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摘 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審計帶來了機遇。本文首先闡述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大數據時代審計的開啟,分析了大數據時代審計相較傳統審計的優勢所在,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推進大數據時代審計工作的思路和建議,最后得出大數據促使審計成為動態的全過程審計的結論。
關鍵詞:大數據 審計 動態 全過程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9(b)-159-02
1 大數據時代審計的開啟
大數據作為高科技時代、信息時代的重要產物,同時也在深刻影響、改變著當今社會。從谷歌流感預測(Google Flu Trends,GFT)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發時大顯身手,到機票價格預測系統Farecast成為商業領域的經典案例,大數據已經成為了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而更多的改變正蓄勢待發。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已利用大數據來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美國政府出臺“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用于推動大數據相關技術研究,以提高美國的科研、教育及國家安全能力;歐盟委員會在“歐洲數字化議程及其挑戰”中制定了大數據戰略,強調了公共數據安全及挖掘公共機構數據的潛力價值[1]。我國政府也于2015年8月頒布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將大數據視作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的新機遇、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徑。
通過大數據可以獲得很多深刻的洞見,這對于審計工作的意義不言而喻。比如借助智能電表收集到的電子設備獨特的“負荷特征”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分辨出電腦、熱水器、LED大麻生長燈等不同電器的使用狀況,進而推斷出使用者的日常習慣、捕獲非法行為記錄。
當前,大數據時代的審計在我國已經拉開序幕。2014年10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審計信息化。推進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等與審計機關實現信息共享,加大數據集中力度,構建國家審計數據系統。探索在審計實踐中運用大數據技術的途徑,加大數據綜合利用力度,提高運用信息化技術查核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的能力。”國家審計署劉家義審計長在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要求積極跟蹤國內外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新進展、新動態,探索在審計實踐中運用大數據技術的途徑,為推動大數據背景下的審計信息化建設做好準備。隨后,國家審計署進行了機構調整,增設了電子數據審計司,負責審計電子數據的采集、驗收和整理,組織開展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數據分析工作,對電子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利用等。
2 大數據時代審計的優勢
傳統審計在開展過程中,通常存在著如下缺點或難點。
(1)抽樣風險。傳統的審計方法是基于審計抽樣的基礎實施審計程序,并用樣本的審查結果推斷得出審計結果。由于方法局限性,樣本規模、抽樣方法等都會對抽樣結果產生影響,進而對審計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影響。
(2)外部數據難利用。審計是依賴于證據而進行的監督活動。通常,審計人員可以相對容易地獲取被審計單位的原始憑證、財務信息、業務來往信息等,然后從這些信息中發現問題,繼續調查后獲得結論,在此過程中幾乎沒有機會和方法獲取、利用外部證據。一方面是第三方出于隱私保護不會輕易公開數據;另一方面,審計人員也難以從外部的龐雜數據中獲取有用的信息。
(3)函證風險。傳統審計進行函證時,審計人員依賴于第三方單位的書面答復來判斷被審計單位證據的真實性、完整性。雖然第三方單位獨立于被審計單位,相對客觀,在有些情況下函證可以提供更具有說明力的證據,降低檢查風險,但仍存在被征詢者不認真對待詢證函、沒有保持獨立性(如與被審計單位串通舞弊)等情況,導致函證對審計人員造成誤導。
(4)時空受限。傳統審計主要通過現場查賬及核對實物完成,而調取相關材料往往周期長、難度大。比如子公司或往來單位不在本地,由此導致的長時間異地取證,不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而且環境不熟悉還可能導致審計質量、效率低下。
相比之下,大數據時代下的審計具有突出優勢。
(1)全數據分析、處理。大數據時代,企業所有的信息都將保存在數據庫中,信息達到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狀態,因此審計可以分析全部樣本數。同時,利用數據篩選技術,比較容易發現并處理與特定違規情形相關的數據[2]。由于不再依賴抽樣,客觀上減少了審計遺漏、降低了審計風險、提高審計準確性。
(2)外部數據利用充分。大數據時代,審計人員可以方便地獲取、利用外部數據,并從更多的視角進行分析,進而提升審計效率和準確性。以保障性安居工程為例,作為一項民生政策,應該只有符合一定收入標準的家庭方可享受;但在現實生活中,某些人的家庭收入明顯超標,但通過弄虛作假的方式偽造申報材料、騙購保障房。以往單從房管部門申報對象的數據信息,很難看出申報者收入的真實情況。而現在的公安、民政、車管、銀行、住房保障中心等部門和行業信息系統,記載存儲著申報對象的所有收入與支出數據信息。利用搜索引擎式數據分析技術,可實現對各行業結構化數據的快速篩查,進而打通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不同被審計對象電子數據之間的通道,最終發現弄虛作假的疑點。
(3)無需函證。在大數據環境下,審計人員不再需要函證來確認被審計單位的相關經濟活動是否真實完整,只需獲取相應權限即可獲取被審計單位的往來單位、往來銀行的原始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完成審計。既減少被審計單位與第三方單位舞弊的可能性,也節約了時間、人力、物力。
(4)時空不受限。相對于傳統的現場審計,大數據下的審計實施是遠程聯網數據審計,因此審計人員無需在被審計單位現場,也不用固定工作時間;另外,聯網審計技術的應用也為審計單位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這也為開展審計大數據分析提供了條件。
3 大數據時代審計的實施建議
審計的“免疫功能”本質決定了推進大數據時代的審計監督是新環境的客觀要求,是最大化實現審計工具價值的理念改變與創新。如何發揮好大數據給審計工作帶來的各種優勢,更好地開展大數據時代的審計工作,是當今每個審計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命題。基于對國內外大數據技術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了解,結合審計工作的業務特點,對于如何更好地推進大數據時代的審計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3.1 加強大數據時代審計戰略規劃和法規建設
大數據時代審計是一項廣泛涉及技術和業務的復雜系統工程,要結合大數據技術發展及審計業務特點,研究制定大數據時代審計工作發展的長期戰略。以此為指導,國家審計機關要組織從數據、人才和技術等方面逐步積累基礎資源,促進大數據技術在國家審計領域的有效運用。同時,大數據審計技術應用的立法是一項復雜的、技術性很強的法律系統工程,尤其是審計數據采集、存儲的制度化、規范化,以及審計數據分析結果及相關電子證據的法律地位等,均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審計相關法律、法規中予以完善。
3.2 加強政府公共數據平臺及審計大數據分析平臺建設
政府部門掌握著大量基礎性、關鍵性的數據。作為社會公共資源,政府公共數據應在保障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開放給全社會進行開發利用。目前,我國已經相繼出臺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關于推進公共信息資源開放的若干意見》《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穩步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加快建設國家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充分釋放公共信息資源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目前,許多地方政府已陸續推出了政府數據開放平臺。為了更好地支持大數據時代的審計工作,此類平臺的功能完善度、數據開放度等仍需進一步提升。
同時,為了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的數據、提高審計管理和決策水平,審計機關應充分利用獲取的各方面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的相關技術、工具,建立國家層面的審計大數據分析平臺,并以此為基礎,策劃建立集中統一的審計管理和決策平臺。同時,加強審計大數據分析模型和軟件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充分利用云計算、數據挖掘、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構建綜合數據分析和管理平臺,更好地滿足審計人員數據分析和審計管理的要求,提高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水平,為大數據時代的審計工作提供平臺和工具支持。
3.3 加強大數據時代的審計人才培養
大數據平臺的搭建、實施、運行以及到后期的維護和更新,都需要具有大數據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數字化時代審計要求每位審計人員不僅要精通審計業務,還要會運用現代化電子信息技術。所以不僅要培養一批具有這種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也需要加強對審計人員的信息化專業培訓。
4 結語
大數據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工作、生活模式,也給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大數據時代,審計工作更加著眼于總體數據;通過各種數據的關聯整合,審計結果更加全面、立體,更具整體視角。大數據技術的使用,促進了以事后審計為主的模式轉變為動態的全過程審計模式,大幅提升了審計效能,為今后更好地履行審計職能提供了強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Viktor Mayer-Sch nberger.大數據時代[M].盛揚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陳偉,SMIELIAUSKAS Wally.大數據環境下的電子數據審計:機遇、挑戰與方法[J].計算機科學,2016,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