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索構建基于“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形成時效性強、情境性突出的教學模式及科學全面的評價方法,實現通用英語與專業英語的銜接,并選取一個教學對象為大學一年級的教學實例,從課前的線上學習、課堂的線下教學、課后學習等方面探索基于“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互聯網+” 立體化教材 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C-0144-03
高職高專的學生英語基礎較薄弱,對英語學習興趣不大,畏難情緒較重,在通用英語能力較弱的前提下開展專業英語教學,往往效果不佳。為解決這一突出的外語教學難題,可以構建基于“互聯網+”立體化特色教材的“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實時性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互聯網融入外語教學中,也就是依托電腦、手機APP開展外語教學,同時設法將外語教學內容鮮活化,立體化課本內容的取材源于身邊,來自校園。由于立足校園,學生學了就會看到身邊同樣的情境,學了就能用,下課后就能回歸到真正的情境學習中,同時利用互聯網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和語言使用面。
一、混合式英語教學體系概述
(一)混合式英語教學體系的構成。混合式英語教學(Blending English Learning),就是將現代化的網絡學習模式及傳統的面對面的教授模式相結合的新型教學體系。網絡教學的內容在混合式英語教學體系中所要求占的比例為30%-50%,這樣既能發揮教師的能動性,引導、掌控和監察整個教學過程,又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混合式英語教學體系的優勢。傳統英語教學體系中,教師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往往將英語教學偏道為“滿堂灌”,由于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滿堂灌”的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實用性收效甚微。而混合式英語教學體系,則通過視頻、音頻、PPT課件等內容最大化地豐富教學內容,教師由主導者轉為引導者,學生由聆聽者轉為參與者,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留出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和課后檢測的時間,很好地規避了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導致的部分學生課堂上跟不上進度、部分學生又認為教授內容過于簡單的弊端;教學評價上,能夠很大程度上幫助教師從繁復而單一的評價模式轉變為網絡化的自動計算模式,也利于學生隨時查看自己的成績,有目標性計劃性地提高最終成績,擺脫期考成績一言堂的傳統評價弊端。
(三)混合式教學體系的基礎。混合式教學體系依托于互聯網技術,一般而言,需要首先將因特網、校園網、移動平臺等信息技術結合起來作為教學體系實施的平臺,再相應地配套立體化的教材及信息化教學設計,結合網上自學與面對面授課兩種教學模式,通過多樣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學手段全面激發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
二、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的構建
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在解決技術支持平臺這一基礎之上,是否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立體化教材是否可以依托互聯網的使用從而鮮活起來,也就是將“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框架確立起來。這兩部分內容的結合,需要以下五個步驟逐一配合,缺一不可。
(一)重組教學內容。立足校園,從身邊取材,秉承一個原則,即教材的設置是為了實現“處處能學”這一學習目標。確保教學資源的時效性,現實性及可用性。基于此,高職院校確定采用混合式英語教學體系后,采用自編教材是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行之路。通過廣泛調研及深入實踐,確定教材的可選擇教學資源、教學圖片,即取材方向及具體教學內容,配套跟上微課、視頻、PPT課件等,相關材料必須考慮到信息化的技術含量。
(二)形成立體化教材。架構立體化教材的框架,基于立體化教材框架,形成系列教學資源、教學模式及評價體系,進而形成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立體化教材。
(三)融合互聯網技術的教學實踐檢驗。有了鮮活的立體化教材框架,互聯網這一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立體化教材的深入融合,是為了實現“時時可學”這一學習目標。確保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形成可用的教學資源,確保學生只要有互聯網接入,就能實時學習課本上的鮮活知識。
(四)架構科學合理的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的評價方法。傳統高職英語教學中,通常采用“期考成績”一言堂的評價模式,無法很好地考查學生的平時學習效果,而期考成績也不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的語言實際掌握能力和使用能力。而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在每個單元中都設置了教學任務,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獲得平時考核分,結合期考的在線模擬,可以很好地實現“過程+期末”的雙考核模式,又由于采用了信息化平臺,所有的考核成績都能系統自動生成,規避了教師工作量大增的弊端,這也更利于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的建設和推廣。
(五)形成專業英語與通用英語的無縫銜接。在通用英語教學形成特定模式,并且形成符合職業化發展要求的教學模式及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的基礎上,構建專業英語課程的框架。由于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較為薄弱,一味追求專業英語教學,只能導致無趣的課堂,師生彼此都找不到教與學的樂趣與意義。因此,在穩固通用英語教學之后,再采用專業英語教學進行無縫銜接,將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通用英語與專業英語選擇上的沖突。
經過以上五個步驟,基于“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的框架才能逐步搭建起來。
三、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的實施條件
第一,在主打基于“職業化”特色教學的高職院校,通過立足身邊,以校內皆課堂為出發點,打造“基礎英語+專業英語”的立體化高職英語特色教材,進一步促進通用英語課程設置與專業知識學習之間的有效互補,形成高職院校特色鮮活的立體化教材,之后形成系列評價體系及新穎可用的教學模式。
第二,切實提高學生實用英語能力,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深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及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擺脫“學了沒處用”的尷尬,實現邊學邊操練、邊學邊用、邊學邊記;真正將課本所學融于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外語詞匯的積累,英語能力的提升。
第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環境困境還在于很多的學校無法實現高速網絡全面覆蓋。而“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模式首先要求學校全面覆蓋高速無線WiFi,便于學生可以通過手機APP點擊學習平臺進行提前預復習。其次,學校需要有一定量的云教室,可以保證沒有手機或電腦的學生,有電腦可用有網絡可輔助。以上教學條件看似復雜,但建構起來之后將使學生永久受益,且才能真正符合課程的“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要求。
第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構建的關鍵。要推廣“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教學隊伍建設的推進無疑成為重中之重。大部分的高職英語教師是單純的語言教學工作者,本身就缺乏相關的信息技術及計算機技術操作水平。要實現教師團隊的角色轉換,必須通過以下三個途徑:
一是彌補信息技術知識。教學平臺的編輯、教學視頻的導入、微課的制作等各方面的內容,都需要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及相關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因此,從教學體系設置的推進方式而言,開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式,多渠道多次數多方面地提升教師技術能力的培訓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也有利于混合式教學體系初期教師的角色轉換。
二是教學管理層的鼓勵機制。基于“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的教師隊伍建設過程實際也是在崗再培訓的過程,因此這一教學體系中的任何一個部分都意味著巨大的工作量,且不能一勞永逸,因為世界是變化的,內容是變化的,互聯網的更新之快也要求混合式高職英語體系的不斷更新。因此,在教師隊伍建設初期,應適當減免教師在其他方面的工作量,同時提高混合式課程教學的薪酬。多途徑多管道地鼓勵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專業技能加上自身語言教學能力及專業知識能力的整合,進而最終實現混合式教學隊伍的角色確定。
三是更新教師隊伍的創新理念。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獨自承擔自己負責課程的設計和教授,而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的建立則要求教師本身也混合式,不能再獨自設計,必須建立起“教師+教師”及“教師+學生”的混合式教學組合,明白和理解學生的需求和喜好,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確保學生力所能及地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效果。在保證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中依賴于教師隊伍的理念創新。
四、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的課堂實踐
在把握了以上基本概念、體系架構及實施條件之后,筆者選取一個教學對象為在校大學一年級的教學實例,探索基于“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一)課前的線上學習。第一單元為“我們的大學”,教師提前把教學單元中介紹自己大學的文化背景視頻、課文中涉及的單詞、對話段落及精讀段落的相關音頻均放在教學平臺上。學生可以通過手機APP或電腦點擊網站的形式,登錄本學習平臺,通過看視頻了解單元的文化背景(每段視頻的長度不超過3分鐘,且與課文內容緊密結合,目的在于學生不看課文即可了解課文內容);通過聽音頻在課前完成聽力作業(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聽5-8遍,直到完成作業;基礎好的學生1次就能完成作業,這在無形中實現了分層教學,規避了課堂上每段聽力放3遍的規律,最大限度上照顧了大部分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需求)。學生的登錄在平臺中均由后臺數據記錄,因此如果有學生完全不點擊平臺,最后的分數統計上將一定會顯示出來,這在客觀上,“無形”的督促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完成課前預習。
(二)課堂教學(線下教學)。學生在完成教師的線上作業后,帶著立體化教材來到課堂,教師面對面地介紹課文內容,第一次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梳理平臺內容,盡可能地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準確地讀出平臺涉及的單詞。將傳統教學中安排的播放視頻、音頻的時間,轉化成混合式教學中面對面帶著讀、面對面帶著練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挑戰感,而不是單純被動地聽。在保證了教學時間的基礎上,將外語課程轉變為“操練課”,既符合外語教學規律,也符合職業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三)課后學習。課后,學生將在平臺上看到本單元授課涉及的所有教學PPT,課堂上沒有聽懂的學生可以自行下載對照課文進行翻譯練習。仍有困惑的地方,學生可以登錄平臺中的答疑板塊發帖子,教師輪番在線答疑,這樣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受到重視。網絡答疑的模式也是現代學生比較青睞的學習方式,當然被評為精華帖的學生,還將獲得額外的加分,這些工作量也都由后臺數據全程掌控,不會大量的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同時,由于立體化教材是圍繞著身邊的校園情形編寫的,學生在課后目所及之處都能看到課文的教學影子,遇到不明白之處,又能及時地通過手機點擊平臺,即刻獲得答疑。
通過以上一個單元的實際教學展示,可見,基于“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是符合高職學生認知規律的,也能最大限度上實現高職英語教學的“操練化和職業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提高語言的操練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校園意識和人文意識,真正多方位地實現高職外語教學的定位。
五、結語及展望
基于“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的構建對技術平臺要求較高,后期還需要配套跟上自編教材,以及與自編教材配套的微課、視頻、PPT課件等,為實現效果的最大化,移動客戶端的開發和使用也是必須開拓的一種課前課后學習的新型渠道,課程評價體系的確立必須既能夠合理、合乎學生學習能力,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技能掌握,這些都對教師隊伍的建設也相應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于“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并非是一個獨立的教學模式,相反,它是一個極具融合性的教學體系,環環相扣就能夠取得教學效果的最大化。總體而言,基于“互聯網+”立體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職英語教學體系是未來的在線學習的趨勢要求,不過其現階段的探索仍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
[2]余勝泉.從知識傳遞到認知構建、再到情境認知——三代移動學習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2007(6)
[3]徐巖.“教學做”一體化高職教學模式的構建[J].遼寧高職學報,2011(13)
[4]徐友良,肖鵬.論多媒體教材與立體化教材的概念及分類[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4)
【作者簡介】宋倩倩(1983— ),女,山東單縣人,碩士,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高職英語教學。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