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爾寧
摘 要:日本的現代設計自二戰后伴隨其本國的經濟起飛而快速發展。地域特色與現代感并存始終是日本設計最突出的特點。一直以來,我們始終強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設計理念,那么究竟什么是世界的,什么又是民族的?難道把傳統的圖案拼接在流行現代設計上就是民族與現代性相融合了么?基于此,通過對日本平面設計發展歷史的梳理,結合其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重點對日本設計師作品的案例進行分析,希望能為平面設計中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觀念更好地融合,為未來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日本;平面設計;現代性;民族性
縱觀德國、意大利、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可以看出,很難有兩個國家在現代設計理念和風格上是完全相似的,每個國家都具有獨特的本國設計理念。而二戰后經濟近乎崩潰的日本,在現代設計領域卻發展得十分迅速,僅僅用了30多年的時間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作為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和魂洋才”是日本文化發展的主體精神,以本國民族文化精神為靈魂,充分借鑒西方先進設計理念,這是日本能夠始終保持文化主體性的重要原因。換句話說,日本的設計是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果,也是日本自身學習和消化的結果。所以,不從歷史上入手分析日本設計的成長和發展,是不足以說明為何日本設計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的。
一、日本平面設計的發展歷程
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善于向外界學習的國家,從公元7世紀到9世紀,日本向中國派送了大批遣唐使,不斷吸取唐朝文化以豐富自身的內涵,所以從傳統的日本設計中,可以看到許多受中國影響的作品,例如書籍的印刷裝幀、風俗畫版畫,乃至文字的設計。
19世紀中葉的幕府時代,日本實行閉關鎖國政策。1853年,美國軍艦開進日本港,日本人平靜的農耕生活被徹底打破,幕府統治被迫結束。只不過,國門被打開的同時,日本人發現了新的學習榜樣:西方。日本并沒有像彼時的中國那樣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明治維新讓日本國力迅速增強,同時也成為了日本現代設計的起點。當時官辦的美術學校已經聘請了意大利人作為教師。但總的來說當時日本的現代設計并沒有真正的起步,只有平面設計中的圖書繪本有了一系列的進步,那時歐洲向日本進口茶葉,浮世繪圖案作為商品的包裝到了海外,其東方韻味的顏色以及優美的線條也影響到西歐藝術家的創作,例如梵高和莫奈。后期雖然有一些從海外學成歸來的有志青年,把德國包豪斯的設計思想帶回本國,并辦了一些設計雜志期刊還有一些新式學校,希望打開本國現代設計的局面,無奈那時日本政府忙于海外軍事擴張,并無暇關注于本國教育文化以及設計的產業問題。
日本真正進入到現代設計的時間應該是二戰后期。戰后初期日本近乎是一個廢墟般的國家,為了促使本國的文化發展以及刺激生產貿易,日本大力發展本國的設計產業。其早期的活動主要是集中在工藝美術,隨后又相繼成立了設計院校,主要還是向西歐學習,模仿借鑒他們的設計觀念,并沒有形成本國的設計風格。
值得注意的是,戰后日本在經濟和文化上的快速同時離不開美國的幫助和扶持。朝鮮戰爭爆發后,為了在遠東地區樹立一個能夠與共產主義國家相抗衡的力量,美國開始大力扶持日本的經濟和文化,幫助培養科技人員,分享文化成果。上世紀50年代中期后,美國許多著名設計師赴日本講學,包括后期一些日美設計協會的成立,都對日本的工業設計有重大的影響。
與日本的工業設計類似,1951年成立的日本宣傳美術會(日宣美)是一個散發著巨大能量的設計師群體團隊,它把日本的平面設計推向了國際級水平。1960年世界設計會議在東京舉辦,給日本的設計師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獲取信息的機會。為了拓展對外交流,日本的平面設計開始致力于發展國際主義風格,出現了許多構成主義作品,誕生了很多設計大師,例如福田繁雄、田中一光以及原研哉,但同時日本也沒有忘記對本土設計精神的堅守,形式上力求用傳統文字和圖案作為設計的立足點。這樣的做法不僅得到了國際設計界的認同,同時也保持了本國的設計風格特點。
二、日本平面設計的民族性和現代性
日本平面設計最大的特點是保持了自身的傳統性,同時具有現代性。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讓日本平面設計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腳。當時奧運會的平面設計工作由日本設計師龜倉雄策主持,此屆的奧運會,所有官方宣傳海報、證書、獎品、正式文件以及紀念品,整個視覺系統都印有統一的會徽標志,這在奧運會的歷史上也是史無前例的。東京奧運會整體的平面設計都具有構成設計的身影,帶有濃郁的國際主義風格,以紅色圓形圖案為基本元素,既代表了日本的國旗元素,又象征著奧林匹克一輪冉冉升起的紅日?;緢D案圓形下的奧運五環標志采用了金色,有別于傳統的五環顏色。隨后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標志和宣傳海報設計,也讓世界再一次見識了日本平面設計的實力。與此同時,日本的廣告業、出版業、插畫以及攝影等一系列的視覺傳達產業也在迅速發展。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風色彩的設計語言,以及受到西方影響的現代構成主義,成為了日本平面設計的代名詞。
如果說在近代以前,對日本文化以及設計影響最多的是中國,那么到了現代,對于日本平面設計影響最大的就是西方藝術流派以及現代設計思想,歸納起來就是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荷蘭風格派運動以及俄國的構成主義運動。
荷蘭風格派以《風格》雜志為運動中心,因此也為此得名,它主張純抽象和純樸,外形上縮減到幾何形狀,而且顏色只使用紅黃藍三原色和黑白灰三非色。俄國的構成主義也強調簡單和純粹,畫面的構成是由簡單的點線面組成的。兩者的創作語言可以說是共通的。這種充滿理性主義的裝飾風格對日本設計師們來說并不陌生,從日本早期的繪畫和設計作品中不難發現,都有橫豎線條的身影,裝飾手法上也具有抽象美的理念,畫面構圖中則進行了留白和減化處理。面對西方的強勢文化,日本設計師的設計作品拒絕一味地生硬模仿,他們內心始終沒有丟掉本土優秀的文化元素。也許設計本身就是自身情感的表達,日本人喜歡簡樸自然的生活方式,面對西方設計思潮,他們對國際構成主義做出了自己的消化和選擇,并對它進行調整。他們知道點線面的排版形式能達到強化視覺效果的作用,而傳統的日本裝飾圖案花鳥和植物,能給人帶來親切感,在設計作品中的運用又富有人情味,同時注重自己本國語言的特殊性,成為設計中文字的立足點。顏色在視覺傳達中是不可忽視的,所以你可以發現,在大量的平面設計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日本特有的顏色系統,例如普藍為底色,白色的花紋裝飾,一下子就可以把我們帶入特有的浮世繪裝飾感覺中去。色彩或單純清晰,或古樸華麗,它可以稱為融匯了民族性和現代感的典型日系風格。
日本著名現代設計師田中一光的《日本舞蹈》可以說是東西方設計理念完美融合的海報作品。海報以日本傳統藝妓為表現對象,圖案簡潔單純,裝飾手段上以構成手法進行分割,有圓形、方形。按道理來說,構成給人的感覺是機械呆板的,但田中一光對藝妓的表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他用幾何手法精確地傳達了藝妓的神情,并融合了一定的寫意性特征。田中一光用西方化的手法塑造了日本的傳統藝妓。由此可以看出他希望能將日本的藝妓文化融入現代設計中,讓日本的傳統文化得以持續地傳承。許多設計界的后輩對田中一光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開創了一個時代,是他一人的巨臂,讓世界知道日本的現代設計。
另一位著名設計師原研哉的作品更多顯現出的是日本傳統禪宗文化的縮寫和表達:去除多余,留下最精簡和最必要的元素。從他的標志設計、海報設計到一系列包裝設計,我們都能感受到留白的特點。那種不落陳規的簡約讓人們感受到清新樸素的視覺感受,無印良品在商業設計領域上的成功便是最好的說明。
總而言之,日本平面設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其特點是將傳統本土文化融合到先進的設計觀念中去,擁有著自己獨到的思想和設計理念。另外設計中的視覺語言帶有東方傳統的美學理念,簡單素凈,意境清新。可以說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再創造活動,既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也彰顯了本國強烈的民族個性。
三、獨特設計語言的形成原因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日本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島國,地域面積狹小,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使得日本人的憂患意識較為強烈。因為沒有更多的資源可以浪費,所以他們更為注重產品的設計細節。生存空間的不寬裕讓日本人偏愛小型精簡的器物,以求得資源最大化的利用。獨特的島國文化,使得日本人對于糧食土地都格外珍惜,也許正因為這樣,日本人也珍惜他們發展出來的每一項成果,所以每一種文化類型都盡量做到兼收并蓄,這也就是為什么他們能在向西方學習的同時,也沒有丟掉自己本國優秀的文化傳統。
其次,日本的宗教信仰也為日本的設計帶來了根本性的影響。日本傳統的神道信仰,形成了日本人對于簡樸自然生活的喜愛,也形成了簡單干凈的文化生活習慣。另外日本的哲學觀也深深影響他們,日本人認為宇宙中的一切不是單一不變的,所以在設計方面也促使日本人不斷調整、更新設計理念,在不斷地改進和學習中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四、結語
日本的平面設計是現代與傳統相融合的典型案例。對于我們來說,提高本國的平面設計能力,不是盲目模仿和跟從,一定要知其所以然。相比于日本,他們對于西方的設計表達技巧更為熟練。而現階段的國內平面設計,給人的感覺就是傳統圖案的簡單拼接和漢字的生硬設計。中國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我們能吸收發掘的東西太多了。在設計的道路上,要反思和學習的也太多了,因此我們應該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尋找閃光之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創造出屬于中國特色的當代設計之路。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日]依田家.簡明日本通史[M].卞立強等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
[3]尹定邦主編.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