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霖 (西北工業大學動力與能源學院 710000)
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大學生德育路徑探索和方法研究
杜金霖 (西北工業大學動力與能源學院 710000)
本文針對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德育教育面臨的形勢以及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根據國家相關文件總結得出了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德育培養的目標,并針對培養目標得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和教育方法。
新形勢;地方高校;德育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進入大眾化階段,呈現出高等教育層次化、辦學方式多樣化、人才培養多元化的特點。研究型、專業型、應用型和技術型等4種大學類型對高校德育提供了不同要求和發展層次,占數較多的地方性高校的德育質量關乎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未來和地方性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以及未來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等的發展水平和先進層次。然而在高等教育市場化以前,地方高校大都面向本地招收生源,受學校本身資源的限制,加之對外宣傳較少,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對外交流往往較低,學生的思想教育比較局限于地方文化傳統,深深地烙印著地方特色。這不利于我國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與人才培養,因此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德育轉變已經迫在眉睫。
進入21世紀,信息網絡化和媒體移動化的現實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大學生社會生活的空間,青少年成為網絡空間的原住民,在校大學生選擇信息自由化,很少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年齡較大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則要被動地被帶到網絡空間來,在實施德育時較難把握網絡教學的特點和切入點。此外,大學生處于人生的青年階段,心智仍不成熟,因此容易受到網絡上魚龍混雜的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高校德育工作面臨極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
隨著高等教育的市場化,地方高校在德育教學中主動權掌控力度減小,自身劣勢約束高校德育發展。從辦學綜合實力看,地方高校的基礎條件、學術隊伍、科研水平、學科實力、管理水平等方面都不及部屬高校。而且,地方高校大學生德育實效性較差,在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令人堪憂,誠信缺失、信仰缺失、殺人自虐等等問題時常出現在高校校園,玷污了一方凈土,損害了“象牙塔”的名譽。我們雖然不能因此否認大學生這個群體,但是大學生所面臨的思想道德拷問無疑是嚴重的。因此,德育工作者們應通過深入透徹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為地方高校能夠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德育實踐新模式和途徑。
從1995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中我們可以通俗地概括出高校德育目標就是提升人生核心競爭力,德育為大學生人格塑造提供目標和養分,從這一德育目標出發,德育就是要著重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內容:
大學時代不僅是大學生系統學習專業知識,增長個人能力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學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人們所處的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它作為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一個人能成就什么樣的人生,除了客觀的歷史條件和個人機遇等因素的影響之外,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大學生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僅指導著大學生的行為,更賦予了他們的人生所不一樣的意義。
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社會責任感、正義感是國家建設的要求。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是國家未來的接班人,他們的素質決定著國家未來的建設,所以,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不僅是國家建設的要求,更是時代的要求。很難想象一個國民素質低下、沒有社會公德、社會責任感、正義感的國家能建設得富強、民主。因此,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對國家未來的建設有著重大的意義。
高校德育工作者應結合當代大學生情感的實際特點,采取積極的態度介入,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情感的教育和引導工作,豐富和引導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大學生正處于獨立探索社會的階段,遇到問題有自己的見解,愿意自己去獨立思考和判斷,思想情感正在形成并逐漸定型,同時普遍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等等。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大學生的情感問題已不容回避,也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和重視。針對大學生的這一特點,高校不僅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更要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及心理等教育,充分發揮高校德育工作對青年學生健康成長所起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而良好的意志品質有利于大學生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思想素養。健康的人格不僅具備智商、情商等多方面的內容,還要有敢于迎接人生道路上的各種挑戰的勇氣。當代大學生必須自覺地磨練自己的意志品質。以更好地實現我們自身的價值,適應市場經濟下的競爭和現代社會的發展。
通過以上對地方高校大學生德育現狀問題等的研究,我們發現,為了提高地方高校培養人才的德育成效,發揮大學生德育品行的社會引領作用,為德育的社會化發展提供實踐路徑和良好氛圍,地方高校大學生德育教學主要堅持以下幾點“三貼近”原則:
在德育內容的選擇上,克服內容的滯后性,研究與地方社會發展現實相適應的思想教育內容,激發學生對地方社會現實的關注。同時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政治觀和思想觀看待我國當前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地方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地方性高級專業人才,使他們在畢業后能夠勝任地方社會的不同層次的崗位需要。因此,德育內容的選擇要密切結合學生的專業選擇、專業學習、專業素質的提高。
德育內容要貼近學生思想實際,根據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放矢,真正能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如針對共產主義信念淡漠的實際進行馬克思主義及人生理想教育;針對對國內國際形勢認識不清的實際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針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進行就業觀念教育。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認真發揮兩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我們在搞好理論教育的同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德育的意義和價值。要努力使地方高校的德育教學在內容上逐漸豐富起來,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從內心想要參與到具體德育工作中,又可以在各種具體活動中將德育思想內化成為自身的一種優良品質。同時地方高校可以開展換位思考活動,教育學生設身處地的去體會別人的困難,有針對性地去幫助他人,奉獻自己的感恩之心。
隱形德育是指通過間接的、內隱的、無意識的教育活動使人們不知不覺的受到影響的道德教育方法,通過潛移默化方式影響人們的行為,來達到教育的目的。當前,顯性德育一直以來居主導地位,而隱性德育只是無意識下的偶然行為,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有些教師甚至根本不知道這一教育方式。在新時期,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隱性德育的作用,首先就必須培養教育者全員育人的理念,提高教育者開展隱性德育的意識,加強教師傳統文化修養。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教師育人的所在責任,并加強自身修養,才能在高校德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為傳統文化隱性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充分利用文化媒介和載體多種形式,如網站、微博、微信、帖吧等形式,使地方高校德育生態宣傳圖文并茂,有聲有色,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走向大眾、感染大眾,內化為大眾的日常共識。將文明理性的德育思想主旨表達和師生溝通方式,浸潤在文藝作品和產品的內容展現上,精細表達、巧妙融入,改變以往灌輸式的德育教學方式方法,渲染和滲透于公民文化需求中,重塑和諧文明的地方高校德育生存方式。此外,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由自我認知向自我體驗轉向,把外在的道德知識內化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把自己培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1]胡紅艷.高校德育途徑的現狀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
[2]武俊燕.新時期我國高校德育實效性研究[D].河北大學,2010.
[3]衛琴.我國新時期高校德育目標研究[D].西南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