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 要】人民群眾是群眾文化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歡樂大家唱”的參與方式讓更多群眾無障礙地參與到群眾性聲樂和群眾性合唱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并帶動和發展了其他文化活動,是基層群文活動新思路、新做法的探索。
【關鍵詞】群眾文化;群眾性聲樂;群眾性合唱;新思路;新做法
中圖分類號:G2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282-01
作為基層文化館的一名業務干部,我在長期大量的實際工作中,切身體會到了廣大群眾尤其是鄉、鎮、村的廣大農民朋友對充實業余文化生活的渴望,對蓬勃向上、正能量精神文化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通過群眾性聲樂和群眾性合唱的培訓輔導,我發現了一些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問題,也思考了一些方法,為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和群眾文化建設注入了強勁力量,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嘗到了文化惠民政策的甜頭。
一、“歡樂大家唱”讓群眾享受歌唱的樂趣
之所以提出這個參與方式,是由于我在培訓輔導過程中,想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我的聲樂培訓中來,這也是為什么我把群眾性聲樂和群眾性合唱放在一起討論的原因。作為一名聲樂業務干部,我開始是以聲樂輔導為主,即便我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大家講解聲樂和音樂的基礎知識,這個過程聽起來還是比較枯燥。而好多群眾是帶著強烈的歌唱欲望來的,由于大家的水平參差不齊,有些覺得受益匪淺,有的覺得是聽不懂,記不住,做不到。我發現這種個體輔導的效果并不明顯,一些喜歡唱的,會頻頻表現自己,而很大一部分人都沒有展示的機會。
在長時間的實踐中,我一直都在思考還有沒有一種更好的參與方式和實施模式能像廣場舞一樣,創造一種環境和氛圍讓大家沒有負擔,沒有障礙地想唱就唱。于是我在輔導過的鄉鎮提出了組建小型合唱隊,雖說是合唱隊,但由于水平有限,不能稱其為嚴格意義上的合唱隊,所以就提出“歡樂大家唱”形式的合唱隊。我告訴大家,歌唱也是鍛煉身體,歌唱可以隨時隨地,開心可以唱,不開心也可以唱,唱歌是自己情緒的發泄過程,唱出去了,心里就敞亮了。即便你唱得不好,甚至你只是愛聽,不愛唱,都沒有關系,“來了”就好,我會根據大家喜好選擇作品,大家一起唱,不刻意分聲部,不要求有聲樂演唱基礎。于是我的聲樂培訓隊伍日益壯大,大家口口相傳,有一些愛好歌唱卻平時難以在大家面前展示的、內向的人,被一些“活躍分子”帶動起來,加入到了合唱隊伍當中,在這個基礎上,我循序漸進地講解聲樂知識、合唱知識、樂理知識,甚至是指揮知識,大家在這個環境和氛圍中相互受到感染,使得每次的培訓輔導即便結束了大家都遲遲不愿離去,還要圍著我問一些問題,唱作品讓我聽,我也被他們的熱情所感染,雖然身體勞累,但內心欣慰且溫暖。我在各鄉鎮充分利用這支隊伍,排演了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在當地的文藝演出中作為少有的節目形式頻頻亮相,大家一起上臺,減少了上臺的緊張感,為更多的群眾創造了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機會,也由此充分調動起了群眾的積極性。大家在自然而然之中形成了文化的自覺,文化的自信,為當地方方面面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為了讓這種參與方式更廣泛,更有影響,我們利用文化館免費開放平臺,每周舉行“歡樂大家唱卡拉OK”活動,吸引眾多群眾參與,我們業務干部在每次活動中途和結束時做以總結和音樂基礎知識的普及,引導大家在娛樂的同時學習,潛移默化地滲透。群眾在參與上沒有了門檻,沒有了障礙,在群眾文化的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方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這種參與方式的靈活轉變,又有很多群眾主動參與到平時的培訓和合唱隊中來,壯大了當地文化骨干隊伍,在文化的普惠上做了很好的嘗試,我的這種做法也得到了文化館和局領導的大力支持和肯定,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和歡迎。
二、打通文化惠民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文化惠民政策,是要實現人人享有文化權益,我們文化工作者,就是要把國家文化政策的雨露送到每位群眾的手里,溫暖他們,引導他們,帶領他們。而“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不容忽視,需要我們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用愛心和耐心,像“精準扶貧”一樣,最大限度地把國家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實處,附下身子到最基層的工作中,了解群眾,服務群眾。而這個過程是艱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實現全民參與和人人受益,群眾在熏陶和感染下形成了文化的自覺,文化的自信,這對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都是影響深遠的,我們建設文化強國,不就是從最基層的群眾文化生活開始,調動起每個人文化的積極性,讓這種影響不斷壯大,形成整個國家和民族的一種合力嗎?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了我們的群眾文化事業,需要我們群眾文化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扎扎實實做好服務群眾的每項工作,為實現文化強國目標而不懈奮斗!
作者簡介:
楊 靜,陜西省咸陽市涇陽文化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