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彤+董海軍+郝偉
傳統“禮”文化是指以儒家政治倫理文化為核心的、體現在觀念形態的哲學體系中的多元動態文化系統。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禮”文化中的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歷經時代彌新,已成為約束人們思想行為和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遵循,反映出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集體無意識,并演化為一種心理自覺。就當下而言,“禮”文化仍然是積聚民心的思想力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說:“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由此可見,“禮”文化與新時期培育踐行“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乃一脈相承。在“新常態”背景下,重視傳統“禮”文化和歷史知識的普及教育工作,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各個方面與環節,有利于以“文化正能量”糾正大學生在價值判斷上的“中性化”、“模糊化”,從而突破話語上的“圍城現象”,提升高校輔導員隊伍分析研判和引導管理能力,切實做到學而用、學而信、學而行。
一、傳統“禮”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遵循
1“禮”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基礎,禮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大學生是禮文化的傳承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一是道德價值取向一致。禮文化體系中“禮者,君之大炳也”強調發揮道德教化的內在機制,與高校堅持社會主義思潮、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具有社會價值取向的一致;“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與高校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具有人格塑造取向的一致。二是秩序規范作用相同。外在的禮更多的可以認為是“儀”,而內在的禮則是禮文化的精神實質。
2“禮”文化資源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是禮學經典的借鑒。《禮記》《周禮》《儀禮》“三禮”經典所反映出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如“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方法借鑒。二是禮樂文明的啟迪。禮樂文明注重人的外在系統規范和內在心理平衡的統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重視外在技能培養與內在道德提高的一致,在德育培養中滲透藝術教育,以“樂”熏陶情操。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禮”文化的揚棄
一要發揚積極因素。禮樂、禮法等社會治理的思想,禮治中有關人際和諧、社會和諧的思想,禮儀規范中的行為范式、道德準則,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通過禮文化來引導糾正大學生偏離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情感、欲望和言行舉止,使大學生達到德行合一的狀態,是禮文化學習的題中應有之意。二要摒棄消極因素。對于封建禮治中“存天理、滅人欲”、“三綱五常”等負面因素要善于鑒別,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對進行重新整合。
二、基于“禮”文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
1“禮”文化資源運用不足
許多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大學生傳統“禮”文化教育銜接機制,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的。課程理論性、概括性和意識形態性較強,很少能夠注意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及有效方法;輔導員隊伍大都只對大學生提出比較寬泛的規范與要求。難以將問題導向與“禮”文化要求結合起來,示范作用弱化。
2課程教學使用載體單一
當前,大學生主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公共選修課這兩類課程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但高校還未能夠普遍開設古典詩詞賞析、古典名著選讀、古典音樂鑒賞和古典繪畫藝術欣賞等公共選修課程。另外,在大學生禮儀文化教育中,活動載體運用不充分,文化沙龍、名畫名曲欣賞、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形式還沒有形成常態化。
3大學生文化責任意識淡薄
部分大學生對傳統“禮”文化知識了解不深、掌握不夠、認知上也存在偏差,缺乏對民族文化的敬畏感和對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的危機感。他們追求高檔消費,艱苦奮斗精神淡化;他們公德意識差.缺乏保護環境的意識;他們無視傳統師德孝道,在人際交往中缺乏禮儀。
三、傳統“禮”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策略
1禮教相合,人倫美德,美育而生——堅持“成人為成才之本”的正確引導
“禮”是是對人倫道德的實體性的規定,“教”是從期許到現實的實現方式,禮教結合施于大學生的過程是以美育德、以美成德、以美養德的過程。發揮禮育教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吸取儒家禮樂文化的合理內核,把握以人性為重的“做人”教育、“成人”教育,可使大學生通過了解各行各業精英的道德品質與個人成長之間的關聯,使他們得到情感的升華和深刻的自省,其目的是“培養一位好人”、一個有德性的人。
2內感于禮,外見于行,化育而成——構建基于“禮”文化的課程體系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樣是對人思想的規制和引導。同樣是對人內外、言行的塑造,更需要實現內外、形中的一致性轉變。既體現“禮”于道德的預先性規約,又實現“行”于德行的過程性陶染。
增設傳統禮文化必修課程或選修課程。包括古禮專題課程、禮學思想解讀、關于禮的書籍導讀、禮文化鑒賞等必修課,《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中華古典精品選修課,豐富“禮”文化知識體系。
創新課程教學手段,豐富課程教學載體。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者運用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禮、懂禮、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