的研究寥寥無幾。
2.2 實驗法
我們將某高校體育學院2013級的體育教育專業平分為兩個組,即A班——實驗組;B班——對照組。實驗組的學生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分成幾個不同的學習小組,對照組的學生仍舊沿用傳統的培養模式進行培養。我們對兩個班學生在實習期間所獲得的用人單位的評價及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進行了分析比較。
2.3 數理統計法
利用計算機表格軟件整理分析了實驗數據,并對兩個班的變化規律進行了總結,時期成為本次研究的數據支持。
3 研究結果
3.1 兩組學生在大學四年教學中的培養模式研究
傳統的大學生活通常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新生入學后要進行3周左右的入學教育以及軍訓活動,幫助學生來了解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逐漸適應大學生活。大學一年級還是以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為主,設置了相對較少的課程,盡量避免學生出現考試未通過的現象。大學二年級的上半學期會讓學生選擇一個專業項目,成為其日后學習級訓練的主要項目。大學二年級及三年級的課程設置相對較多,在這兩年內學生要完成所有的文化課教學內容,在大學四年級,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實習以及畢業論文的書寫完成。
(1)A班大學生在大學四年教學中的培養模式研究。
A班學生與B班學生一樣,在入學后首先要進行3周左右的針對新生的入學教育級軍訓活動,幫助學生了解、適應大學生活。大學一年級主要學習幾門基礎專業課,同時學校對學生的英語課程給予了高度重視,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中教與外教結合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并有意識地運用的教學時長,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與外教交流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在學好英語基礎的同時,不斷提升其英語口語的能力。在解剖課程的教學上也做出了改革,通常解剖教學占32個學時,有的高校也會達到64個學時。我們在大一上學期利用近7周的時間針對A班學生進行解剖課程的教學工作,并將改課程分為7個專題進行教學,學生在7周內對7個專題進行學習。A班學生還要利用7周時間來學習另一門基礎課——生理,通過學習掌握人體各種生理代謝的原理以及經典的生理學實驗。運動生物化學也是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各種生化指標的作用、代謝機理、測試方法。大一的下學期進行的基礎課學習主要包括運動心理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物力學等。學生在大二的上學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結成時下較為熱門的專業興趣小組,比如:私人教練專業、運動康復專業、體能訓練專業等,A班學生在參加這些專業學習的同時也都在為考研進行準備,學習就業兩不誤。
(2)B班大學生在大學四年教學中的培養模式研究。
B班大學生在大學四年教學中沿用傳統的高校既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來開展為期四年的教學工作,新生入學后進行3周左右的入學教育以及軍訓活動,幫助學生來了解、適應高校生活。大學一年級開設相對較少的課程,學生在校內的空閑時間較多。到大學二年級和三年級時每周大學有12節課,相對較忙;到大學四年級,學生只要以實習和畢業寫論文為主。
3.2 學生的培養效果分析
(1)在實習階段學生的培養效果分析。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在高校經過3年的學習后,都掌握了較為全面的理論基礎知識,對于用人單位對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基本能夠靈活應對。從用人單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評價來看,不管是實驗組的學生還是對照組的學生,用人單位對他們的認可度都是非常高的,全部學生都達到了優秀的水平。這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在實習方面都可以滿足高校對實習生的要求,兩組學生在大學四年教學中的培養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實習階段不存在明顯差異。
(2)針對學生就業情況的分析。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通過3年的校內學習與一年的校外實習,都修滿學分順利畢業。大部分同學在畢業后都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通過相關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兩組學生的就業率都非常高,但是,我們從學生所學專業與其畢業后所從事專業的對比研究中發現,兩組學生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實驗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相比,畢業后從事所學專業的比例要高出很多。兩組學生中除去繼續進行研究生階段學習的學生外,實驗組的學生畢業后從事所學專業的比例非常高,而對照組學生有的去當體育老師、有的去當村官、有的去當兵,所以其雖然擁有較高的就業率,但是專業度相對較低。
4 結語
創新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培養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來組建興趣小組,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教育活動,重視體育教育專業基礎學科的教與學,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習、實踐機會。讓學生通過4年的學習,實現學生就業率不斷提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就業的專業度。
參考文獻
[1] 宋保華.創業型體育專業大學生培養模式探究[J].體育產業,2010(3):148-150.
[2] 張玉寶.中外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的比較研究[J].衡水學院學報,2011(4):58-61.
[3] 譚黔.淺談體育教育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10(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