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吉+黃作義+劉麗霞
摘要:目的 臨床分析ATDE教學模式在康復治療專業(yè)臨床階段性見習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2月~9月在我院康復治療科見習的70名見習生,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35名)和對照組(35名),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教學法,研究組在傳統(tǒng)教學基礎上實施ATDE教學方法,對比兩組見習生的教學效果。結果 經過考核后,研究組的綜合成績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針對康復治療科臨床階段性見習生采取ATDE教學法,可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拓展學生臨床思維,值得臨床教學推廣。
關鍵詞:康復治療;見習;ATDE
中圖分類號:R4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3-0029-0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9月在我院康復治療科見習的70名見習生,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35名)和對照組(35名)。研究組男19名,女16名,年齡19~21歲,平均年齡20.6歲;受教育程度:中專14名,???1名,本科10名,每隔4 w一批見習生,一批6名左右。對照組男20名,女15名,年齡18~21歲,平均年齡21.2歲;受教育程度:中專13名,專科12名,本科10名,每隔4 w一批見習生。兩組見習生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選擇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可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對于典型患者病例,給予查體和問診,按照教學標準,講授相關知識。
1.2.2研究組 選擇ATDE教學方式。按照隨機分配方式,劃分35人為5個組,7人一組。學習配置:每組可配置1個患者,明確組長和記錄員,組長負責組織討論,記錄員負責病例記錄。
1.2.3教學步驟 ①課程內容:根據教學標準,教師必須精確選擇患者,如腦血管病患者,必須具備腦血管病的臨床特征,然而病癥具有較強迷惑性,保證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患者問診配合度、查體積極度較高。②第1次教學:實施第1次教學,科學引導學生進行資料采集與患者查體,仔細書寫患者病例,制定治療和診斷方案,根據患者實際狀況,可補充康復治療的相關問題。在開展第1次教學時,需安排2個學時,要求學生課后查閱,獲取相關答案,指導學生借助網絡、多媒體數據庫。③第2次教學:實施第2次教學,教師鼓勵學生輪流提問,發(fā)表解決問題的方法,初步診斷治療方案,鑒別患者的病情變化,組內學生做到互相討論,形成總結。在本次教學中,需安排2個學時。④第3次教學: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檢測,動態(tài)掌握患者治療效果,積極發(fā)現新問題,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組間交流和互相討論,制定解決問題和治療方案,對于存在異議的問題,課后必須查閱相關資料,保證組內意見一致。⑤第4次教學。在第4次教學過程中,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變化,每組派出學生代表進行發(fā)言,在組間討論之后,解決遺留問題,完善新知識學習。在教學最后,教師作學習總結評價,對各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根據每種疾病復雜程度、變化狀態(tài),對教學實踐進行合理安排。
1.3教學效果評價
學習課程結束,兩組見習生進行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考核,選擇同一考試方式,科學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理論測試題主要為客觀題、簡述題與病例分析題。操作技能考核主要采取病例書寫、診斷病情和臨床操作技能。選擇100分制考核方式評分,兩組綜合成績中理論知識成績和操作技能成績各占50%。
2結果
經過考試分析,研究組理論知識成績(76.1±6.7)分,操作技能成績(77.3±7.8)分,綜合成績(75.9±6.8)分。對照組理論知識成績(71.5±5.4)分,操作技能成績(67.2±6.0)分,綜合成績(68.6±5.6)分。研究組綜合知識、操作技能考核分比對照組明顯更優(yōu),兩組對比存在明顯差異(P<0.05)。
3討論
近年來,我國高校開設了諸多醫(yī)學專業(yè),醫(yī)學畢業(yè)生呈逐年增長趨勢,對于各大醫(yī)院,每年招收的見習生數量也逐漸增加。所以,針對康復治療專業(yè)學生而言,康復治療專業(yè)知識儲備怎樣,是大學實力展現的重要體現。對于見習生的臨床教學,ATDE是一種問題導向方式,主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大多數醫(yī)院要求學生能夠認真見習,采取ATDE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和鼓舞學生。立足學生角度,提高問題研究能力,能夠激發(fā)見習生積極性,進而提升臨床見習教學效果。
從醫(yī)學角度來說,康復治療專業(yè)是一門實踐性和科學性極強的臨床學科,近年來我國醫(yī)學教育理論日益更新,高校教學方法也隨之改進,ATDE作為一種醫(yī)學教育模式,強調學生在特定情境狀態(tài),借助成員之間的幫助,收集學習資料和獲取相關知識。對于ATDE教學模式,提倡學生主體性地位,可有效發(fā)揮學生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是一種醫(yī)學教育的關鍵性改革。但是,BBL、PLL等醫(yī)學教學方法雖然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填鴨式教育,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存在缺陷。缺乏優(yōu)秀病例,探索過程十分繁瑣,理論性較強,學習討論結果不確定性較大。因此,為提高醫(yī)學改善效果,立足BBL和PBL基礎上,醫(yī)學教育提出ATDE教學方式。對于ATDE教學,主要借助醫(yī)療資源,結合臨床病例,是一種提倡實踐性教學方法。對比BBL和PBL教學方式,ATDE提倡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臨床真實病例,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變化,對患者資料進行問題討論和研究質疑的過程,有利于提升學生解決問題實際能力。另外,對于ATDE實際教學,具備了互動性、思考性,在實際教學中整合性和直觀性十分突出。可有效解決臨床問題,深層次了解問題實際意義,以利于學生主動接受新內容和新知識??梢哉f,ATDE教學法是康復治療專業(yè)見習生的重要教學方法。
另外,對于康復治療專業(yè)臨床見習,ATDE更為重視合作性學習,學生分組之后,成員之間合作學習,教師角色發(fā)生改變。同時,教師自身也要合作學習,通過和見習生交流、溝通,不斷提升自己的合作能力。另外,針對ATDE教學學習方式、帶教模式也隨之轉變,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身定位,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對于每批見習生,在帶教最后一周,可選擇一個病例,向學生提出康復治療的醫(yī)學問題,促使學生互相討論,積極思考康復治療問題,查閱相關資料,對于各見習生意見、答案差異,臨床帶教教師進行評價和總結。
在本組實驗中,經過考核后,研究組的綜合成績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針對康復治療科臨床階段性見習生采取ATDE教學法,可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拓展學生臨床思維,值得臨床教學推廣。
參考文獻:
[1]常華,張琦.“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法在康復治療學專業(yè)運動療法方向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8):787-788.
[2]陳慧娟,王磊,張錦明.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在康復治療本科生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5):499-500.
[3]張琦,郭輝,朱琳,等.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在物理療法評定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3):299-300.
[4]金榮疆,羅榮,楊慎峭,等.康復治療學專業(yè)實踐教學改革思考[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38-39.
[5]姜志梅,呂智海,孫穎,等.PBL教學法在作業(yè)治療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中國傷殘醫(yī)學,2008,16(6):128-129.
編輯/張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