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晶
摘要:指出了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天然林區的森林經營已從過去的“生產經營型”轉變為“生態保護型”。為了科學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哈巴河分局開展了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結合調理中的一些實踐,就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森林資源;二類調查;主要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17802
1 主要做法
1.1 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人員
阿山林管局哈馬河分局高度重視,按照上級實施方案部署,成立領導小組,抽調業務水平高、工作能力強的森林資源技術骨干組成外業調查組、技術指導及檢查驗收組和后勤服務宣傳報道組。科學分工負責,責任明確,提供可靠的人力和技術保障。
1.2 加強培訓,提高專業技術水平
首先在二類調查啟動之前組織所有參加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業務培訓,邀請林業調查和地理信息系統方面的專家和廠家技術人員對調查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包括GPS的使用、遙感信息的判讀、相關計算機軟件的使用,還有樹木學、土壤學等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通過培訓,熟練掌握《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主要技術規定》及各種儀器使用方法。同時,邀請有關專家進行現場指導、開展現場調查試點,及時解決疑難問題,統一調查技術標準。全面提高了調查人員的業務水平,提高了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工作的效率。
1.3 合理規劃,加強重點林區的調查
由于過去幾十年的采伐經營,給林區留下了許多的殘林、殘次林及疏林,這些地塊的生境雖已變得脆弱,但還具有一定的天然恢復能力,調查中主要側重于更新狀況和恢復植被能力方面的調查,以著重掌握森林的質量狀況和分布范圍。
2 調查成果
(1)通過二類調查,取得林區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小班數據庫、森林資源統計表、森林資源分布圖、森林分類區劃圖和區劃略圖。
(2)調查技術路線準確,能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主要技術規定和山區林場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操作細則的技術規定和要求。
(3)調查區劃系統合理,調查數據真實可靠,精度達到要求,符合當前資源實際動態變化,數據分析論證透徹。
(4)成果圖標資料齊全規范,為今后林區森林資源管護及經營管理提供了科學可靠的數據。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野外工作量大,新技術采用程度不夠
分局所在森林資源外業調查地點一般都在偏遠的地方,外業調查工作量大,調查手段落后,新技術采用程度不夠。存在規劃整體性不足、技術力量欠缺、信息分析能力不夠等問題。
3.2 調查人員短缺,專業技術亟待提高
外業調查要求調查人員具備更高的技術能力和綜合素質,而現有一線調查人員年齡老化,知識和業務素質不適應調查要求,專業技術不夠,知識結構單一,調查經驗欠缺。
4 解決對策
4.1 加大資金投入,有效利用先進技術
在滿足國家對森林資源調查要求的基礎上,要完善有關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的地方技術標準,要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林業專業調查和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優化調查方法,以最新SPOTS為遙感數據源,經計算機幾何校正和圖像增強處理后,采用3s技術,區劃判斷和研讀復核小班地類和小班因子,通過現地調查和驗證,修正完善小班判讀區劃和小班因子。
4.2 加強隊伍建設、技能培訓
首先,森林資源管理者應該努力提高員工專業素質,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設一批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和資源調查監測隊伍。要積極組織相關的業務知識學習,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調查過程中積極思考,開發適合自身的調查技術,所有調查人員要通過理論培訓和技術考核方可參加小班區劃判讀。外業調查培訓要掌握森林資源調查基本知識、地形圖和遙感影像圖的識別與應用,以及GPS、角規、測高儀等各種儀器的使用。培訓后進行實地實習操作并通過技術考核。
4.3 加強二類調查中的檢查和監督工作
建立相應外業工組、技術督查組等,規范二類調查方法和調查表格記錄等工作的檢查與監督,采取自查、自檢、互查和上級督查等方法,對督查工作全過程實施質量監督檢查,確保各項制度和調查要求落實到位。
5 結語
森林資源作為人們經濟建設當中重要的可再生資源,開展好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當前調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進行分析解決,從而促進林業的建設與發展,進一步加快森林資源數量與質量的提升,讓森林資源更加合理地為社會所用。
參考文獻:
[1]王紹忠.建水縣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綠色科技,2015(6):111~112.
[2]桂林華.淺談四川天然林區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的有關問題[J].四川林勘設計,1999(3):32~34.
[3]李 云.云南省新一輪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技術特點與若干問題探討[J]. 林業建設,2014(6):29~32.
[4]柏連玉.樹立并實施新的森林調查經營理念 為編制森林資源資產負債表奠定堅實基礎[J].綠色財會,2016(5):145~146.
[5]黃敬業.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改進方法初探[J].農業與技術,2016(5):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