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
【摘要】隨著國際化交流的加深和全球文化的傳播交融,翻譯已經成為國際間交流的主要語言工具,也就是說翻譯在跨語言、跨文化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擬從翻譯策略中的歸化和異化這兩個方面,來分析兩者的本質及他們在英譯漢中所起作用,并試圖探究翻譯過程中如何準確恰當的傳達原文的文化因素和內涵,同時又能被目的語讀者理解接受。
【關鍵詞】翻譯 文化因素 歸化 異化
一、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翻譯將兩者語言相互轉換,與文化密不可分。作為文化的傳遞橋梁,譯文既要能被目的語讀者[target language reader]接受,又要能傳遞源語文化【source language】。這種文化的轉化引起了歸化[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ation]之爭。談到歸化異化,首先明確它們與意譯和直譯的關系;作為翻譯策略,他們是二者的下位概念,主要應用于文化特色語句的轉換。在跨文化翻譯中,歸化和異化各有長短,二者之間是辯證的關系,翻譯時應慎重考慮。歸化和異化在翻譯中是最常見的方法,也是不好把握的兩個思維,在對其進行翻譯時就要考慮清楚是站在什么角度進行的翻譯,不然就對歸化和異化的分配上會存在無序雜亂的現象,這樣的翻譯就是不成功的。歸化和異化我們要分開進行理解,但在使用中二者卻是相輔相成的,并不能作為完全獨立的個體存在的。歸化是指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也就是說譯者要站在本土的角度去進行翻譯,把原作者的話和內容轉換成本土讀者習慣的用語來進行翻譯,這樣可以方便本土的讀者更好的理解原作者的想法與思維,能增強譯文的可讀性與欣賞性。異化是指在翻譯上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即以源語文化為歸宿,也就是說讓讀者去領會原作者的世界觀,用原作者的文化去理解,而不是站在本土的角度去理解,這樣能夠更貼切的了解到原作者的思想內涵。在翻譯中是不存在絕對的歸化異化的,它們是對立統一的,在翻譯中只有將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才能形成有特色的翻譯,在不同的環境中使用不同的翻譯思維才能使得整個翻譯更加的接近真實,讓翻譯不再停留在語言層面上,而應該是向文化層次延伸,這些就形成了翻譯的特色,也使得翻譯在國際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讓交流變得更加緊密。
二、翻譯與文化的關聯
社會的發展使得翻譯已經不再停留在語言上的翻譯,更多的開始側重于文化方面的,這就使得文化因素在翻譯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這樣的發展方式既是社會發展所需也是翻譯本身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翻譯不僅是一種跨語言的交際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作為翻譯工作者就要了解清楚翻譯的目的是什么,這樣在翻譯時才能對語言進行準確的表達。
1.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對于翻譯來說應該遵循三大原則,即:譯文要表達出原作的思想;譯文的風格要與原文相同;譯文要與原文一樣流暢。這就告訴我們翻譯不僅是對于兩種語言的表述,更重要的是對原作中文化內涵進行表達,可是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我們許多的翻譯工作者往往會忽略掉文化因素,只著重于表面文字的翻譯工作,這樣的翻譯作品自然就顯得比較單薄,也不利于相互間的交往。著名的美國翻譯學家曾說道:“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的翻譯來說,熟悉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更加的重要?!庇纱司涂梢钥闯觯诜g中文化的熟練表述才是成功翻譯的根本。漢英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民族,無論是地理環境還是文化歷史發展都是不同的,也因此才產生了比較明顯的價值觀念與文化觀念,在不同的歷史背景與生活習慣下就給各自的語言形成了獨特的印記,這種印記也就為翻譯帶來了許多的困難。比如說龍被中國人看作是正義的化身,是整個民族的信仰,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龍騰虎躍”等;而對于西方國家來說,龍就是邪惡的化身,是各種邪惡的代表,是不吉利的。這就是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思維信仰的差異,也就是如此,在進行翻譯時如果對文化因素不理解,就可能因此產生誤解,因此文化因素對于翻譯來說是很重要的。
2.歸化和異化對文化因素的作用。由于文化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常常面臨著歸化與異化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決定了是接近讀者還是接近作者,這就需要在翻譯的過程中去找到融合點,使其能不偏離作者的同時又能比較靠近讀者,這樣才能使翻譯比較成功,不過在具體的操作中就不是那么簡單。在翻譯過程中,歸化異化在對譯文中的文化因素的翻譯有著自身的特色,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看一下,這兩種翻譯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例如;Mergers between a strong university and a weak one also pose problems. Under the ‘better to be the head of an ass than the tail of a horse mentality, the mere thought of being ‘annexed could put the leaders of a weak university on tenterhooks. 人心都是相通的。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心也是相同的。遇到某種情況,中國人會產生一種聯想,外國人可能產生相同或相近的聯想,也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聯想。如例句中的最后一句,想一想要做什么樣的人,中國人和外國人都會想到用動物做類比。中國人想到的是‘寧為雞頭 不為鳳尾,外國人想到的是‘寧為驢頭,不為馬尾。直譯為驢頭馬尾,這便是異化的表現,但我認為歸化翻譯,對中國讀者而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不覺得生硬、別扭,更符合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習慣,同時也忠實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又如:The drive back to my home in Edmonton was an endless journey of destructive emotions and thoughts. In a truck-stop restaurant, I sat staring at a glass of cheap red wine.‘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 towns in all the world, she walks out of mine.這是一段電影中的臺詞,我們分別用歸化和異化進行翻譯,尤其是最后一句話的翻譯,來對比一下。異化翻譯:在我開車回到埃德蒙頓的路上,我陷入了無盡的悲傷之中。隨后,我來到一家汽車旅館,端著一杯廉價紅酒出神,‘覺著這世上有那么多家旅館,她終究還是走出了我的那一家。歸化翻譯為:‘弱水三千,終究我已不是她那瓢中的一壺水了。這樣的翻譯對比就能直觀的感受到哪一種才更加的合適,異化翻譯中沒有任何文化因素,對中國讀者而言容易造成誤解,甚至不知所云,而歸化翻譯就帶有強烈漢語民族色彩的詞匯,也就是歸化的表現,更容易被目的語讀者接受和欣賞。當然,異化也是有一定優勢的,“While it may seem to be painting the lily.”異化翻譯是“盡管這也許是為百合花上色; 歸化翻譯是‘費力不討好。這是一句英語諺語,我們大家都知道百合花是白色的,象征著純潔無暇,所以你如果再要給它上色,就是多此一舉,畫蛇添足了。這句話完全可以直譯,也就是異化的表現,不僅目的語讀者可以理解接受,還做到了‘文化傳真,使目的語讀者領略到異域文化,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又如莎士比亞著名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中“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朱生豪譯(歸化翻譯):他要借著你做牽引相思的橋梁,可是我卻要做一個獨守空閣的怨婦而死去。方平譯(異化翻譯):他本要借你做捷徑,可憐我這處女,活守寡,到死是處女。朱譯將“to my bed”翻譯為相思,看似不忠實原文,實則出于對東方文化差異的考慮。中國人自古以來視“性”為極其敏感隱晦的話題,因此處理成“相思”則符合中國傳統的朦朧含蓄之美。而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東西文化的融合,中國人逐漸開始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因此在2001年出版的方譯中,其直譯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中國的翻譯史上,歸化曾經是主流的翻譯策略。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觀和翻譯觀發生了變化。在文化交流中保持平等的對話是大勢所趨;在翻譯上,就應該消除民族文化優勢感和民族語言優勢感,尊重他者文化,尊重原文的異質文化。從時代的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趨勢來看,異化的策略應該是主導翻譯策略,但也沒有完全的的異化譯文,同化異化各有所長,相互并存。
三、傳達原文文化因素的正確態度和做法
眾所周知,英漢兩種語言屬于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所以翻譯文化色彩詞匯時做到即忠實文化形象,又準確傳達比喻意義,語用意義,存在實際的困難。為了最好地達到文化交流目的,在翻譯中究竟采用‘異化還是‘歸化,要視具體情況酌情處理。其實,‘歸化和‘異化是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各有所長,兩者應該統一于譯文被目的語讀者接受、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之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豐姿。片面追求歸化或者異化,造成‘洋味皆失,或者‘不知所云,都是極端的做法。我們認為,正確的做法應高是:(1)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褪菫榱瞬辉斐赡康恼Z讀者誤解和費解:‘不同就是要盡量保持原文有代表性的差異特征;(2)為了保留原文代表性差異,采用‘直譯加注、‘直譯夾注的方法;(3)如果‘異化的譯法可能造成目的語讀者的誤解,為了在深層語義或語用意義對等,不妨采用‘歸化的處理。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英譯漢的翻譯過程中,對于所翻譯的內容多少都會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而這和所在的環境是分不開的,考慮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就需要使用歸化異化來對其綜合性的考慮分析,同時也是為了完成翻譯的目標在對其內容上就要進行合理分配,才能使得翻譯更符合使用的人群需要。
參考文獻:
[1]余琦.英譯漢中歸化與異化的民族文化尊嚴權衡[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2:66-68.
[2]郭玉超.淺談英譯漢中文化因素的“歸化”和“異化”[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02:257+259.
[3]王冠群.從歸化異化看導游詞英譯中的跨文化因素[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12:37-38+58.
[4]盧敏.英語筆譯實務,二級[M].外文出版社,2010:28-30.
[5]莊繹傳.譯海一栗:漢英翻譯九百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4: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