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書芳
摘要:“互聯網+”已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態勢,與各行業的融合已開始體現出巨大的價值。河南在推進“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的過程中,應率先推進特色農業與“互聯網+”的有效融合,通過構建規模化、智能化、花園式的生產模式,綠色、健康、可追溯式的加工模式,親民、娛樂化的推廣模式,快捷、保質化的流通模式,觀光體驗、融入式的消費模式,并借助全鏈條、全方位式的農業產業化服務平臺保證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環節的暢通,快速實現特色農業的品牌化發展,以示范帶動“互聯網+”與傳統農業的整體融合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特色農業;品牌化
“互聯網+”已成為一種新的經濟態勢,與各行各業的融合將帶來巨大的價值。 “互聯網+農業”將信息經濟與傳統農業產業結合,必將給農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給涉農企業帶來時代新機遇,給農民帶來就業與致富的新契機。河南省農業生產歷史悠久, 被國務院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河南省農業發展的戰略地位決定其必須加快探索發展新型現代農業的發展道路。
一、河南省“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優勢與機遇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其農業資源稟賦得天獨厚,作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具有絕對的優勢與顯著的機遇。
1.優勢
(1)擁有巨大并且肥沃的土地資源。河南省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省,耕地面積為687.1萬公頃,名列全國第二,并且絕大多數土地土層深厚,營養元素含量豐富。(2)氣候資源豐富,農作物種類繁多。河南氣候兼有南北之長,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有充足的光熱水資源。適合多種農作物的生產,其中小麥、玉米、薯類作物、水稻、大豆、棉花、煙葉、油料作物等是全國的主要產區,大部分產量居全國前兩位。(3)特色農業種類豐富,并且已初具規模,有一定的知名度。例如:鄢陵的花木、三門峽的蘋果、南陽西峽縣食用菌、獼猴桃、山茱萸、方城裕丹參、鄧州朝天椒、新鄉封丘縣金銀花、新鄉原陽大米、信陽毛尖、洛陽牡丹、新鄭大棗、焦作懷山藥、中牟西瓜、杞縣大蒜、安陽滑縣強筋小麥、駐馬店平輿白芝麻、盧氏核桃、開封句話、許昌腐竹、禹州薯粉等。(4)國家戰略地位優勢顯著。2011年國務院批準建立中原經濟區建設,將河南省戰略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
2.機遇
(1)互聯網科技發展迅猛,與各行業的融合已初具成效,商機與價值凸顯,為農業的發展帶來新契機。(2)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戰略。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視“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3)河南電商發展總體水平已進入全國第一方陣,為農業進行電商化運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我國第三個“多式聯運監管中心”獲批落戶鄭州,高效便捷的陸海空立體化多式聯運國際物流網絡已初步形成。2016年1月,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正式進入國家綜合試點。(4)河南省大數據建設強力推進,為 “互聯網+”與農業融合提供了大數據服務平臺。2014年河南省政府成立了河南中原云大數據集團有限公司,搭建了“中原云”平臺。2015年建成并啟動了北斗(河南)信息綜合服務平臺,該系統是我國迄今為止建設精度最高的省級北斗信息綜合服務平臺。中國聯通中原數據基地、中國移動(鄭州)數據中心等重點項目相繼建設,鄭州正在逐步成為全國重要的數據樞紐中心。(5)信息化基礎設施支撐有力。河南是全國數據中心建設布局二類地區,全國7大互聯網信源集聚地,4G網絡實現全省100%行政村全覆蓋,“全光網河南”2015年底已經建成。
二、特色農業應成為“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的領頭羊
在借助“互聯網+”快速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現代特色農業由于知名度高、聲譽好,并有較大規模的消費群體和忠誠度,可以充當領頭羊,作為標桿率先借助“互聯網+”信息科技推進品牌化運作。
1.同時推進“互聯網+”與農業大規模整體融合存在一定難度
“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根據河南省優勢資源,應抓住互聯網科技發展機遇,加快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以帶動農業快速實現現代化。但由于農業規模巨大,農產品種類繁多,同時大規模推進與“互聯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現實難度,比如,農業互聯網人才目前非常缺乏,大批該類人才的培養需要較長時間;大規模農業信息基礎設施與配套農業設施的建設也需要較長的周期;大規模大數據及云服務平臺的構建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時“遍地開花”的做法也具有很大的生產風險、技術風險、資金風險以及市場風險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及難度啟示“互聯網+”在與傳統農業融合的過程中,應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分階段逐步推進,最終實現農業整體的跨越式發展。
2.特色農業應充當“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領頭羊
在分階段逐步推進“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的過程中,特色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應走在前面,以充當“領頭羊”起示范作用。特色農業在整個農業中與“互聯網+”的融合具有相對優勢:(1)規模相對較小,與互聯網融合起來相對較簡單、易操作,建設周期較短,見效快。(2)從事特色農業的農戶具有較強的市場意識,同時也具有較強的技術學習能力,能較快地轉變觀念接受“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并能夠快速付諸實施。(3)特色農業具有較好的市場基礎,有較高的知名度,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聲譽較好,消費群體規模穩定,忠誠度較高。在與“互聯網+”的融合過程中能夠更快速地被消費者接受,并推動市場規模的擴大,加快產品的周轉速度,滿足消費者對新鮮、快捷方面的消費訴求。(4)特色農業大多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在提高消費者參與消費體驗,融入田園生活,帶來精神層面的消費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三、 “互聯網+”現代特色農業品牌化發展路徑構建
“互聯網+”現代特色農業品牌化發展過程中,應將生產、推廣、流通、消費等環節通過“互聯網+”信息化服務平臺進行有效融合,以打破目前特色農業在生產、推廣、流通、消費等環節相互割裂、消費者參與度低、體驗性差的狀態,使得現代特色農業的整個產業鏈條實現一體化有機融合,快速推動品牌化發展。
1.“互聯網+”下規模化、智能化、花園式的生產模式
現代特色農業在借助互聯網進行品牌化發展過程中應融入田園生態文化理念構建規模化、智能化、花園式的生產模式。(1)規模是品牌化運作的基礎,只有具有一定的規模,才能夠在市場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現代特色農業在品牌化發展過程中應具有一定的規模。比如婺源的油菜花之所以成為全國聞名的觀光休閑景點,首先是因為它的規模可觀。河南省特色農業可以借助“互聯網+”農業產業信息化服務平臺,進行大數據分析,準確地把握市場需求與供給水平,合理規劃生產規模。(2)智能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特色農業應借助“互聯網+”農業產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實現遙感觀測作物生長態勢、專家分析診斷、智能化解決方案、自動化控制灌溉施肥等,智能化機械管理、收割等,打造智慧特色農業。(3)由于特色農業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在進行品牌化發展的過程中應充分融入田園文化理念,進行花園式生產。在進行花園式生產時,可以借助互聯網農業產業信息化服務平臺進行專家咨詢,設計科學合理的花園式生產結構,使得作物生產布局具有較強的田園文化藝術性。
2.“互聯網+”下綠色、健康、可追溯式的加工模式
現代特色農業在借助互聯網進行品牌化發展過程中應融入質量可感知消費需求構建綠色、健康、可追溯式的加工模式。食品安全一直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消費者渴望在購買產品的過程中能夠感知產品的質量,做到購買放心、安心。綠色、健康的產品也越來越成為消費者的首要選擇。所以,特色農業在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應:(1)樹立并在生產加工環節突出綠色、健康的生產理念。(2)借助互聯網農業產業化信息服務平臺,對整個生產加工過程進行實時的動態透明化展示。(3)建立產品追溯機制,讓消費者充當監控者,一方面約束企業生產行為,另一方面把企業對產品綠色、健康的追求理念,對消費者真誠、負責任的企業形象植根到消費者的心智,使得消費者放心購買、樂得消費。
3.“互聯網+”下親民、娛樂化的推廣模式
在“互聯網+”背景下,推廣模式的創新在特色農業的品牌化過程中至關重要。特色農業應打破傳統的推廣模式,借助“互聯網+”融入全民娛樂文化潮流構建親民、娛樂化的推廣模式。(1)推廣過程中媒體的選擇與創新很重要。要不斷創新利用網絡新媒體或農業互聯網信息推廣服務平臺,把與特色農業相關的有價值的信息或活動,及時地傳達出去,讓更多的消費者接觸并了解。(2)研究并利用全民娛樂文化潮流,在推廣傳播過程中融入娛樂文化,讓消費者在娛樂的同時不自覺接受特色農產品的相關信息,提高接受度和好感度。(3)結合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與內容策劃相關親民化活動,并傳播親民化信息,真正的走進并融入消費者的生活,做生活中主動關心體貼的朋友。
4.“互聯網+”下快捷、保質化的流通模式
互聯網背景下的現代物流發展迅速,消費者對物流提出了更高的服務要求,尤其是農產品的流通,快捷、保質永遠是核心訴求。“互聯網+”下特色農業品牌的打造必須結合消費者對物流的核心訴求與新訴求,構建快捷、保質的流通模式。(1)建立農產品自有物流系統或借助已有物流公司,打通并拓寬農產品的流通渠道。農產品的新鮮程度影響產品的質量和口感,所以,在流通過程中要注重物流速度的提升,一方面滿足消費者對物流的快捷訴求,另一方面也保證了產品的新鮮程度。(2)打造冷鏈物流系統,保證農產品在整個流通過程中變質、腐爛的風險大大降低,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新鮮、品質好的追求。
5.“互聯網+”下觀光體驗、融入式的消費模式
特色農業在“互聯網+”下可以結合文化創意理念,構建觀光體驗、融入式的消費模式。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加大,消費者內心對返璞歸真,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渴望越來越強。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經濟水平的提升,讓消費者走進各大景區、融進大自然,進行觀光旅游、休閑放松成為現實。基于這樣的消費需求,特色農業應把生產基地、加工園區甚至是現代化物流融通過程打包進行文化創意展示。比如,鄢陵的苗木鮮花生產基地,可以借助春夏秋冬季節的變化,推出不同主題的觀光休閑項目或活動,吸引本省甚至全國的游客前來觀光,走進花的海洋,體驗各種以花為主題的各種創意活動或項目。鮮切花的生產加工工藝、花卉銷售市場、現代化的物流過程展示,通過文化創意設計有效地引導消費者體驗,不但了解鮮花苗木,還了解整個產業,帶來一體化的震撼效果。讓消費者在不自覺中把花的相關知識或衍伸產品帶回家中,比如:鮮插花、干插花、由花精制的護膚品、精油等,融入其日常生活。
6.“互聯網+”下全鏈條、全方位式的產業化服務模式
為保證特色農業快速實現品牌化,必須借助“互聯網+”構建全鏈條、全方位的產業化服務平臺。該平臺是一個依靠互聯網大數據建立起來的農業產業服務性系統,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包括需求供給信息的收集、專家診斷與管理、專業的推廣、專門的策劃等。具體子平臺可以包括:市場調研與分析系統、實時監測與管理系統、專家診斷與策劃系統、文化創意設計系統、推廣系統、消費者體驗系統等。通過互聯網服務平臺系統有效整合現代特色農業的產業鏈條,實現一體化有機融合,快速實現品牌化。
參考文獻:
[1]李國英.產業互聯網模式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15(07)
[2]李國英.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及商業模式解構[J].農村經濟,2015(09)
[3]李國英.大互聯網背景下農業信息化發展空間及趨勢[J].世界農業,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