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利
摘 要:人壽保險市場要想得到穩定發展,就必須對市場結構進行合理優化,保證市場結構能夠保持良性發展態勢。但目前該市場結構還會受到市場集中度、產品差異化以及進入與退出機制等因素的影響。本文以人壽保險以及保險運用為切入點,對人壽保險市場結構特征及影響因素展開全面論述,希望能夠為人壽保險市場的穩定發展提供一定助力。
關鍵詞:市場結構 人壽保險 影響因素 行業壟斷
中圖分類號:F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2(a)-049-02
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后,保險行業認識到了自身的風險性,為避免自身成為風險的“導火索”,業界人士開始重新對保險監管機構監管方式進行審視,并明確了人壽保險行業市場結構的重要性,加大了對該市場結構的研究力度。為了對人壽保險市場結構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剖析,我們首先應對人壽保險的內涵以及作用進行深層次了解。
1 人壽保險
1.1 內涵
所謂“人壽保險”也被稱之為“壽險”,其定義主要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就狹義層面而言,人壽保險(以下簡稱為壽險)主要是指將人類生命作為標的的保險,保險人死亡或者生死被視為“保險事件”,一旦保險事件發生時,保險公司會按照合同對被保險人進行賠償。就廣義層面而言,所有的人身保險都可以被稱之為“壽險”[1]。
1.2 作用
(1)個人方面。對于個人而言,投保人在進行人壽保險投保時,能夠達到對自身財產進行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由于壽險能夠為被保險人提供穩定的經濟來源,且因為近似半強迫性的按期繳費行為,也使個體形成了儲蓄行為[2]。尤其作為保險的一種,投保人這種繳納保費的行為其本質屬于一種投資,在保險期滿之后,受益人會得到遠超繳納保險費數額的資金。
(2)社會方面。人壽保險不僅對民眾自身助益極大,而且對于社會而言也有著諸多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能夠對社會福利制度壓力進行緩解,確保政府財政的價值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以確保每一位納稅人都能得到實惠。第二,該保險具有的經濟性不僅能夠幫助個體獲得經濟來源,同時還能保證社會穩定度,提高民眾對于社會的滿意程度。第三,該保險能夠為將民眾資金籌集到一起,能夠有效帶動金融市場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金支持之一[3]。
2 人壽保險行業市場結構特征與影響因素
2.1 市場集中度相對較高
在市場結構中,“市場集中度”是一項對市場結構進行體現的重要指標。21世紀初,國內壽險市場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平安”、“中國人壽”以及“泰康人壽”四大公司,呈現出了高市場集中率的特征[4]。這四大公司幾乎占據了國內壽險市場的所有份額,導致規模經濟效應無法買市場中顯現出來,整體市場競爭力度提升受到了阻礙。
雖然現代國內保險市場已經出現了不斷開放的趨勢,市場競爭激烈程度也在持續升溫之中,但由于市場集中度改進需要一定過程,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所以目前國內保險市場還保持著市場份額高度集中的現狀。此外各地域壽險市場結構都有著自己的特性,通常經濟發達地區已經處于“壟斷競爭”階段,而對于一些經濟相對較為落后的地區,壽險市場結構仍然以“寡頭壟斷”狀態為主,且市場集中度水平相對較高。所以可以推斷出,隨著壽險市場開放程度不斷加大,經濟發展不斷增強,該市場結構會得到不斷優化與完善,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勢必會加快該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市場集中度也會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保持下降趨勢。
2.2 市場差異化相對較低
所謂產品差異化指的就是,壽險產品必須要達到客戶的多種需要,是企業為投保者提供的個性化產品以及服務,且服務、產品與其他同類型企業并不相同。就本質來講,這種差異化屬于“服務無形差異化”與“險種有形差異化”統一的一種表現。
通過對市場上的壽險產品調查發現,這些產品的種類、結構以及功能等內容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十分缺乏個性化產品,整體市場產品差異化不足。目前多以意外傷害險、人壽險以及健康險等幾個類別為主,在對險種進行開發時,多數都將焦點聚集在了分紅型產品以及傳統型產品之上。這種過于單一的產品結構,會直接降低我國壽險企業的競爭實力,使企業始終與國外企業存在差距,這對于壽險企業的長遠發展而言十分不利。
目前各大壽險企業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這一問題。并開始加大了對自身產品研發的力度,萬能險以及投資連接險等險種紛紛投入上市,但在諸多險種之中,分紅險仍然占據著市場銷售的主要份額,且呈現出了逐年增長的趨勢,這也充分說明市場消費者對于分紅險種的認可度。通過對十年間市場份額分析發現,雖然分紅險的增長趨勢較快,但其增長波動性也相對較大,總體發展趨勢較為樂觀,而其他幾類險種雖然存在著市場份額逐漸降低的趨勢,卻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穩定性,在壽險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針對這一現象,各壽險企業應在對分紅險種進行大力開發的同時,推出多種功能以及種類的產品,增加壽險產品差異化,保證消費者能夠選擇到自己滿意的險種,為壽險持續性發展提供保障。
2.3 市場進入與退出門檻較高
目前國內壽險市場進入與退出門檻相對較高,其中進入門檻主要指的是行政性進入門檻,要求我國企業想要進入人壽保險市場時,必須要符合相應的條件與組織形式,加入限制相對較多。在我國加入WTO之后,為了確保市場競爭機制的長效性,我國開始按照WTO相關承諾,對民營資本以及外資企業進入保險行業的限制進行了調整,進入條件正在逐漸完善之中。而對壽險市場設置高退出門檻,主要就是為了防止因壽險公司自身經營問題而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雖然政府會在政策上對保險公司予以一定的支持,但由于市場退出機制相對不足,導致市場整體公平競爭公平性受到了影響,資源合理性配置受到了阻礙。根據市場結構分類標準來看,這種現狀屬于典型的“寡頭壟斷式”市場結構模式。
2.4 市場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
范圍經濟則是指公司壽險業務的險種范圍,也可以指在業務范圍擴充之后,為公司所帶來的經濟價值[5]。
壽險的市場規模經濟主要分為微觀與宏觀兩個層面。微觀方面主要是指壽險公司內部的規模經濟,認為壽險公司會因某種壽險產品銷售量的不斷增加,而降低整體公司的運營成本。目前壽險公司的主要開銷,包含傭金支出、手續費以及營業費用等。而在宏觀方面,壽險則是指公司外部的規模經濟。強調壽險公司的機構數量與市場經營主體,會隨著壽險業務擴展以及保費收入的提升而增加,整體單位運營成本也會隨之降低。這兩種經濟都會對壽險市場結構造成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兩種重要因素[6]。
目前國內的保險資產規模已經呈現出了逐年上升的態勢,這也是國內保險業良性發展的直觀反映。但就資產增長的速度來看,整體波動幅度仍然較大,雖然資產保持著不斷上升的態度,但資產總值與GDP比率的增加速度卻較為緩慢,這也表明保險行業仍然沒有進入到國民經濟的核心位置。但其在金融行業中的占比卻增長顯著,這也說明了該行業對于金融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其對于金融行業的貢獻程度也會越來越高。
3 壽險市場結構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對壽險市場結構影響因素的分析發現,目前國內該市場進入行政機制以及退出行政機制限制較為嚴格,并不利于整體市場的長遠性發展。因此,相關部門必須要對市場準入機制進行合理調整,降低企業市場準入標準,并要對市場退出機制進行完善,以保證壽險企業發展的合理性。
雖然我國壽險市場集中度持續出現了逐年降低的趨勢,但與一些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的市場集中度還處于較高狀態。同時,就市場范圍經濟以及市場規模而言,國內的保險深度、保費規模以及保險密度等內容正在逐步完善,整體保險資產總額也在持續增長之中,但與國外主要保險企業相對比,國內壽險仍然具有諸多需要改進之處。此外,壽險企業還應打破目前市場產品同質化現象,要從民眾的實際需求入手,制定出多樣化的險種產品,并要將分紅險產品作為重點開發對象,從而不斷提升企業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通過對國內壽險市場與其他國家的市場對比發現,與國外先進國家保費收入、保險深度以及保險密度等內容相比,國內壽險行業與其始終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處于發展狀態,需要不斷完善與調整。就具體項目而言,日本與美國在壽險保費方面和收入方面的優勢極為明顯,但若論人均保費收入情況,卻是瑞士高居“榜首”。在保險深度方面,我國臺灣地區始終保持著領軍趨勢。為了改變我國壽險行業的市場現狀,有效縮短我國壽險行業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水平。要堅持“引進來”以及“走出去”策略,要虛心向先進地區公司進行學習,并要與其保持良好地合作關系,將其具有的優勢完全吸收并按照國內實情進行合理改進,從而確保我國壽險行業的切實性強化。此外就國內外壽險公司利潤、資產規模以及保費收入等綜合情況來看,國內太平洋、平安以及中國人壽等幾大巨頭的指標數值并沒有達到理想標準,競爭優勢并不明顯,所以國內必須要對壽險行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以確保壽險公司競爭力的不斷增強。
4 結語
鑒于人壽保險對于民眾以及社會的重要性,相關人員必須要對該保險定義以及作用進行明確。并在此基礎上,對該保險市場結構特征以及其相應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明確認識到目前國內人壽保險市場結構的不足之處,并能夠結合本國國情制定出合理的改進方案,進而保證人壽保險市場的平穩性發展,以達到幫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樹森.淺析人壽保險營銷渠道管理[J].科技展望,2017(01).
[2] 湯谷良,趙玉濤,邵宇.保險公司資本結構的動態調整機制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06).
[3] 蔣才芳,楊俁濤,陳收.人壽保險行業市場結構及影響因素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5(05).
[4] 蔣才芳,陳收.人壽保險市場結構、效率與績效相關性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5(02).
[5] 蔣才芳.人壽保險行業市場結構與效率研究[D].湖南大學, 2015.
[6] 張珂艋.人壽保險行業市場效率實證研究[J].時代金融,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