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偉 鄒彬 徐偉霞
摘 要:五優1179是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南農業大學)用五豐A*航恢1179選育的感溫型三系雜交稻五優系列新突破的新組合,具有株型中集,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抗倒力強,耐寒性中,產量高,米質優的特點。本文主要介紹該品種的特征特性以及其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的應用,希望能有效促進該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關鍵詞:雜交水稻;五優1179;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26
1 五優1179特征特性
1.1 農藝性狀與生育期
五優1179科株高在103.4~103.7cm之間,株型中集,分蘗力中等,穗大粒多,抗倒力強,耐寒性中,產量高,667m2有效穗16.5~17.6個,成穗率為70.3%,每穗總粒數159.5粒,實粒數107.3粒,結實率79.8%,千粒重23.6g。適合龍川縣早晚造種植,作早造栽培一般要求在2月底—3月初播種,全生育期122d左右;作晚造栽培一般要求在7月初播種,全生育期117d左右。
1.2 適應性與抗病性
五優1179的植株莖稈具有較強的硬度,能夠有效地抗倒伏,且耐寒性較強,能夠有效抗稻瘟病。在種植過程中,應重視對肥水的管理。2015年,龍川縣分別在赤光、鐵場、龍母、鶴市及麻布崗鎮等多個鄉鎮進行早造始區域試驗與復試,就試驗結果來看,龍母鎮則主要表現為紋枯病中抗,中感白葉枯病,葉瘟2.5級,穗頸稻瘟病4級。綜合全縣試驗表現高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抗穗頸稻瘟病。
1.3 品質
該品種米質未達優質等級,整精米率28.3%~32.4%,堊白粒率為11%~13%,堊白度2.3%~3.4%。直鏈淀粉13.6%~15.6%,膠稠度80~90mm,長寬比2.7~2.8,食味品質分76~78。煮熟米飯軟硬適中,適合龍川人民群眾口感。
2 配套栽培技術
2.1 浸種催芽
浸種前1d曬種2~3h,晾冷種子后第2天浸種,建議應用種子網袋浸種催芽,先將種子泡入水盆中,倒水進去撈去浮粒,一般浸種時間為12~14h,撈起反復用清水沖洗干凈進行催芽,對其進行噴水處理,通過覆蓋濕布發揮其保濕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浸種水不可選擇池塘水,更不能用透氣性差的工具進行催芽)。在催芽過程中,種子出現酸味后,無需繼續催芽,出現露白即可進行淺播。
2.2 播種育秧
五優1179這一品種具有非常多的優點,例如,株型集中、穗大粒多、抗倒伏、耐寒性強等,在種植期間應選擇肥力較好的土壤。早造栽培時間通常選擇在2月底—3月初,晚造栽培時間通常選擇在7月5日之前(對于北部高寒山區,晚造栽培時間則選擇在6月底之前)。栽培時種子用量一般為1.5kg/667m2,至秧苗期進行移栽,在移栽過程中應注意帶藥帶肥下大田。
2.3 移栽
五優1179這一品種分蘗力中強,在種植過程中應注意季節的不同。早造期間,一般氣溫不高,秧苗具有較長的生育期,所以此時應進行稀植。晚造期間,氣溫相對較高,秧苗具有較短的生育期,所以此時應進行密植。如此一來,能夠使五優1179穗大粒多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進而提升產量。
2.4 水肥管理
五優1179這一品種在水肥管理上,應實行淺水拋秧,深水護苗,對無效分蘗進行有效控制,保證秧苗的通透性,保證光合作用的充分發揮,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在孕穗揚花期,對田塊淺水層予以重視,待其抽穗后期實行間歇式灌溉,以此保證干濕交替,避免發生早衰,提升穗頭充實度。待拋秧后6d左右,進行第1次追肥,待夠苗后,及時曬田,并進行第2次施肥,2次施肥量分別占總量的30%與10%。
2.5 病蟲害防治
堅持應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結合龍川縣病蟲害測報站的情報以及當地病蟲害發生規律積極做好預防措施工作。以下病蟲害防治措施均按照每667m2用量來計算,且均實行噴施防治。主要病害防治方法如下:紋枯病:井岡霉素(用量:100~150mL)+水(用量:50kg);白葉枯:葉青雙可濕性粉劑(濃度:20%,用量:100~125g)+水(用量:50kg);稻瘟病:三環唑可濕性粉劑(用量:75~100g)或稻瘟靈(用量:75mL)+水(用量:50kg)。主要蟲害防治方法如下:稻飛虱:吡蟲啉(用量:25g)或吡蚜酮(用量:15g)+水(用量:50kg);稻縱卷葉螟:阿維菌素(用量:50g)+水(用量:60kg);三化螟:鉆心快殺(用量:150mL)+水(用量:60kg)。
參考文獻
[1]李非,宋寶輝.水稻新型基質育苗配套栽培技術[J].北方水稻,2015(6):59-60.
[2]王建新.水稻優質高產品種綜合配套栽培技術[J].北方水稻,2013(3):57,61.
[3]王卓.優質水稻配套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1(6):45.
作者簡介:葉志偉(1982-),男,廣東龍川人,大學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服務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