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萍+李琴

摘要:目的 探討系統化護理干預對PICC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影響。方法 選擇患者16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4例,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系統化護理干預方法,比較兩組患者的感染率。結果 觀察組感染率1.56%,對照組感染率7.81%,觀察組明顯好于對照組。結論 系統化護理干預有利于預防PICC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PICC;系統化護理干預;感染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3-0161-03
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作為一條長期、安全、無痛性的通道,近年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其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中下1/3處,具有創傷小、維護簡單、能減輕患者痛苦、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及留置時間較長等優點,解決了臨床中常見的肥胖、水腫、反復化療、靜脈血管條件差等置管問題,在臨床應用中具有獨特優勢[2-3]。但如果護理不當,可引起多種并發癥,其中最主要并發癥是導管相關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也是導致非預期拔管的主要原因,其中局部感染占17%~45%[4-6]。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長了住院時間,提高了住院費用,使病死率也隨之上升。我科于2015年10月~2016年9月對行PICC置管患者采用系統化護理干預的方法,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5年10月~2016年9月我科行PICC置管患者168例,采用隨機法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4例。對照組男39例,女25例,年齡49~88歲,平均年齡59.8歲;觀察組男37例,女27例,年齡47~90歲,平均年齡61.7歲。兩組患者在年齡以及性別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的三向瓣膜式PICC導管,規格為4 Fr。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系統化護理干預方法,從提高風險意識、環境選擇、置管人員的培訓、維護方法、健康宣教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3導管相關性感染診斷標準
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規定[7],凡符合下述三個條之一即可診斷為導管相關性感染:①沿導管走行的皮下組織出現非外在因素引起的疼痛性、彌散性紅斑;②靜脈穿刺部位有膿液流出,或有彌散性紅斑(蜂窩組織炎的表現);③經血管介入性操作,體溫>38℃,局部有壓痛,無其他原因可解釋。
2結果
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引導下PICC置管,兩組患者分別有3例二次穿刺成功,觀察組的感染率為1.56%,對照組的感染率為7.8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觀察組的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3討論
3.1風險意識
隨著PICC應用的普及,帶來的問題也隨之增加,操作前的評估、操作中的技術、操作后的維護,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因素。內源性因素固然是引起PICC導管感染的相關因素,但外源性因素的控制不良是造成PICC導管感染的重要途徑。左明芳[8]等的研究顯示,最大無菌屏障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的感染率。PICC導管的成功使用,不僅僅需要護士的關注,更需要患者和家屬的共同關注。工作中責任心的加強和專業技術的熟練掌握,貫穿在PICC使用的點點滴滴。臨床護士要有對導管感染的早期識別能力、風險意識的判斷能力、院內感染的防控意識,管理者要重視PICC置管人員的選擇和繼續教育,積極探索預防PICC導管相關性感染發生的有效途徑。
3.2系統化護理干預的措施
3.2.1建立最大化無菌屏障 穿刺者在穿刺過程中,要戴圓帽、口罩、穿防水隔離衣、戴無菌手套。消毒范圍為整個穿刺側手臂,分別用75%的酒精和2%的無痛碘順時針、逆時針交替無縫隙消毒3遍,不留盲區,無菌巾要最大范圍的覆蓋患者,以建立最大化無菌屏障。有條件的患者可在穿刺前進行沐浴,或者是床上擦浴,穿刺時給患者戴口罩,減少房間內人員走動,最大限度減少由周圍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感染風險[9]。若有條件可設一單獨房間,每天紫外線消毒30 min,5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擦拭物體表面和地面,定期進行空氣和物體表面細菌培養,創造一個潔凈的置管環境。若細菌培養不合格,應查找原因,迅速采取整改措施。
3.2.2熟練掌握穿刺技術 PICC置管人員是由經過專門培訓并取得資質的護士操作,穿刺者要熟練掌握穿刺技術,減少反復穿刺的次數和置管的時間。單佩佩指出,穿刺技術在諸多因素中居首位[10],穿刺前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皮膚血管情況、血常規、出凝血時間。首選右側貴要靜脈,因此血管粗、直、靜脈瓣少,到達上腔靜脈的距離最短。王玉[2]的研究亦表明, 操作人員經驗<50次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風險是操作人員經驗≥50次的2.818倍。如果穿刺者經驗缺乏或技術不熟練,易將血管穿透,引起局部組織淤血,增加了局部感染的機會,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長了穿刺時間。置管時間過長,無菌物品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增加了被污染的可能和導管源感染的機會。護理部和PICC小組要加強對置管人員的操作技能培訓,定期安排人員外出進修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技術水平。要制定統一的操作標準,爭取一次穿刺成功,減少暴露時間,降低人為因素導致的導管源感染的機會。
3.2.3規范無菌換藥技術 住院患者或帶管出院的患者每周換藥一次,夏天出汗較多可適當縮短換藥時間,若出現卷邊、潮濕、松脫等情況,隨時換藥,切不可抱僥幸心理。換藥前嚴格執行六步洗手法,洗手時間>30 s。有報道[11],醫護人員不規范的洗手行為,導致手部衛生清理之后仍然檢測出13種細菌,其中包括耐藥菌和致病菌的存在。流行病學研究也表明,由醫務人員傳播細菌造成的醫院感染占所有感染的30%[12]。由此可見,嚴格規范的洗手對我們是多么的重要。只要醫務人員正確洗手,可使醫院感染率下降50%[13]。換藥前用物準備齊全,換藥過程中嚴格無菌技術操作,消毒范圍左右到臂緣,上下直徑20 cm,待消毒液干后再貼敷貼,并觀察穿刺處皮膚及導管情況。嚴格的無菌操作技術和觀察護理,減少了插管處的微生物,避免了插管處的局部皮膚微生物向導管內大量遷移,從而降低了患者的感染率[14]。管理人員要規范PICC換藥流程,尤其對于剛畢業的護士,要定期考核,通過持續質量改進降低PICC導管感染的發生率。院感護士要重點加強PICC導管的管理,避免醫源性因素導致的感染。
3.2.4提高置管期間維護常識的知曉率 置管期間維護常識的掌握不僅僅包括護理人員,也包括患者和家屬,尤其是帶管出院的患者,對導管的觀察和維護更是要很好地掌握。每天觀察導管的刻度、臂圍,做好記錄和交接班。定期舉行PICC相關知識的培訓講座,加強薄弱環節的學習。有研究表明由接受過導管相關知識與護理培訓的護師進行導管護理,導管血行感染率從28.8%降至3.3%[15]。召開病友座談會,建立微信群、QQ群,促進相互之間的交流,分享各自的心得體會。建立PICC置管人員健康檔案,定期回訪,及時答復患者提出的問題,專人負責全程跟蹤和記錄。對于依從性差的患者,要反復講解正確維護導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持續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關注度和依從性。研究顯示,PICC留置時間的長短與患者是否按照計劃定期維護呈正相關,科學的留置導管間歇期管理是延長置管時間的重要保證[16],治療結束后,應盡早拔除PICC導管。有研究表明[17],導管留置時間增加,機體發生感染率和導管敗血癥率明顯增加。
3.2.5提高患者免疫力 由于化療藥物的反復使用、危重患者營養攝入不足、激素的應用、血糖的升高、高齡等因素,都對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易引起靜脈炎和管腔堵塞,造成細菌感染。有文獻報道,靜脈置管的感染與患者免疫功能呈負相關,即免疫功能越低,感染率越高[18]。由于某些疾病需要使用激素治療,尤其對于原來就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來說,血糖波動更大,機體血糖增高會使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極易發生感染[19]。因此,治療過程中要嚴格按醫囑用藥,嚴密監測患者的血糖,盡最大努力使患者血糖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王玉[2]的研究表明,應用激素患者發生PICC相關性感染是未應用激素患者的4.809倍。定期監測患者血常規、出凝血時間,發現異常及時采取處理措施,以減少感染的發生。及早給患者營養支持,遵醫囑使用增強免疫力的藥物增強患者的抵抗力。
3.2.6正確的沖管封管 輸液結束后,用>10 ml的注射器,脈沖式沖管,正壓封管,避免血液回流到管腔中。護士不規范的沖封管會導致導管內血液回流,血液作為細菌良好的培養基,從而增加導管內細菌定植的機率[20]。回流至導管內的血液凝固后,可引起導管堵塞;或者是沖管時把血栓沖入血管內,造成血栓形成。國外研究表明,有血栓形成的導管相關感染的風險比無血栓形成的高2.6倍[21]。輸液前,用75%酒精或0.2%安爾碘消毒正壓接頭的頭端及周圍至少15 s,若使用PICC導管輸入血液制品或抽血后,應及時沖管,并更換正壓接頭。若連續輸注脂肪乳等粘滯性強的藥物,應每隔4 h脈沖式沖管1次。護士正確的沖封管技術對預防纖維蛋白鞘的形成至關重要,纖維蛋白鞘這一結構便于微生物的聚集,造成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幾率增強[22]。
4結論
PICC導管感染的發生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療費用,甚至會引起更嚴重的并發癥,比如靜脈血栓、肺栓塞等。綜上所述,PICC 置管相關性感染應引起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通過系統化的干預措施,積極采取相關預防措施,有效預防了PICC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對延長PICC導管的使用時間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偉麗.金黃散外敷對PICC所致機械性靜脈炎的預防和治療[J].人人健康,2015(23).
[2]王玉.PICC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全科護理,2014,12(24):2213-2214.
[3]Wang Q,Xiong B,Zheng C,et al.Percutaneous retrieval of PICC fractures via the femoral vein in six cancer patients[J].J Vasc Access,2015,16(1):47-51.
[4]仇春勤.腫瘤患者PICC置管相關感染的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4):2261-2263.
[5]王琰.經外周靜脈中心靜脈置管導管感染并發癥相關因素分析[J].武警醫學,2012,23(12):1048-1052.
[6]黃柳靈.PICC在腫瘤患者應用中的護理問題與對策分析[J].吉林醫學,2014,35(7):1543-1544.
[7]張紅革.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天津護理,2011,19(4):243-244.
[8]左明芳,左向東,王莉,等.預防腫瘤患者 PICC 置管感染的措施探討[J].河北醫學,2014,20(11):1857.
[9]周燕,湯曉敏,程曉微.PICC導管維護標準流程降低導管相關性感染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4):51-53.
[10]單佩佩.腫瘤患者PICC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及預防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8):3817-3819.
[11]王洪芹.護理人員手部衛生的干預與預防對控制醫院感染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8):1829.
[12]張燕平,陳洪芳,黃成兵,等.醫務人員不同洗手指征下手衛生依從性的調查與分析[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4(9):33-34.
[13]田素芳.醫務人員手衛生的行為干預與醫院感染的相關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3):2888-2889.
[14]Chopra V,Ratz D,Kuhn L,et al.PICC-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prevalence,patterns,and predictors[J].Am J Med,2014,127(4):319-328.
[15]耿秀蓉,施春曉.152株陰溝腸桿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四川醫學,2010,31(9):1351-1354.
[16]韋春桃,覃禮德,韋玉英,等.PICC護理新技術在基層醫院臨床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7):358-359.
[17]吳春麗,劉建紅.腫瘤化療患者PICC導管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1):1942-1944.
[18]江文,曾登芬.PICC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風險因素與防護措施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2):218-221.
[19]肖健,李春玲,何佃菊.老年糖尿病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2):2868-2869.
[20]余新華.1例嚴重過敏反應并發導管感染致PICC拔管案例介紹[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4(7):146-148.
[21]N Nakazawa.Infectious an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J].Seminars in Oncology Nursing,2010,26(2):121-131.
[22]張海珍,孫璐.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不同置管方式成功率和感染率的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1):46.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