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在國家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也不斷提升。但受資金、經驗、平臺及教育體系等不完善條件的制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基于“互聯網+”思維下組建包括大學生、高校、企業、政府在內的產學研創新創業體系,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水平的提高,對于增強民辦高校的社會認同感和社會影響力、實現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創業;民辦高校
基金項目: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2015年廣東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項目研究成果
1.引言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符合社會和時代需求的創業人才,已經成為高校面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特別是作為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其本身的專業知識水平相對較低,就業競爭力不高。因此,對于民辦高校來講,能否適應時代要求實施創業教育,能否發揮自身優勢培養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人才,對增強民辦高校的競爭力和實現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首先,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其次,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是充分發揮民辦高校優勢,走特色化道路的有效途徑;最后,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是實現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到來,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加大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力度,通過設置創新創業課程,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構建基“互聯網+”思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系統平臺,以此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2. “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
近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動了消費的增加,促進了就業,拉動了經濟增長,各種傳統的行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轉型,并紛紛加入這個行列,企業主的創新精神被激發,形成全民創業的局面。大學畢業生也不再等待就業一條路,而是成為創業大軍中的一分子,如何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高校也在積極地探索,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
首先,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陳舊。目前,主要的創新創業教育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直接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門課程,教師在課堂上講授,重點是理論知識,缺少實踐能力鍛煉。第二種是建立創業園,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創業工作室或者創業基地,在工作室內進行一些仿真訓練。第三是國家政府政策基金支持,相應的行政部門出臺一些鼓勵政策,例如設立創業基金、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等。這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基本上屬于單邊行動,高校、政府、企業沒有形成三方互動的產學研融合機制。
其次,創新創業實踐流于形式,大學生創業的持久力欠缺。許多民辦高校缺少創業平臺,缺乏創業基地,學生對創業的理解主要來自于書本知識上,雖然政府或者學校舉辦一些創新創業大賽,但學生和教師僅僅是參加大賽,沒有參賽項目延續,也沒有將創新創業教育延續、貫徹下去。再加上資金等條件的影響,雖然學校給予學生提供創業中心和創業工作室等,但學生無力支撐。由于高校并沒有把創新創業課程、創業平臺和創業大賽等與創新創業相關的內容形成一整套的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長效機制,學生對“雙創”缺乏深刻理解。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2011 屆的大學畢業生的創業群體中,超過50%的大學生創業者會因為創業過程中的挫折或失敗而放棄創業。這也是很多好的創業項目未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
最后,對外宣傳動員得多,但配套投入不完備。目前,民辦高校支撐創新創業的實踐平臺配套設備設施不夠完善。很多情況下,民辦高校制定相關配套政策都是出于形勢逼迫的結果或應付上級行政主管部門的任務,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迫切需要的軟硬件設備和投入無法得到有效供給。當前社會并沒有將“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之間并未有效銜接,導致了“互聯網+”無法充分促進和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從而造成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處于高速、低質、數量多成果少的發展狀態。
3. “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構建途徑
3.1轉變傳統思想,加強老師及學生對“雙創”教育的理解
在“互聯網+”背景下,要改進傳統教育模式,加強學生對“雙創”的理解。創新創業教育強調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學生發展為根本,著力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因此,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市場分析與調研能力,信息的收集與處理能力,人際交往與抗挫折能力。內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是當代大學生的共性。在創業過程中失敗和摔倒是在所難免的,因為承受不了失敗的打擊而放棄創業或者對創業失去應有的信心大大降低了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因此在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過程中注重對大學生自信心和意志力的培養,是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必不可少的內容。
一個優秀的教師是雙創教育實施的必要力量,好老師,才有好方法。講授“雙創”課程的教師團隊必須要有行業經驗,在創業、投資及管理等方面,要與一線企業保持聯系,了解行業的發展方向,熟悉企業的需求,爭取深度校企合作,帶動學生進步。要注意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可以參加國家級或者省級的雙師培訓,可以到企業掛職鍛煉,可以與其他院校進行交流合作,成立雙創教研室,開展教師創新創業專項培訓、實訓和交流。為促進教師的提升,可以把雙創教育業績作為職稱評聘和崗位聘用的重要考察指標,給予一定的獎勵措施。除了鼓勵校內的老師提高自身的能力,還可以聘請社會各界的投資人、創業成功者、企業名人、專家來學校任課做講座,用以提高學校、老師和學生的“雙創”思維。
3.2構建多元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所在。目前,民辦高校針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這就要求高校只有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納入學分管理,才能實現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精準指導。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普及性課程,針對創新創業意識強的學生,開設創新創業專業課程。在低年級開理論課,讓學生一入學就感受創業思維,對創業有基本的認識,在認識并認同創業后,可以進行創業嘗試。學校打破傳統的專業限制,學生可以進入不同系別設立的創業園、創業實驗室、創業平臺、創業社團,可以形成創業團體,如市場營銷專業、電子商務專業、物流專業、計算機專業以及會計專業的學生可以跨系合作,除了課堂的教授,還要注重課余的培養渠道,建立服務部門,滿足不同類別學生個體的需要。比如成立創業指導中心,采取單個指導,集中咨詢指導等形式,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一站式”指導服務。還可以邀請創業經驗豐富的成功人士做報告,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座談。
3.3加大配套投入,打造立體化創新創業支撐平臺
從“理論知識+模擬實踐+實地實戰”的角度完善“互聯網+”創業實踐平臺的搭建,借助互聯網平臺對信息進行實時交換、交流及共享。應用互聯網技術搭建信息共享反饋的平臺,以“互聯網+”的思維整合多元化的教學技術與方法,將學生的創新創業的理念培育和創業實踐從課上延伸到課下,實現理念構思、項目調研、項目孵化的一體化實踐支撐平臺。
目前,民辦高校支撐創新創業的實踐平臺主要有線上平臺和線下平臺兩種。所謂的線下平臺是指在現實生活中創立的實體平臺,具有一定的空間場所,這個平臺主要是依托學校或者企業建立的。相對來說,建設成本比較高,但是學生能夠親自到場所參與創業,效果是顯著地。實現線下平臺方式比較典型的包括創業實踐平臺和創新工作實驗室。如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管理系的電子商務工作室,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該校2015年成立電子商務工作室,一方面校方給予經費支持和相關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由創業經驗豐富的老師帶領具備創業精神的學生,打造既專業又有激情的創業團隊。該工作室與圓通速遞合作,雖然盈利比較小,但是開出了學校創新創業的先例,電子商務創業實體集創新創業教育、創業培訓、實習實訓、創業項目孵化等功能于一體,將物流專業、市場營銷專業、電子商務等專業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于一體,打破傳統按專業進行創業,依靠可以依靠的力量,踐行學校辦學理念的創新創業實踐。另一種線上平臺是相對于線下平臺而言的,依靠微信平臺、微博、網店等網上互動平臺進行創業實踐。隨著“互聯網+”時代下智能手機的普及及廣泛應用,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中的線上平臺在創新平臺中顯得非常重要。如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管理系的電子商務實驗班的學生團隊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淘寶、天貓、京東、速賣通及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中自營網店及代運營網店的實操運營管理,有些學生還沒畢業就成了老板、店長;通過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吸引上萬粉絲的關注,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各行各業都需要具有“雙創”思維和能力的畢業生。民辦高校在轉設升級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及時構建和完善多元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通過設置創新創業課程,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構建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系統平臺,以此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蘇紅麗.“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價值工程,2017(01):212-213.
[2]趙爭.“互聯網+”背景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索[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06):64-67.
[3]劉小娣. “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的構建[J].高教學刊,2017(03):7-8.
[4]祝力維,劉丹.互聯網視角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6(12):69-71.
[5]呼艷芳.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水平的對策分析[J].南昌高專學報,2010(0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