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林

摘要:目的 評價能譜CT在甲狀腺結節良惡性鑒別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3月采用手術病理證實的甲狀腺結節病患者114例,均采用B超聲、CT診斷,以病理檢驗為金標準。結果 發現結節130個,其中良性92個;能譜CT定性診斷甲狀腺結節敏感性、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符合率高于超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良性組碘濃度、碘圖比值高于惡性結節,最佳截斷值分別為0.68 mg/ml、0.73 mg/ml,AUC=0.73、0.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能譜CT可用于甲狀腺結節定性診斷。
關鍵詞:甲狀腺結節;定性診斷;能譜CT
中圖分類號:R736.1;R730.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3-0181-02
甲狀腺結節是臨床常見病,發生率約為4%,近年來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甲狀腺結節可為良性也可為惡性,我國甲狀腺癌發病率高達3.1/10萬,以每年4%的速度激增[1]。影像學檢查是定性診斷甲狀腺結節的主要方法,理論上超聲診斷定性診斷符合率可達到80%~90%,但其受醫師操作水平影響較大,成像難度大[2]。能譜CT是一種基于CT發展而來的影像學技術,克服了傳統CT的缺點,本研究試評能譜CT在甲狀腺結節良惡性鑒別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3月采用手術病理證實的甲狀腺結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臨床確診;②經B超聲、能譜CT診斷;③臨床資料完整;④單發;⑤無頸部手術史。排除標準:①結節完全囊性病變;②大面積鈣化;③病灶直徑<1.0 cm,無法進行掃描;④良惡性混合病變。共入選對象114例,其中男31例,女83例,年齡34~69歲,平均年齡(46.3±3.1)歲。因癥就診82例,體檢檢出32例。
1.2方法
采用體格檢查、血清生化指標檢測、超聲檢測等一系列檢查。超聲檢測,采用常規超聲、彈性成像技術,通過辨別結節的形態學特征、內部與后方回聲、甲狀腺動脈血流頻譜信息、鈣化、CDFI成像、彈性成像等,由經驗豐富的醫師診斷。超聲檢查后3 d內開展能譜檢查,行頸部GSI檢查,21例聯合增強掃描,掃描范圍頜下到胸廓上緣頸部,電壓140~80 kVp,切換瞬時0.5 ms,管電流600 mA,旋轉速度0.6 s/r,準直寬度0.625 mm×64,FOV 10 cm×10 cm,螺距0.984,層厚1.25 mm,間距1.25 mm,掃描時盡量下移肩膀,避免氣促、增強掃描者,采用碘海醇為對比劑,自動掃描激發,注射對比劑后10 s,檢測頸內動脈對比劑濃度,掃描過程中不要有吞咽動作,獲得的圖像傳輸到工作站。診斷由2名資深的放射科醫師診斷,采用術后病理診斷為金標準。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描述統計,采用柯爾莫哥羅夫-斯米爾諾夫(Kolmogorov-Sminmov)檢驗法進行正態性檢驗,否則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若不服從正態分布采用非參數統計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數(n)或率(%)描述統計,組間比較采用 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14例對象,手術中共發現結節130個,其中良性92個,其中結節性甲狀腺自腫75個、腺瘤15個、其它2個。惡性結節38個,其中乳頭狀癌27個、髓樣癌7個、濾泡癌2個、未分化癌與鱗癌各1個。能譜CT定性診斷甲狀腺結節敏感性、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符合率高于超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良性組碘濃度(1.84±1.23)mg/ml,惡性結節碘濃度(-0.05±0.53)m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最佳截斷值為0.68 mg/ml,此時ROC曲線下曲線面積(AUC)達到最大為0.73。良性組碘圖比值為(0.85±0.25)mg/ml,惡性組為(0.63±0.20)m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最佳截斷值為0.73 mg/ml,此時AUC達到最大為0.67。
3討論
甲狀腺組織有較強的攝碘功能,且血運十分豐富,當出現病變后,攝碘、儲碘功能受到影響,常規CT平掃表現為低密度區容易被發現,常規CT主要通過結節邊緣、鈣化、囊變、強化方式周圍組織關系、轉移情況鑒別診斷。但對于不典型、較小的結節病灶也可能出現誤漏診。能譜CT相較于常規CT,能夠在0.5 ms內實現瞬時切換,生成單能量圖像,降低了X線劑量,降低放射劑量,同時能夠在一定能量水平下,正常組織與病灶之間的衰減差別達到最大化,噪聲值卻最低,從而提高病灶檢出率。與此同時,還能顯著提高成像質量[3]。
CT定性診斷甲狀腺結節,可獲得更豐富、客觀的數據資料,診斷效用較高,本組對象采用能譜CT診斷,敏感性、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符合率高于超聲,且均在90%以上,診斷效用較好[4]。能譜CT采用自適應統計迭代等改進技術,可取得較好的成像質量,可使用的技術包括單能量CT、能譜曲線、物質分離與成像、有效原子序列,通過物質對X線吸收情況分析,用于判斷組織強化程度,最終定性診斷甲狀腺結節。鈣-碘物質圖可用于鑒別診斷鈣化。本次研究顯示,良性者碘濃度、碘圖比值高于惡性者,差異顯著(P<0.05)。
能源CT碘基圖反映的不同時期濃度、碘圖比值與結節性關系密切,部分鈣化惡性結節水-碘基質檢測參數可能表現為良性,本次研究也證實這一點,誤漏診主要為形態不規則、實性、存在鈣化的結節,此類結節采用碘圖分析效果相對較差,特別是鈣化直接影響成像[5]。大量研究顯示,原發性甲狀腺癌常表現為典型“快進快出”,在早期表現出強化,而良性的甲狀腺結節病灶碘劑流出少且慢,故碘濃度與時間顯著相關[6]。
綜上所述,能譜CT可用于甲狀腺結節定性診斷,碘成像的診斷效用有待提高,最佳截斷值的獲取仍需要大樣本支持。
參考文獻:
[1]高婷,李超,梁鋅,等.中國癌癥流行的國際比較[J].中國腫瘤,2016,25(6):409-411.
[2]秘興鋒.甲狀腺腫瘤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價值及病理基礎[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20(8):894-895.
[3]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中國抗癌協會頭頸腫瘤專業委員會,等.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J].中國腫瘤臨床,2012,39(17):1249-1272.
[4]劉圓圓,鄭鵬,邢宇翔,等.雙能CT能譜誤差傳遞分析[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13,22(4):571-578.
[5]龔婷,王家東.鈣化對甲狀腺腫瘤良惡性判斷的意義及其分子生物學機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26(16):763-764.
[6]王猛,周翠紅,金超嶺,等.甲狀腺锝顯像中攝锝率測定的研究進展[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5,29(2):110-112.
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