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一泓
【摘要】政治社會化是大學生成為在政治上合格的社會公民的一種需要,它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我思想的發展,同時關乎著祖國的未來和建設。高校黨建活動對每個大學生的政治觀念與價值觀的形成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經濟全球化、社會價值多元化對高校黨建建設造成了沖擊。如何采取對策積極地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態度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政治社會化;高校黨建;大學生;政治態度
“政治社會化”自1958年被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在關于政治系統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后就一直廣受國內外學家的研究和探討,時至今日,仍是一個熱門話題。如今,政治社會化主要是指高等學校對大學生政治知識、政治價值觀和政治實踐的反復教育與訓練以及大學生內化政治文化的過程[1]。作為高校的培育主體,大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之余,形成政治觀念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這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的個人未來發展,同時也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因此,作為大學生政治觀念引導的主體,高校黨建既要充分發揮本身的作用,又要根據當下所面臨的挑戰,適當地進行調整,使得大學生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非黨員干部都自覺地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念以及政治行為方式。
一、高校黨建對大學生的作用
首先,高校黨建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可以在黨建中實現政治意識和社會主義語境下的政治行為方式轉變。在大學期間,面對經濟多元化、價值多元化的社會,學生不再拘泥于課本知識,而是可以接觸到更多新鮮事物,豐富自己的知識,同時在大學期間形成的觀念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對未來生活的觀點以及態度。因此,大學時期也是大學生政治觀念形成的最佳時期。正確的政治觀念的形成,不僅能夠指引著大學生向正確的道路前進,也讓大學生更好地具備一個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素質。其次,一方面,高校黨建活動組織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政治認知平臺。不同于其他的活動組織,黨建活動組織所獨有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理念教育,在政治意識、政治形勢、政治決策等基本政治知識教育的基礎上提高了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水平。另一方面,黨建活動組織也給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政治實踐平臺。黨支部的各項規章制度實施都是最直接的政治實踐活動,如黨員的發展、轉正,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都是民主集中制的體現。黨課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培訓更是直接向大學生宣傳黨的執政理念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大學生通過學習政治價值觀和政治原則,形成自覺的政治行為方式,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更好的貢獻。
二、高校黨建當下面臨的問題
高校黨建活動雖然為學生政治觀念的形成提供了許多平臺和機遇,但隨著社會價值的多元化,高校黨建工作也面臨諸多的挑戰。
(一)“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活信息接觸面廣泛,對黨建的政治社會化功能發揮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微時代”的到來,眾多的新媒體,如微博、微信、易班等為大學生提供了多樣性的信息內容。學生從新媒體獲取信息方便快捷,同時也加大了影響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難度。全球化的新聞時政、社會百態、價值觀念等都通過新媒體展現在大眾面前。這些海量信息對受眾者的思想觀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教育,使得大學生政治教育的環境變得復雜:學生從原來僅相信書本和學校提供的政治教育到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來消化了解政治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教育的難度。海量的信息使得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成和政治認同的教育越來越容易受到社會信息的影響,削弱了黨建工作對于大學生的政治影響力。
(二)大學生對政治思想教育有固有態度,加大了黨建教育難度
當前大學生從主動獲取信息發展為被動接收大量信息,容易被生動有趣的新聞事件所吸引。而對于國家大事、時政動態,大學生更多持一種相對冷漠的態度。一旦談及政治教育類的課程與活動,大學生在印象中就會主動將之與“死板”“枯燥”“說教”聯系在一起。調查顯示,對于每年召開的 “兩會”,有36.7%的大學生表示“不關注”或“不太關注”,45.6%的大學生表示“一般關注”;在問及對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真實態度時,46.9%的大學生表示 “興趣不大”,39.8%的大學生表示“興趣一般”[2]。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冷漠和抵觸心理,某種程度上加大了黨建活動教育的難度。
(三)高校黨建活動的范圍較小,形式較為單一,對學生的影響力有限
從活動范圍來看,黨組織進行學習培訓主要是針對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干部,沒有針對其他學生發揮其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積極分子、預備黨員形成了一種“入黨之前拼命干,入黨之后松一半”的現象。層層教育到發展后的輕松懈怠,使得高校黨建活動的作用大打折扣。另外,黨建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多半是召開民主會議或學習黨的文件和精神,其他形式的活動較少,黨建活動與其他學生活動之間缺乏合作,與團組織、學生社團的活動更是缺少聯系,使得黨建活動內容比較有限,難以在普通學生當中形成相應的影響力。
三、高校黨建加強對大學生政治影響的對策
筆者對學校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針對主要通過哪些形式加強黨的學習,73.81%的人選擇了通過網絡電視、集中學習的方式。由此可見,黨組織對于學生日常的政治態度影響有限。同時,調查顯示,僅僅有7.14%的人表示會接受到黨組織的頻繁聯絡,經常進行雙向交流。19.05%的人認為雖然建立了一些制度,但是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或認為即使建立了一些制度,但是具體規則大家都不清楚。這進一步證實了高校黨建在黨員群體的生活以及學習中所占比重并不高,有些入黨積極分子甚至不知道黨內的規章制度。而被問及黨組織的活動狀況如何時,近50%的學生認為黨組織活動能正常開展,但創新力不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黨建工作所存在的問題,也進一步體現了高校黨建要加強對大學生政治影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在“微時代”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黨建知識
高校可以結合“微時代”的背景特點,將其運用到黨建活動中,更加廣泛地運用新媒體進行黨建知識的傳播。首先,根據快速性以及互動性特點,可以利用微信等新媒體搭建大學生政治教育微平臺。該平臺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定期向學生傳播有關黨的知識或者有關國家的時政信息,并提供師生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臺,使得黨建工作能夠深入人心,引導學生端正政治態度,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此外,要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可以開設“身邊的黨員典范”欄目,向大學生介紹身邊優秀黨員的先進事跡,也可以與黨員進行互動,詢問問題,用真人真事感染大學生,增強黨在群眾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態度。
(二)設立黨員“設崗定責”制度,使黨員落實黨對大學生政治價值的引領作用
現今高校黨建多限于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黨課培訓,組織黨員活動或在發展黨員前進行一段時間的集中培訓,并沒有將黨建工作融入黨員生活的方方面面,導致黨員對黨的認識仍然流于表面,黨組織對黨員的考察也流于形式,沒能使黨員真正發揮作用。
為了更好地開展學校黨建活動,應該從制度保障、工作落實等方面進一步明確黨員的責任,使無論是黨員還是入黨積極分子都能建立起與黨組織工作的關系,從而意識到黨組織在自我價值實現中的積極引導作用,從思想上認識黨,同時也使黨員對黨組織提出的各種積極建議得到回應,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實現雙向促進。大學生的政治認識是抽象而模糊的,他們對于黨的認識主要是建立在對某些組織和個人的態度上。因此,黨員在崗位上發揮模范作用,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建立起對于黨和國家的認識,有助于黨組織對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影響落到實處。
黨組織可以加強對團組織的引領帶動,發揮后備軍的力量,實現黨建帶團建,團建促進黨建。黨建工作和青年團建工作相互交流合作,運用團組織的平臺,發揮黨在學生中的影響力,讓普通學生加入到高校黨建工作和活動中,為黨組織獻計獻策,對學生黨員進行監督,同時讓大學生積極參與到黨建活動中,進一步提高政治素養,激發參與黨建活動的熱情。
(三)將公寓社區作為黨建工作實踐的主要載體
高校公寓作為大學生娛樂休息的地方,也是學生之間交流接觸最頻繁的場所。而公寓同時也是一個能夠最及時了解到大學生真實的心理狀態、生理狀態,或者其他生活矛盾和壓力的地方。因此,在這些有利條件下,可以把學生公寓當作黨建工作實踐的主要載體。
首先,可在學生公寓社區為學生黨員設崗定責,使每個學生黨員都在公寓管理工作中有具體的職責任務,不僅要服務和管理好同學,也要讓每位學生黨員發揮模范帶頭和傳播黨的理念的重要作用。
其次,可以探索在公寓建立學生黨組織,以每幢樓為單位,成立公寓學生活動黨支部,定期開展各專業學生的入黨啟蒙教育、政治常識傳播、時政熱點解讀等工作。同時,結合公寓工作,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除常規的工作外,高校可以將公寓作為黨建活動的場所,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將公寓特色融入黨建活動中,使廣大學生感受到黨的情懷與信念,讓黨建工作融入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地加強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使得大學生都自覺地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念以及政治行為方式。
【參考文獻】
[1]李艷萍.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特殊性分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2):137-141.
[2]張鋌.大學生政治冷漠的現狀及其危害分析[J].教育評論,2015(0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