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榕華
摘 要:該文通過樣地調查結合線路調查,研究了三明市板山工區顯存南方紅豆杉林的分布特征,并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結果表明,南方紅豆杉在常綠闊葉林、采伐跡地等林分均有分布,干擾強度(人為采伐)對南方紅豆杉數量、個體有很大影響。在干擾較小的林分,南方紅豆杉群落呈現復層林,表明其在適當條件下具有一定的更行能力。利用南方紅豆杉生物學特性,進行人促更新,同時加強法制建設,嚴禁采伐,建立南方紅豆杉自然保護小區,強化林政管理,技術手段與政府部門雙管齊下有利于南方紅豆杉群落的更新和保護。
關鍵詞:南方紅豆杉;分布;保護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2-0097-03
Abstract:By the plot and walking survey,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 distribution in Banshan mountain,Sanming City,Fujian Province,were studied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were come out.The result showed that 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 distribution were found in the most of forest type in Banshan Mountain and disturbance had a severe impact on the number and size of T. chinensis var.mairei.In the forest with low impact,the composition had multiple layer which suggest that it has regeneration ability.Manual assisted regen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bio-characteristic compared with government policy including law construction,fogging forbidden,related natural reserve,strengthen forest management,were helpful for the preven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T.chinensis var.mairei.
Key words: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Distribution;Prevention
1 前言
南方紅豆杉系紅豆杉科紅豆杉屬,是我國特有的瀕危珍惜保護樹種,其木材淡紅色、紋理直、結構細、堅實耐腐,是家具尤其雕刻裝飾的上等材料[1]。據醫學界研究表明,其提取物——紫杉醇是防癌治癌的特效良藥[3]。枝葉茂盛、耐修剪,亦是優良的園林造景樹種[2]。盡管南方紅豆杉已劃入國家一級保護樹種,嚴禁采伐,但南方紅豆杉應用廣,價值高,南方紅豆杉人工林尚未完全進入生長階段,因而野生分布的紅豆杉林仍被大量偷盜亂伐[4],如不展開相應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南方紅豆杉的命運將岌岌可危。梅列區漁溪村與明溪縣交界的板山工區山坡中下部,溝谷兩旁常綠闊葉林中混生有少量南方紅豆杉,1995年以來該工區開始開發,紅豆杉遭到嚴重破壞。有鑒于此,為保護這片珍稀瀕危樹種,探索其分布范圍,筆者對紫云臺的東南坡上板山、水井坑、污水坑等區等南方紅豆杉進行了外業調查,以期制定相應的保護性措施。
2 研究區概況與方法
2.1 研究區概況 該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陳大鎮板山工區,該區與三明市明溪縣交界,北緯26°21′47″東經E117°32′34″,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氣溫19.2℃,無霜期305d,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9.7℃,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8.2℃,年均降雨量為1656.3mm,3—9月為雨量多季節,以春雨和梅雨居多,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土壤為山地紅壤,質地粘重。前期造林發現,南方紅豆杉在該區天然闊葉林、未煉山的采伐跡地、竹闊混交林及純竹林、經煉山人工幼林等林分類型中均有分布。
2.2 調查方法 根據群落面積大小,建立10m×10m、20m×20m臨時樣地,展開群落學調查,對樣地內的南方紅豆杉逐株進行調查,包括數量、樹高、胸徑,伴生樹種的種類、樹高。并與線路調查相結合,完善調查結果。
3 結果與分析
3.1 南方紅豆杉分布范圍 從調查材料看,在海拔650~950m范圍的山坡中下部、溝谷灘兩旁均有紅豆杉分布,面積500hm2,而分布相對集中成片是在700~750m,面積達40hm2(表1)。
3.2 南方紅豆杉數量特征 在較少破壞的天然林中,南方紅豆杉分布數量多,層次明顯,如樣地1面積400m2有南方紅豆杉30株,最大胸徑24.7cm,最小地徑0.1cm。樣地3南方紅豆杉有8株,群落層次明顯,最大胸徑102cm,高達26cm。未經煉山的采伐跡地也有一定數量的南方紅豆杉分布,表明南方紅豆杉具有一定的傳播能力及自我更新能力。樣地9、10個體數量最少,表明受到較大干擾的林分,南方紅豆杉分布較少。
3.3 林分類型南方紅豆杉分布規律
3.3.1 天然闊葉林 保留原有的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并有一定量的透光度,紅豆杉生長發育良好,層次結構明顯。如樣地1、3闊葉林保持原始狀態,南方紅豆杉生長發育正常,不同樹齡分布在不同層次的林冠中。
3.3.2 未經煉山的采伐跡地 林地上闊葉林樹和胸徑30cm以上的紅豆杉被砍伐,采伐剩余物和灌木林下分布有相當數量的紅豆杉幼苗幼樹,如樣地6、7面積100m2內有幼樹14~21株,且多數被壓、彎曲、無頂,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利用其萌芽特性加以人為技術措施如補植加密,及時撫育管護,若干年后有重新恢復以紅豆杉為優勢的建群群落。
3.3.3 人工幼林 采伐跡地經過煉山,林地上原有各種種源付之一炬,生態環境遭受破壞,重新營造杉木馬尾松幼林。經過深入現場調查,林地上未發現紅豆杉幼苗幼樹。采伐時有意保留下來的零星單株,成了孤立木。因其枝條質脆,采伐時受到伐倒木擊壓斷或風折雪壓枝條脫落,基本上無樹冠可言。近年新長的小枝易被風刮斷直至整株枯死倒覆,無法恢復的原來林相。
3.3.4 擇伐闊葉林 這類林分是原有紅豆杉闊葉樹混交林,闊葉樹少量擇伐(可能砍做香菇)后,林地有一定光照,毛竹由周圍竹林擴鞭進入林分,形成紅豆杉竹闊混交林。樣地4紅豆杉只有2株,其中一株高24m,胸徑87cm,闊葉樹8株,毛竹7株,蓋度1.0,林下沒有紅豆杉幼苗幼樹,這類林分要加強撫育管理。控制闊葉樹和毛竹的生長,保持紅豆杉的適生環境,達到以紅豆杉為優勢的穩定群落。
3.3.5 純竹林 這類林分沒有發現紅豆杉的大樹和幼苗幼樹,偶爾在林緣發現1株小樹。因為竹林人為經營活動頻繁,一年中冬春兩度挖筍,夏秋劈草砍竹,平時山豬等野生動物出入啃爬,紅豆杉無法生存。
4 討論與建議
4.1 討論 由于南方紅豆杉幼樹喜陰,大樹喜陽,其特殊的生物學特性,決定了其群落的分布特征[5]。從調查材料可知:紅豆杉自然分布于海拔600m以上的山坡中下部,溝谷灘兩旁的闊葉林中,這種環境濕度大、水分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適當遮陰,人為經營活動較少,適宜紅豆杉生長發育。歷年來,人們對于林業索取多,給予少,這種不合理的經營模式,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頻繁出現,因此,紅豆杉的分布范圍越來越小。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有可能造成這些珍稀物種滅絕的危險。
從調查材料可看到,紅豆杉分布在海拔650~950m范圍內,而株數相對集中在700~850株。說明這個地段目前人為經營活動比較少,其生態環境適宜紅豆杉的正常生長發育。實際上,其分布范圍遠遠超過這個限度,在距紫云臺15km的臺溪雙江一帶,海拔約300m處,同樣有少數紅豆杉大樹,無發現幼苗幼樹,形不成規模。說明這一帶原來天然分布有紅豆杉,后經人為開發利用同,破壞了紅豆杉的生態環境,因此更新不起來。許多資料記載紅豆杉生長緩慢,由于該樹種在自然界處于自生自滅,缺少人為保護撫育措施,要求濕潤肥厚,排水良好的土壤和相對蔽陰,空氣濕度較大的生態環境,只要創造這種條件紅豆杉是可正常生長發育的。筆者2007年春從上板山天然林中移苗在陽臺花盆栽植,三伏天移到蔽陰處。當年抽高26.5cm,今年抽高29cm,全高達77cm,明溪縣余能健高師用遮陰育苗,當年高達20cm,當年出圃造林。可見紅豆杉幼年生長并不慢,有資料介紹,其高徑速生期從第6年開始[6],這個問題有待今后繼續探討。紅豆杉和杉木一樣具有較強的萌芽力。生物界這種再生能力為繁煉山的采伐跡地,被砍的紅豆杉伐根周圍萌生一圈幼苗,多的達21株。據此,可用1~2年健壯萌芽條扦插造,擴大紅豆杉的面積。張宗勤等紅豆杉扦插繁殖成功的經驗,說明用嫩枝扦插是可以成功的[7]。
4.2 建議 (1)由省林業廳出面協調三明市梅列區和明溪縣共同保護這片瀕危珍稀樹種,嚴禁采伐,建立紅豆杉保護區。強化林政管理,對胸徑20cm以上的單株進行全面調查,編號掛牌,記錄在案,并派專人巡護。(2)對尚未煉山的采伐跡地,嚴禁煉山造林,利用林地上現有幼苗幼樹和其萌芽特性,采用人工促進的辦法,即清雜堆帶(清1m寬堆2m),堆帶中現有幼樹應加保護)水平排列,進行補植加密,以恢復發展以紅豆杉為優勢的林分。(3)組織科研人員深入研究紅豆杉的生態特性,適生環境。對其在海拔600m以上,適當蔽陰能正常生長,而在海拔200m以上,選擇1類地進行林冠下造林能否成功等進行攻關,為今后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住所。
參考文獻
[1]朱祥福,劉曙光.九連山南方紅豆杉群落特征分析[J].江西林業科技,1998(1):1-6.
[2]鄭德勇,余分明.福建南方紅豆杉提取紫杉醇初探[J].福建林學院學報,1998,18(2):105-109.
[3]李桂生.東至縣經濟林發展途徑淺析[J].安徽林業科技,1998(2):15-17.
[4]茹文明,張金屯,張峰,等.瀕危植物南方紅豆杉瀕危原因分析[J].植物研究,2006,26(5):624-628.
[5]謝春平.南方紅豆杉分布區生態適應性分析[J].熱帶地理,2014,34(3):359-365.
[6]王昌偉,仝川,李文建,等.遮光對南方紅豆杉生長及紫杉醇含量的影響[J].生態學雜志,2008,27(8):1269-1273.
[7]張宗勤,楊建英.紅豆杉扦插繁殖試驗研究[J].林業科技開發,1998(6):12-1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