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之
山東省蘭陵縣實驗小學
小學數學課堂趣味情節創設例談
王煥之
山東省蘭陵縣實驗小學
“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正濃;課結束,趣猶存。”教師要做好組織者,想盡辦法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讓孩子們把枯燥的數學學習變成有趣的探索活動,讓他們處在會學樂學趣學的過程中。因此,我們要營造“課伊始,趣已生;課進行,趣正濃;課結束,趣猶存”的教學氣氛,讓我們的教學事半功倍。
學習就要善于疑問,提出問題。數學這門功課,學生要善于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產生疑問,提出問題然后靜思細想,解決問題解決疑難。老師也要善于提出有思維力度的問題,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樂于思考。如傳授新知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內容時,我先讓學生看課件:一天,小丫和小方在進行拼圖比賽,一個上午,大家同時完成了。小丫說:“我拼出來的是一個長方形,看起來比你的大”。小方說:“我拼出來的是一個正方形,看起來是比你的大”。兩人在爭吵中,爸爸走過來了,說:“其實大家拼的面積一樣大”。這時,小丫和小方都摸著腦袋想不明白。老師接著發給學生與課件內容同樣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如此以來,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學習沖動,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和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進一步產生探索究竟的渴望和需求。
讓學生動手去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作為數學課,相對于其他課程本身就挺乏味枯燥,因此,更要讓學生把手動起來,變枯燥的課堂為生動有趣的課堂。針對《銳角和鈍角》這一內容,我設計了一系列實踐活動,如制作角、分類、交流、擺角、閉眼睛、畫角等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看、說、想、動”的機會,讓每個學生經歷角的產生,讓每個學生在動手中感知,在動手中感悟,以最佳的方式使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知識。
又如,在學習了長方形表面積計算后,我安排了一次《長方形物體的包裝》的實踐活動。課中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具體實踐操作活動,“兩個相同的長方形物體拼在一起有幾種包法?6個相同的長方形物體拼在一起,會有幾種包法呢?”對于學生的猜想,我并沒有馬上下結論,而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再動手試一試。這樣學生在盡可能大的活動空間中,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述,積極參與到探索知識的過程。
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都是學生鞏固學習內容,消化知識,融會貫通的必須的手段。是學習的重要步驟和教學的重要環節。課堂練習主要在課堂上進行,課后見習主要以作業的形式在課后進行,兩種練習的設計都必須緊扣教材知識,適當拓展教材內容,加深教材內容在學生中的印象,鞏固所學知識。所以,練習設計必須精當,必須富含趣味,能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消化掉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例如:“三角形的認識”一課中,在學生已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后,設計了一個游戲練習“射球門”。展示一個足球場,有兩個龍門,一個是“三角形”,另一個是“非三角形”,一位同學在球門前運動,左下角有5個球給學生自選,還有很多觀眾和配上喝彩聲。請學生操作計算機,任選一個球,再根據三角形的特征判斷該圖形是否三角形,最后根據答案把球射進球門去。這樣用游戲的形式進行練習,既反饋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讓學生在輕松的電腦游戲中加強了知識的鞏固。
在實際課堂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把數學教學生活化,也就是把是生活中活生生的數學例子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學習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從而使學生興趣大增,更加樂于學習與樂于接受。我常把書中的一些題聯系實際進行改編,如:有一個圖書館要招聘20名小圖書管理員,館長出了一道題詞考一考你們,看誰能聘上圖書管理員。“圖書館要把一批新書放在書架上,平均每個書架上放300本,需要40個書架,如果第個書架放250本,請你幫助算一算:需要多少個書架呢?眨眼間,王允算出來了,急忙跑到我面前,這高興地說:“祝賀你聘上圖書管理員。”于是我獎勵她一顆大紅星。頓是,我身邊圍了許多同學,叫著喊著讓我看算得對不對?總之,在教學中,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數學,學生會感到親切、有趣,從而喚起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常言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良好的課末設計,可再次激起學生的思維高潮,如美妙的音樂一般耐人尋味。
如在教學“約數和倍數”時,可以設計“找朋友,離教室”這樣的結尾:教師出示帶有數字的卡片說:“你們可以為我出示的這些數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號是卡片上數的倍數,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離開教室了。在離開以前,你要走上講臺,為你的座位號再找出兩個‘朋友’并大聲說出來,才能走出教室。這兩個‘朋友’,一個是它的約數、一個是它的倍數。”學生頓時倍添興趣。
①教師出示卡片2,座位號是2的倍數的學生一個個走上講臺,分別說出了自己座位號的倍數和約數,然后離開了教室。
②教師出示卡片3、5時,座位號是3、5的倍數的學生,也用同樣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③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號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學生。
師問:“你們怎么還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為我們的座位號都不是老師拿的卡片上數的倍數。”
師問:“那出什么數時,你們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師出示卡片“1”,在歡快的下課鈴聲中,同學們依次做完游戲走出教室,乘著游戲的余興,投入了快樂的課間十分鐘。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這種理念在過去往往顛倒,在這種新理念指導下,教師充當組織者和主導者,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想方設法使課堂教學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讓孩子們把枯燥的數學學習變成有趣的探索活動,讓他們處在會學樂學趣學的過程中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有著無窮的歡樂,對學好數學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