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程
摘 要:公共設施作為“城市家具”,是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狀況反映著城市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和對文化的理解。文章從公共設施的特點及與城市的發展關系入手,對珠海公共設施現狀進行分析,結合案例,闡述了其作為人與環境交流媒介的重要性,突出公共設施在完善城市配套服務及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公共設施;文化;管理維護;制度建設;同步規劃
[本課題為珠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項目編號:ZX-2015-057)“基于地方城市文化的公共設施的設計定位研究——以珠海為例”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城市公共設施的概述
公共設施的設計反映著城市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景觀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公共設施的種類繁多,一類是以道路系統為中心的兩側附屬空間的設施,如巴士站、公共自行車停放、電話亭、垃圾桶、指示牌等;一類是以社區服務為目的的配套設施,如休閑公園設施和社區健身鍛煉器材;還有一類是以藝術性、裝飾性為主反映出當地的文化和人文情懷的雕塑、藝術作品等。優秀的公共設施對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城市整體形象有著明顯的幫助。公共設施建設雖然是局部細節,但以小見大,可以體現城市的追求和政府的價值觀。
公共設施在城市中分布廣、數量多、使用頻率高等特點直接影響到市民的行為習慣及活動方式。特別是在改善舊城區的居住環境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方面起著更為直接的作用。通過公共設施及景觀的細節可以反映出整個城市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和對文化的理解,具有較為鮮明的時代特性,是社會進步的一個縮影。
二、珠?,F階段公共設施中的現狀及問題
伴隨城市的發展,政府開始重視對基礎設施的建設。以珠海為例,從2012年開始,政府對社區公園進行整改,在很多方面實現了功能上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提出要逐步實現社區公園全覆蓋,以“人的尺度”審視城市發展,城區建成“十分鐘健身圈”,實現步行15分鐘可達城市綠道。計劃整改或修建公園132個,建成后將與綠道網、慢行系統連接起來,構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色低碳立體全民健身網絡。而支撐這些公共空間功能實現的關鍵因素就是公共設施的設計與設置,這也使得其作為城市符號的作用得到體現。
由于城市形象提升的需要,珠海現在的公共設施在設計較之以前有了明顯進步,開始注意功能的實現形式及造型的裝飾性。但總的來看,還是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設施形態趨同化嚴重、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功能的實際需求;第二,在材料和色彩的使用上也缺乏創新,特別是在形態解讀、安全警示及視覺導視系統的設計上,缺少多樣化的表達方式;第三,與設施建設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導致監督管理不到位,影響使用和維護的效率;第四,設施建設與景觀規劃不同步,使得設施的設置缺乏布局整體性,功能性也得不到很好的實現。
三、改善措施及原則
(一)重視對優秀公共設施案例的學習
珠海的公共設施大多還處于功能的實現和完善階段,通過學習和借鑒優秀案例可以快速提升本市公共設施的設計水平,提高設施配套的完善度。
1.功能形態與人文精神的體現,符合現代設計對形態的解讀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建筑的增加導致城市中心的綠地面積驟減。緊張而高壓的城市生活,使人們對戶外的向往愈發強烈。這就要求公共設施既要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形態上也要滿足人們現代的審美觀和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以鳥巢周邊的配套設施為例:在地燈造型上沿用了鳥巢的設計元素,草地外圍的欄桿采用曲線形態,用弧線連接成90度夾角,既起到了欄桿的隔離作用又兼具座椅的功能。
2.符合大眾的共性需求,體現商業設施的主題個性
一般商業空間或主題空間的公共設施與城市市政的公共設施建設在設計上有一定的差異性。其設計主題性更為鮮明,設施形態與商業建筑的統一性強,符合大眾消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商業空間的定位。通過色彩、材質和造型的有機結合,商業設施形式色彩上可以較為夸張,具有較強的戲劇效果和感染力,給市民提供了多樣性的體驗。但其影響區域一般僅限于商業空間周邊,再加上其造價成本一般都相對較高,所以大多作為公共空間的節點出現。
3.經濟性與耐用性,考慮“共享經濟”下的社會效益
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必須要考慮其后續的維護成本,低耗能、低維護成本是優秀公共設施必須考慮的因素,避免較高維護費用帶來的不可持續性問題。以珠海港灣大道巴士站為例,形態樣式在城市的地域文化的體現上略有不足,但是其鋼筋混凝土的結構,在透光性、隔熱性、抗風性和維護成本上,都有著不錯的效果。例如設施以混凝土為景觀主體造型和邊界分割,在此基礎上附加防腐木鋪設用于座椅使用。
4.模塊化與系列化的統一
模塊化的設計不僅便于安裝和維護,也是現代設計的重要特點。根據功能需求進行組合,根據實際的場地狀況進行組合安裝,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系列化的設計強調模塊化共性下的差異性,以滿足功能為前提,將其形態、色彩和尺寸進行多種組合,體現出設施的趣味性。例如通過將石材進行角度切割,再刻以標識性文字,既簡單現代又具有人文情感。設施依托堅固的材料來塑造型態,既滿足功能的實際需求,又降低維護成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重視公共設施建設與管理制度建設的配套
目前珠海市現有的公共設施,基本能滿足功能上的需求,做到從城市中心到周邊區域的覆蓋和完善。但是公共設施的配套和完善不僅是在前期建設和投入,更重要的是要有強力高效的制度作保障,完善制度建設,使公共設施的建設步入可持續的軌道上來。
1.做到設施建設與維護并重,避免重建設輕維護的現象出現,特別是老舊社區
政府在公共設施的設置上,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調研,對在后期的維護維修,以及設施的損耗上面要有充足的準備。優化老舊城區地下排水系統,減少內澇對公共設施的破壞。
2.完善管理制度,監督管理和責任制度的,避免未及時保養維護而產生的安全隱患
通過互聯網智能,加強網絡監管與系統控制等,形成較為立體的約束力。加強安全教育、制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安全性,應激性,安全事故及受傷的處理。明確公共設施的使用時間和活動內容,分析設施與活動的關系,根據具體活動特點建立詳細的使用守則,避免因不恰當操作而帶來的對設施的破壞。
3.要建立完善的材料使用標準制度積累戶外材料的使用經驗,分類重構城市公共設施,提高設施的模塊化程度
珠海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高溫濕熱,雨水較多,一般材料的老化速度較快。此外,臺風的侵擾使得對公共設施的安全與牢固要求很高。在設施材料上要選用耐腐蝕、剛性較好的材料。珠海紫外線強,光照時間長,在戶外公共設施的選用上要用遮光效果與隔熱效果較好的材料,并且要考慮到材料的耐用度、后期維護維修的難易程度和成本控制。從長遠來看,大量耐用度較好的金屬和復合材料的選用,不僅滿足了現代的公共設施形態多樣性的要求,建造工藝也更加精美細致,是現代設計的客觀需求,對景觀的質量與整體形象有著積極的作用。
4.建立市場運作與政府監管相結合的制度體系,引入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
例如在當下“共享經濟”與“共享交通”的理念下,企業對終末端交通方式的接入,使得電車巴士通勤駁接及自行車租賃等項目補強交通鏈,滿足不同市民的使用需求。隨著未來國內用戶生活水平的提高,運動、環保和時尚休閑將是最受關注的幾個點。建立和地鐵、公交、私車相匹配的共享自行車系統,完善城市綠道的配套建設,可以有效填補末端縫隙交通的邊際需求,也可以降低對上一維度交通工具的依賴。單車項目被認為是解決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最佳選擇,是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體現。
5.提高維護人員的業務素質,建立設施維護備案制
定期進行檢查和保養,對設施出現的問題做到及時上報和維修,提高設施的使用效率。
(三)重視公共設施與城市景觀規劃的同步
公共設施作為景觀設計中的重要元素,是人與環境交流的媒介之一,在當今地域文化喪失、城市建設日益趨同的背景下,重視公共設施與城市景觀的同步規劃,發揮公共設施作為“城市家具”在景觀規劃設計中應具有的符號作用,既是社會效益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符合大眾審美,提高市民審美的必然趨勢
城市發展及不同階段的功能需求,使得公共設施已經不僅是具有功能性的單品,而且是與現代城市景觀相結合,功能與裝飾美學結合的節點與元素。與城市景觀規劃發展同步,符合大眾文化,引導大眾審美。公共空間是城市人們行為聚集的場所,而起主導作用的設施建設以及設計水平的高低,對城市人們的審美行為方式有著直接的影響。市民審美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倒逼設計水平的提高,市民對公共設施的需求不僅停留在功能的實現上,而是更多的關注精神層面的追求。景觀設計也由最初簡單的綠化、鋪裝演變成在功能與美學結合上的更高要求。與城市發展同步,切實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2.反映功能的客觀變化
公共設施的種類取決于功能的實際需求,具有明顯的階段性。隨著城市的發展與進步,景觀規劃及元素構成都發生了明顯變化。例如:隨著移動通信的發展及手機普及程度的提高,曾作為公共設施中標配的電話亭也大量被取消,除作為特殊節點的應急裝置存在,基本上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另外,以垃圾桶為例,它的存在不僅是提供一個潔凈衛生的周邊環境,而且也約束引導人們的公共行為,是現階段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來看,公共空間分類投放垃圾的落實仍然存在很大問題,導致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成本居高不下,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戰略。所以垃圾桶的設計不僅僅是分類設置,而且在形態和色彩上應該予以提示和引導,如投放口的尺寸,幫助人們提高分類投放的自覺性,形成良好的習慣。
3.完善區域景觀功能,連接城市“點”“線”景觀
堅持科學規劃與滿足群眾需求相統一,結合基礎設施、交通出行及人群特點等實際情況,改造小規模、不規則的城市“邊角閑置地塊”,建設了一批高品質、集約型的社區公園,徹底將城市臟、亂、差的市容“黑點”變為城市管理的“亮點”,提高周邊的居住環境和社會效益。此外,以城市道路為連接“動脈”,將道路兩側空間狹小的閑散空間進行整合,建設以公共設施為主導的休息休閑空間,形成道路兩側的行人道連接著城市的綠化用地和街心公園。
4.符合改善居住環境的客觀需求
城市作為人們聚居生活的中心,承載著人們主要的社會活動。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的日常損耗更加快速,特別是在居住環境方面問題尤為突出。私家車已逐漸成為家庭的標配,每日的上班出行所造成的交通擁堵問題、尾氣污染和能源消耗等問題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低碳出行理念已得到市民的廣泛認可,大眾交通及自行車出行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珠海是自行車運動發展較早的城市,城市景觀中的綠道及設施設計和道路兩側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建設,既滿足了低碳出行的需要,也為人們戶外運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
5.尊重城市文化與市民生活方式的協調統一
尊重地域的歷史文化要體現出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做到城市文化與市民生活方式的協調。現代設計不是一味的拿來主義,而是既要符合當下的時代要求,又要體現出社會對文化的定位。根據新舊城區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特別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或場所,要體現出城市變遷留下的痕跡,尊重歷史,通過景觀與設施的導入,引導市民的生活方式,喚起人們對當地歷史文化的記憶,了解城市空間的歷史文脈。
四、結語
總的來說,在人們越來越注重城市整體環境的當下,要想將公共設施的社會效益最大化,就要以人們的需求為標準,借鑒優秀案例及其他城市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的經驗,制定與之相對應的管理制度,調動社會各種力量參與建設與管理,將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的需求與城市規劃相匹配。以城市發展為根本依據,同步規劃相輔相成,實現社會效益的有效增長,提高人們居住環境質量和城市整體形象。
參考文獻:
[1][美]凱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2]呂正華,馬青.街道景觀環境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唐勇.城市開放空間規劃及設計[J].規劃設計,2002(10):21-27.
[4]杜肇銘.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原則[J].現代藝術與設計,2005,(08).
作者單位: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