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進步,我國國際化進程不斷的加快,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的提高,同各國之間的合作交流越來越頻繁,因此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加大。本文針對此種現象進行分析,從TPACK與教師的專業發展出發,分析了英語教師TPACK的框架構成,并細化分析中小學英語教師TPACK知識框架中的各個維度;同時總結了目前河南省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TPACK的問題,并根據問題指出了一些中小學英語教師TPACK發展的路徑,旨在為相關教育人員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TPACK 河南農村 中小學教育 英語教學
一、TPACK與教師專業發展
1. TPACK概念。TPACK是整合技術學科教學知識的縮寫,它由美國學者于 2005年在學科教學知識的基礎上提出的。國內外學者開始對TPACK展開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通過研究證實了TPACK有利于提高教師掌握并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因此國內外的教育學者將TPACK能力納入教師必備的能力當中。
TPACK是教師創造性地將技術、教學法和學科內容三種關鍵知識整合起來而超越三者的新興知識形態。其核心是教師在實踐中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綜合考慮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和技術知識并創造性地將其轉化為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案的知識,它具有整合性、實踐性、個體性、情境性、學科性等特點。
2.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本研究中的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指的是縣域內以農業人口為主要教育對象,在農村地區從事小學及普通中等教育中英語課程教育工作的中小學教師。
3.中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本研究在TPACK理論框架中定義中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將其定義為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通過終身專業訓練,學習英語學科知識、英語教學知識、教育技術知識,并在三者整合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增強專業能力,成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
二、英語教師TPACK框架構成分析
1. TPACK的要素。TPACK由技術知識(TK)、教學法知識(PK)、學科內容知識(CK)、學科教學法知識(P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和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七個要素組成,這七個要素代表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具備的七種能力。TPACK框架是教師在信息時代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培養教師的TPACK能力對于全面提高教師在信息化時代的教學水平有著一定的意義。
圖1 TPACK框架及其知識要素
2. TPACK的境脈。TPACK的境脈指的是“學生和教師組成的一個具體班級中,由包括課堂的物理環境(軟硬件基礎設施)、學生的家庭背景、認知特點、心理素質和班級的精神面貌等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的協同作用”。可見,境脈涉及“生理、心理、認知、語言、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引自《TPACK—美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研究的新發展(下)》,下文簡稱為《研究》。)
隨著TPACK概念的發展,境脈逐漸的被融合到TPACK的框架當中。通過《研究》可知,TPACK概念的境脈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教學情境所處的境脈,它具有復雜化、多元化的特征,包含了教師與學生的人口學、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經驗等特征,同時還融合了學校的理念與期望、教師的能力與性格、教學環境的物理特征等因素。境脈概念的引入能夠在一定層面上證明TPACK的學科性,因此也意味著所有應用到教學過程中的TPACK內容都會受到學科不同、教學環境差異、教師能力差異的影響。
三、河南省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TPACK現狀
1.技術知識維度。技術知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集中在知識表征上面。教師在課堂上的技術知識主要表現于資源的搜索和知識的表征,對技術知識的應用比較欠缺,使得應用信息技術開發學習活動、師生溝通、應用信息技術創設、反思技術的應用、模擬教學情境等環節比較乏力,應用水平明顯低于其他方面。目前河南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對于技術知識價值的認可程度比較高,具有較好的意識,但是卻不具備探索新技術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差。
2.教學法知識維度。中小學教師教學法知識缺失,教師TPACK知識結構受師范教育的影響。從均值方面來看,有過師范類教育經歷的教師,其TPACK知識結構中PK明顯高于未接受師范類教育的教師。目前讀書中小學的教師都缺乏相應的師范教育,因此也導致高校教師在教學法知識、心理學知識、教育學方面的欠缺,影響了三者的融合,降低教學質量。目前河南地區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模式仍舊以應試教育為主,考試分數依舊是教師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忽略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3.學科內容知識維度。中小學教師對于學科內容知識掌握能力較差是目前教育界的難題,尤其是英語方面。英語是外來語種,多數教師對于該學科的內容理解不夠透徹,多數教師能夠簡單的理解學科內容,但是無法深刻掌握其精髓,因此使得其教育手段和理念容易出現誤區。目前河南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對英語知識的內容理解不夠透徹,缺乏相應的科學教學規劃能力,無法發掘自身的學習能力,專業化程度尚有所欠缺。
4.學科教學法知識維度。在學科教學知識維度上,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時候缺乏前沿性和交叉性。中小學英語作為最基礎的英語,其作用和意義是絕不容忽視的,教師需要嚴格關注學科內容知識的交叉性和前沿性,保證知識基礎的牢固性。河南農村中小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知識結構中PCK的處理存在誤區,使得教師只能對本學科的基礎知識進行很好的教授,對于其他領域的知識缺乏適當的引用和穿插,同時科研成果同教學內容的融合程度要遠低于其他知識。
5.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維度。河南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對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方面做了較多的嘗試,效果較好。但是對于利用技術支架輔助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能力比較弱,并且對通過教學方法和策略調整教學方式的意識和能力不夠高,缺乏相應的嘗試和實踐。同時無法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估,使得教師缺乏對自己教學缺點的總結,無法進行教學方法的調整和改進,加大了與同水平地區英語教學的差距。
6.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維度。在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方面,河南農村中小學能夠有這方面的意識,但是受教師經驗和能力的影響,其教學能力存在較大的差別。同學科教師之間缺乏相應的研究和探討,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師缺乏適當的交流和學習,無法將有效的教學方式大面積使用。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技術的思考,無法靈活的將技術作為教學支架,雖然有較大的升級和改進空間,但是卻缺乏科學有效的辦法。
7.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維度。河南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在整合學科內容、技術、教學方法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并且整體整合水平不高。教師在行動和思想上都有所欠缺,沒有全面的進行各維度的整合,缺乏相應的改進措施。難以駕馭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教學中更傾向于某一維度,忽略了整體的協調性,使得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水平比較低。
四、中小學英語教師TPACK的發展路徑
1.提高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各個師范院校和教育學院需要認真研究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實際需求,設置合理的課程,進行專業化的調整,做好人才培養的基礎。并且要擴大英語專業的招生數量,保證高素質、數量足的英語教學人員。相關教育部門要協調努力,根除教師編制的短缺問題,借助政策杠桿的優勢,提高對農村小學英語教師的物質幫扶力度,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優化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的工資待遇,改善生活工作條件。制定相應政策,吸引優秀人才,鼓勵支教行動,例如優先評先評優、職稱評定等。
2.加大教師能力的培訓力度。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構建實用的培訓模式,強化教師的教學能力,在設置培訓課程時,要保證培訓內容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前瞻性。采用觀摩示范課和討論相結合的培訓形式,實行分層培訓,避免資源的浪費,將培訓落到實處,能夠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實際需求。注重理論知識講授的同時,還要突出實際的教學能力,消除教師自身的教學缺陷,協助教師分析教學行為,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
3.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根據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農村小學英語教師大部分都未曾發表過科研論文,一方面是意識不到位,另外一方面就是缺乏相關的指導和資料。為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相關部門和院校要承擔指導義務,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對農村小學英語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和講座,做好管理和考核,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
4.開發基于情境的學習活動。全面提升教師的TPACK知識結構,在培訓過程中普及信息技術知識與教學法知識,并講授其融合方法。組織基于技術得交流學習活動,力求能夠將技術和知識進行轉化,使其真正融入到學科的內容和方法,加深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同時要督促并鼓勵教師,使其能夠認識到整合技術學科教學知識對實際教學的幫助,激發其探究教學模式的熱情。保證教師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將其有效的融合到實踐教學中,結合教學情境,開展有效的教學方法。
五、結束語
文章以TPACK與教師的專業發展為出發點,對英語教師TPACK的框架構成進行了簡單的總結,并中小學英語教師TPACK知識框架中的各個維度進行細化分析;同時概況幾點目前河南省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TPACK的常見問題,針對問題指出了幾點中小學英語教師TPACK的發展路徑。相關教育人員在參考本意見的時候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適當的對其進行優化和改進,摸索新的發展路徑,推動國內教育事業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應建芬,勵艷青.中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與對策探析——一項基于培訓項目的個案研究[J].瘋狂英語(教師版), 2010,03:156-160.
[2]吳思.促進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4.
[3]葉小廣.新課標視閾下的廣西高師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英語教學模式轉型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138-148.
[4]鄧琪梅.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3.
[5]吳筱明.文化生態視閾下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調查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6.
[6]黃光銀.教育生態學視閾下的中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D].贛南師范學院,2015.
[7]閆海紅.TPACK視域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8]趙明仁,丁翠萍.高校英語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研究——基于自我決定理論視閾[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4:9-12.
[9]王建卿,張柱平.中小學英語教師自我導向性專業發展狀況調查研究——對山西省忻州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師的調查[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02:103-104+109.
[10]郭硯冰.從專業發展視閾看制定英語教師專業標準的必要性——以廈門市中學英語教師為例[J].英語教師,2015,20:37-42.
[11]潘英.從教學設計入手看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知識與能力的發展——以西南大學網絡“國培”為例[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3:106-109.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2017年度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7-JSJYYB-049。
作者簡介:王艷(1981.8-),女,漢族,河南信陽人,信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語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