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宇+蔣悅寧
摘要:作為一名即將開展事業的大學生,心中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本領恐慌”,回顧這四年的大學生涯,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用事業最令我向往的一項本領便是“寫文章”。文章應該說是除了語言交流之外最能表達自我內心的一種手段,從古代開始的“上書進諫”到如今的“工作報告”無不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由此寫的一篇好文章往往會得到非常可觀的“印象分”。
關鍵詞:氣勢;文章;思考;志向;實踐;學習
然而,寫與會寫往往有著天差地別,感受也會不盡相同,一種是為了應對差事而挖空心思擠出那些干巴巴的文字來應景,這種寫法簡直是一種遭罪;而另一種則是真正跟隨自己的內心一氣呵成,猶如恢宏瀑布一泄而下,十分痛快。不僅作者感受截然不容,對于讀者面對前者往往是味同嚼蠟毫無感覺,而后者往往會引起共鳴啟發思考。同是文章,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別,主要是文章有無靈魂,文章有無氣勢。文章有“勢”則如滾滾江水勢不可擋;文章無“勢”則如雨后泥土松軟無力。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寫一篇好文章呢,就我個人觀點在于一下三個方面:
一是要有理想志向。男兒胸懷大志,行文時要將自己的理想與抱負融入其中,為文章注入血脈,讓思想外化于“文”,做到將文章變成一種呼喊出內心聲音的喇叭筒,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諸葛亮《出師表》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表達了一代智謀的堅定信仰與崇高人格;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了作者心系天下與人民的偉大情懷;屈原的《離騷》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高度反映了作者堅持高潔品行,縱死無悔的忠貞。回顧歷史,無數的熱血男兒將一身志向凝練于筆下流傳至今,影響著歷代國人。作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如若想要像賢者們一樣寫出帶有靈魂與氣勢的佳作,首先一定要有堅定的人生信仰。當你的氣勢與志向填滿你的思想,文章自然行云流水,充滿令人共鳴的正能量。即將步入社會,我們應當多與內心里的自己交流,自己的理想信仰是否堅定?自己的初衷目標是否如一?自己是否在所做的事情上盡心盡力?吾日三省吾身,則理想志向的船舶將永不迷航。
二是要勤想多思。“勢”要多蓄而后發,所以日常的積累與養成就尤為重要。一篇好的文章從來都不是提筆就寫,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我們冷靜下來多思考、多分析,將思想化作水滴,慢慢積累起來,直至蓄滿之后傾盆而出,則會使文章更顯睿智和深刻。想要寫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文章,關鍵還是要了解當前真正需要寫的內容是什么,只有精確“診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若對真正的問題理解不夠,只會虛于浮表,沒有思想,只能按著邊邊框框生搬硬套,寫著那些沒營養的雞肋,既花費了自己的時間于精力,又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與肯定,到頭來本應是個得到賞識的機會就變成了一個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事。所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善用一雙發現的眼睛以及樂于思考的頭腦,讓問題始終充盈心間,不解決不罷休。有了這種歸零意識,在生活中多積累,多沉淀,加上思考與研究,在時機成熟時提煉成文,則定會寫出有內涵,有氣勢的優質文章。
三是要積極實踐。常言道“說的好不如做的好”,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的往往比書本上的跟多,如若只是埋頭苦讀,將理論與實踐分離開來,則就變成了紙上談兵,成了毫無分辨能力的“電腦”,只會死記憶而不活會運用。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指出想要寫出好文章的重要方法就是增加自身閱歷和理解。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一個小學時期便輟學回家的放牛娃,經歷了社會中最底層的生活,品嘗過更多的生活的滋味,體會也就更加深刻徹底,憑著其對生活的準確拿捏,寫出了一篇篇佳作,最終榮獲文學最高獎項。對于我們大學生而言,想要了解生活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參與到社會中的各種活動中去。在生活中嘗遍面對困難卻無可奈何的酸楚,收獲成功而渴望分享的甜蜜,為了夢想而臥薪嘗膽的苦澀,面對質疑而遭受批評的辛辣,明白什么是奉獻、什么事責任、什么是動力,當自己的信仰更加堅定地時候,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全部注入到自己所要寫的文章時,那樣的文章才會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引起讀者的共鳴。如若脫離實際,則成了不折不扣的“假、大、空”,不如不寫。
寫出一篇有氣勢的文章,不僅要關注以上自身方面的三個問題,對于外在我們也要通過多讀好的文章來提升自己,常言道“文無第一”、“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在修煉“內功”的同時也要多向別人學習“招式”,看看別人的寫作技巧,先通過模仿,再結合自身風格與內容融匯貫通,最后形成屬于自身的一套秘訣,如此便會持續進步,在今后的行文中更加得心應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