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在當今科學技術與知識經濟都飛速發展的時代,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需要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以新理念為指導,注重素質教育,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教師不僅要做好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探索和創新高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最少的時間獲取更多的教學收益。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探索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一些看似熱鬧無比的“新招”、“創新”層出不窮:走馬觀花式的檢查一下字詞,絲毫沒有落到實處;“課件滿堂飛”,有用沒用地讓學生沉浸在色彩絢麗的畫面中,而忽略了對語言文字本身的理解和感悟;“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跟著感覺走,迷失了基本的教學目標;“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加上補充大量資料,把好端端的語文課整得象品德課;“盲人摸象,只盯一處”,容量太小,一節課只抓一兩段,密度小,效率低……“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抓訓練”似乎成了一件十分遙遠的事,“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成為我們越來越關注的研究課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筆者也在不斷地思考和實踐著這一問題。下面是筆者的一些思考和實踐:
一、基礎不能忽視
語文的學習要在讀書的基礎上進行,書讀不好,后面的事就什么都談不到。因此,作為基礎層面的讀書一定要扎扎實實。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讀書,無法感知課文,也就談不上感悟和語感的培養,情感的熏陶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讀書。
1.讀書要到位
人要按規律辦事,教學也一樣,要從每一件小事扎扎實實地做起。在語文教學中,讀書應該是一切訓練的基礎。學生在課堂上的發散也好,表演也好,都要以讀書為基礎。只有學生把課文讀通了,讀懂了,才能有更深的思考,有更多的感悟。因此,讀書就要讀到位。讓學生踏踏實實地讀好書,把書讀懂。讓學生感悟到位,再引導學生發散。所以,讓孩子們踏踏實實的讀好書,應該是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課,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讀通課文,讀懂課文,為后面的發散和表演奠定基礎。初讀課文要讀正確,讀通順,這是對課文的初步感知。一年級課文雖淺顯,一年級學生雖是剛接觸書面語言,也要進行初步的咬文嚼字的訓練。再次精讀課文時,要幫助和引導學生讀懂,讀透,可以在這里進行簡單的語感的訓練和語氣朗讀的培養。在此基礎上,發散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才有根基。需要強調的是,讀書千萬不可越位。有的教師認為低年級課文內容簡單,學生讀一兩遍就明白了,所以讓學生讀一讀課文,就認為學生有所感悟,于是就迫不及待地讓學生說,讓學生演。其實,這是一種越位的表現。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甚至不讓學生看書,這些都是不對的。低年級學生同樣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教師同樣要給他們自主學習的權利。
2.識字寫字要扎實
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但不等于放手。培養需要過程,學生的主體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雖然現在不提倡讓學生說每一筆的具體位置,但重要的那一筆要強調,因為那一筆往往是寫好這個字的關鍵。而且,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從筆畫記字向部件分析轉化,充分利用部件識記生字,提高學生分析字形的能力。
二、搭橋鋪路由淺入深
在思維訓練中,環節之間距離太遠,或問題之間跳躍太大,都會出現思維障礙。教師應該有機地補充學生認識過程中的環節,完備解決問題所必需的前提,在跳躍的距離中搭起過渡的“橋”,鋪設通幽的“路”,接通思維之線,使之由淺入深,流暢貫通。如在教學《驚弓之鳥》這篇課文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問:這是一只怎樣的鳥?學生:那是一只受了箭傷的大雁。師:你從課文的哪里知道的?生邊思考邊看課文后說:“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學生:我們看到的大雁,一般都是成群結隊地飛,這里卻只有“一只”,說明什么?“慢慢地飛”又說明什么?為什么用“鳴”而不用“叫”?這些問題學生不太明白,教師指導學生反復閱讀,認真體會,教師不時給予點撥,學生終于明白了:這是一只孤單失群,受過箭傷且傷口未愈的大雁。師再問學生:更羸為什么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鳥,而且迅速作出判斷,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來?通過學生自讀,教師出示課件并引導:“它飛得慢,因為……它叫得悲慘,因為……”。然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學生明白了,更羸通過觀察發現這只大雁飛得慢,叫的聲音悲慘,從而分析出這是一只箭傷未愈、孤單失群的大雁;進而作出判斷,只要一拉弓,這只大雁就會掉下來。看來更羸不光是個有名的射箭能手,他還是一個善于觀察、分析和進行準確判斷的人。這堂課通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教師由淺入深地進行引導,師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訓練,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果。
三、遷移表達引向深入
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在課文中感悟到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在書面寫作訓練方面,筆者在教學《鄉下人家》一課時,進行了讀寫結合的訓練,品讀課文后讓學生把從家鄉觀察到的美麗景色、家里飼養的小動手或者鄉下發生的有趣的事寫下來。讓學生憑借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去寫作文,寫后憑借語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學生在品讀課文后寫到:“一池碧水、清澈見底;水中魚兒,穿俊來往。村舍、青煙相映成趣;高樹、低柳俯仰生姿;綠草如茵,鮮花盛開,彩蝶飛舞;此間的一切都投進了小河的懷抱……”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鄉村的美景描寫得真可謂惟妙惟肖。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位教師都應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我們只有在不斷的實踐、探索、創新的過程中,才能逐步找出更好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曹春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探究[J].科教文匯,2013,06.
[2]王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滲透策略[J].吉林教育,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