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其教學實效性評價目標的多維性、時段的綜合性、原則的多元性以及方法的雙重性。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實教學效果評價中很大程度上存在重顯性、輕隱性,重近期、輕長期,重直接、輕間接,重定量、輕定性等諸多問題。因此,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評價的特殊性及現實存在的諸多問題,構建符合該課程性質及教學實踐的評價體系意義重大。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性;評價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4-03
基金項目:本文為青島農業大學2015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項課題(S152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肖蘭蘭,女,山東濰坊人,青島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是指通過該門課程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學生頭腦,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其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提高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公信力和信任度[1]。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研究對于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的全面落實,保證教學的社會主義方向,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意義重大。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性評價的特殊性
1.評價目標的多維性
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著更多維度的目標定位,不僅傳授知識,而且培養能力,同時引領“三觀”,進而灌輸意識形態知識,充分體現該課程的思想性和價值性。換句話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目標包括傳授知識為重的知識之維,關愛生命為重的意義之維,發展為重的能力之維,心靈為重的情感之維[2]。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無疑要經過“知”與“行”的兩次根本性轉化。一是“知”的過程,即將書本知識內化,表現為學生對課程概念、內容及相關理論的記憶、理解和把握程度;二是“行”的過程,即將所學知識外化,表現為引起學生思想觀念、道德素質及行為層面的變化,并進而表現為對集體、社會的積極影響[3]。第二個轉化以第一個轉化為前提和基礎。
2.評價時段的綜合性
與上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目標多維性相聯系,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包括即時效果和延時效果兩大塊,這就決定了在現實教學實效性評價中不僅要關注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測驗及卷面成績的表現等,還要關注其延時性效果,包括學生思想素質、道德水準的提升,“三觀”的變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的養成等。如果評價只注重即時效果而忽視潛移默化的延時效果,則失去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最為核心和關鍵效果的評價,意義不大;如果只關注延時效果而忽視立竿見影的即時效果,則必然使延時效果失去作用基礎,結果只能是既沒有延時效果,又沒有即時效果。所以,必須將即時效果與延時效果結合起來,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評價時段的綜合性。
3.評價原則的多元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決定了其教學實效性評價原則的多元化:既注重科學性,又注重政治性,同時關注價值性。這些特性決定了其教學效果評價體系與一般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的巨大差異,不僅要側重書本知識和內容的掌握及應用,而且要考查背后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以及該變化背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調整和轉變[4]。簡單來說,就是不能僅從學生的卷面成績和課堂表現僵化地看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問題,而是要考量和評估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立場觀點、道德規范是否內化為學生的意識理念和價值導向,是否有助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是否有助于他們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路的信心增強。
4.評價方法的雙重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是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基于對教學質量實證評估作出的質的鑒定。要對學生的有關書本概念、知識點及相關內容理解、記憶和掌握程度進行考查,無疑要增加量化指標,對其整體效果和業績做數量化說明。但同時要看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要處理的還包括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價值意義等主觀層面很難量化甚至不可量化的指標,具有質性評價的內涵屬性,只能用語言予以直觀表述,只能定性分析,難以量化判斷[5]。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中,要適當地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結合起來,力求實現評價結果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全面性 。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性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
1.偏重顯性效果,忽視隱性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可能顯露于外,也可能潛隱于內。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卷面成績更多反映的是有形的、可知的、外在的效果。而在實際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往往是潛隱于內的,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未來行為準則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疑都會產生深遠且潛移默化的影響。雖然這種內在影響難以捕捉衡量,但在其評價過程中卻不容忽視。在實際教學評價中,人們往往看中外在的、直觀的卷面成績及課堂感受,而忽視內心的、思想等深層面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帶來的長遠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隱性效果得不到客觀、公正的評價,進而影響對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真實評價。
2.偏重近期效果,忽視長遠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近期效果主要是指學生能否記住和理解所學課程的概念和基本觀點,以及是否具備運用相關理論認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效果的測評主要通過練習、考試、考核等方式來檢驗,并且往往以分數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除了近期效果,其遠期效果更不容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遠期效果主要包括學生思想水平、道德素質及日常行為變化,以及其思想行為變化是否對集體和社會產生積極影響。根據意識決定行為的理論,學生行為上的變化反映的是學生內在素質轉化為外在行動的程度,而這一轉化往往在教學過程完成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來。現實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最終衡量標準,往往偏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是否學會了、真懂了、真信了以及是否主動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實踐缺乏監測和跟蹤。
3.偏重直接效果,忽視間接效果
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有直接效果和間接效果之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引起學生知識結構、思想觀念、道德素質、精神面貌的積極變化,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開展學習和工作,這是直接作用效果;由直接教學效果帶來的學生精神面貌的改變、工作積極性提高往往會在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對集體和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僅影響當時,還會影響未來,這是間接效果[6]。一般來說,思想政治理論課間接效果的作用要遠大于其直接效果。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現實教學實效性評價中卻往往偏重直接效果,忽視間接效果,很大程度上存在“本末倒置”現象。
4.偏重定量評價,忽視定性評價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內容只注重對學生所學書本知識、概念和知識點的考核和評價,相對忽視對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質養成程度的衡量,忽視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程度的評價,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主要是一種質性評價的內涵屬性[7]。這種評價方法靜態單一,無法體現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進行評價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體系的構建
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考查需要做到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評價,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的特殊性和當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構建符合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的實效性評價體系意義重大。
(1)評價目標方面,構建知識、能力及價值的多維度考查目標。就知識而言,具體表現為學生對課程中牽涉到的概念、術語、理論、信息的理解、記憶和掌握程度;就能力而言,除了一般意義的技術和能力,在此更多強調的是政治層面上的敏感力、鑒別力、判斷力,以及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就價值而言,取決于其是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正確的“三觀”,并將其作為一種精神支柱、價值內核、理想信念去身體力行[8]。
(2)評價時段方面,將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結合起來,既要看到學生課堂表現、卷面考核成績這一即時教學效果,又要關注學生思想道德、“三觀”變化以及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養成情況等這一相對長期的教學效果。
(3)評價原則方面,努力實現科學性、政治性和價值性的統一。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考查,既要考查其作為專業課程的科學性,即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概念、內容及理論的理解與把握,又要考查該課程在滿足國家意識形態教育方面的政治主渠道作用,同時,還要考查該課程相關理論和規范是否內化為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和價值導向,并作用于其未來“三觀”的確立。
(4)評價方法方面,實現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的統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既涉及基礎知識、理論觀點這些可以量化而且能夠量化的指標,又要處理人的思想觀念、道德素質、價值理念等主觀層面的難以量化甚至不可量化的指標[9]。對于前者,我們在現實的實效性評價中要充分發揮定量分析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的特點,在評價過程中增加量化指標,對其整體效果和業績作更為明晰的數量化說明;對于后者,我們要意識到其需要質性評價的內涵屬性,充分發揮語言的直觀陳述評價作用。
因此,要想客觀、全面和科學地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必須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在不同的要素領域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并以適當方式予以巧妙結合。
參考文獻:
[1]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及其評價[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
[2]李 萍,林 濱.試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三個維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9): 61-64.
[3][6][7]閆華飛.基于科學發展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評價[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4][8]李俊卿,張澤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探究[J].理論導刊,2014(9).
[5][9]許傳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探微[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