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行為科學理論可知,人是需要激勵的,能力也會得到更大發揮,而如何將激勵教育理論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本文首先闡述了激勵和激勵教育相關理論,然后對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最后總結了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激勵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激勵教育;小學語文教學;應用策略
一、激勵和激勵教育理論
目前關于激勵的理論很多,總體來說主要包括內容型激勵理論和過程型激勵理論。內容型激勵理論主要包括層次需求理論和雙因素理論。首先從層次需求理論方面來介紹,這一理論由馬斯洛提出,認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從低至高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需要。其次從雙因素理論來介紹,這一理論由赫茲伯格提出,這一里認為存在著激烈因素和保健因素,二者在激勵行為中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過程型激勵理論認為人的行為由外界環境決定,并且外界因素的強化可以塑造人的行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受到了激勵,那么他就會重復這一行為,如果這一行為沒有得到認可,那么他可能不再發生這一行為。
激勵應用于教育教學中是一種教育方法,也就是激勵教育法,通過創設相應的激勵刺激來滿足人們的需求,從而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自身思想覺悟、選擇正確行為方式。激勵教育又不僅僅停留在方法層面上,與教育有著密切聯系,可以說是一種思想和理念,需要從宏觀角度進行把握。
二、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育有著自身的特殊性,而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為了追逐某種事物而有的意向,也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借助于各種激勵方法來激發他們對小學語文學習的興趣,產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比如語言激勵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辦法,教師看到學生的一篇優秀文章后,可以加一些表揚的批注:“此文有一定文采,建議試投《小學生作文》。”而學生收貨教師如此的表揚后則會提升對語文寫作的興趣,對提升了閱讀和寫作的欲望,對提高學習效率和能力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這是幫助學生獲得發展、增強意志力的基礎。受傳統考試評價方式的影響,很多學生會因為分數相對比較低而貼上了中等生的標簽,那么學生就會對學習喪失自信心,而這樣的學生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愛和激勵,幫助他們重拾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比如對于那些不主動回答問題的同學,成績相對比較差,并害怕被老師點到,身為教師更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比如可以請他們朗讀課文、默寫字詞,并給予相應的表揚:“你的聲音很好聽,并且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希望下次獲得更大的進步。”而學生獲得如此的激勵則會增加自己的信心,在日后的學習中也能夠主動回答問題,甚至提高語文成績。
第三,能夠激發學生敢于質疑的能力,激勵教育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質疑能力,通過創設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索,并提出有心意的觀點。小學語文教學應用激勵教育方面還能夠要求教學不迷信課本,允許學生出錯,教師通過引導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
三、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激勵教育的策略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而本文認為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激勵教育的具體策略主要包括:
第一,教育者應該樹立激勵理念,將激勵教育放在心中,真正從講臺走下來激勵學生,并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教師應該樹立人人都需要激勵的觀念,因為小學生作為特殊群體,心智發展還不成熟,還需要教師的激勵和支持,從而變得更為自信、自尊和自強。通過大量實驗可以發現,激勵、信任等正能量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每個人在獲得肯定和激勵后也會行動力更強。教師還應該讓激勵成為習慣,將批評、責罵等教育轉變為激勵教育,將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針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特點來開展激勵教育,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從教師那里體會到更多的愛。
第二,營造良好氛圍,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每個人都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健康向上的環境能夠培養一個人的積極健康心態,激勵教育則為學生營造了和諧的環境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語文教師可以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在教師墻上、黑板上設計一些有激勵作用的名人名言,從而讓學生無意識中就能夠受到激勵,或者可以在教師設置圖書角,擺放學生喜愛的圖書,營造良好的書香氛圍,讓學生獲得心情和身心的發展。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考研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設計不同的激勵場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將語文課文中的深奧道理變得淺顯易懂,以更為生動形象的素材展現在學生面前。
第三,明確對學生的期待,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奮斗的方向。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對自己的學生充滿期待,用各種激勵措施來啟發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為語文課堂是雙向互動的過程,所以教師應該具有課堂期待,表現出相應的態度和行為作用于學生,讓學生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并形成強烈的上進心和求知欲。另外一方面,由于學生在能力、個性等方面存在著差別,所以教師應該客觀正確認識學生,從學生身心需求而進行差別期待,這也是客觀公正激勵教育的體現,并分階段、循序漸進提高對學生的期待,并注重下一個起點,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并給予激勵,成為學生進步的內在驅動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產生巨大激勵作用。
參考文獻:
[1]安艷玲.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婦女(下旬),2014,03:70.
[2]楊樹秀.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5:6-7.
[3]劉曉梅.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2015,36:212.
作者簡介:
羅小艷(1977.05—),性別:女;籍貫:內蒙古學歷,專科,畢業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現有職稱:小高;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