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星++袁秋紅++朱凌霄++鄭曉莉
摘 要:科技成果的及時有效轉化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之一,是推進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以互聯網+思維實現技術供需信息共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是當前科技成果轉化方式調整的主要方式。以湖北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科惠網"為例,介紹了建設背景及思路、做法及成效,并提出了進一步推動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科技供給側;科技成果轉化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20-0026-02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一是要擁有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自主核心技術,二是科技成果的及時有效轉化[1]。當前,我國正大力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在于提高供給對需求的匹配性,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高端供給,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2]。對于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而言,如何引導和實現高端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與企業技術需求的有效匹配,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是深化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與供給側改革聯系最緊密的莫過于“互聯網+”[3]。下面,以湖北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科惠網”的“互聯網+成果轉化”模式為例,分析湖北省推進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和舉措。
1 科惠網啟動建設的背景和意義
1.1 落實國家及湖北省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政策,推動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舉措
2014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制”。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率先研究出臺了《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及系列實施細則,其中明確指出,要“建設集展示、共享、交易、咨詢、合作為一體的一站式、全流程、專業化的網上技術交易服務平臺”。因此,啟動建設湖北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暨科惠網是貫徹落實國家及我省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推動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舉措。
1.2 補齊我省科技創新短板,實現技術供求信息聚集共享的重要通道
湖北是科教資源大省,科研機構、高端科技人才、高水平科技成果產出量等均位居中部之首。但據統計,2013年全省登記的技術轉讓合同僅有574項,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提供技術供求信息集聚共享的技術轉移服務平臺。技術供求信息溝通不暢主要表現在:一是企業技術需求多,但只能以“盲人摸象”的方式去尋求合適的技術供給及專家團隊;二是引入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產出及專家雖然很多,但并不了解企業具體的技術需求,無法及時有效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三是技術轉移中介機構缺乏服務對象信息,很難找到需要技術轉移服務的供需雙方;四是企業融資需求多,但無法找到合適的投資機構及專業化服務機構等等。
1.3 建設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實施湖北省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的重要支撐
2013年,根據科技部對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的戰略規劃,將在全國構建“2+N”個技術轉移區域中心。為響應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我省于2014年正式啟動了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的申報工作,科惠網作為中部中心六大關鍵子平臺之一,也納入了中部中心的整體布局。
2 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2.1 引入“互聯網+”思維,充分實現了技術轉移各要素的集聚共享
將“互聯網+”概念引入科技成果轉化,打造“互聯網+成果轉化”的特色模式,實現了集展示、咨詢、對接、交易、服務、科技金融、創新創業、技術合同登記于一體的一站式線上技術轉移服務。科惠網于2015年1月1日建成并上線試運行。截至目前,訪問量已超過850萬人次,采集入庫各類資源1500余萬條,其中國內外專利1000余萬條,省內可轉化交易的成果可轉化交易的成果70000余條,企業技術需求近4000條,采集入庫的各類專家20000余人,入駐高校、院所、科技型企業及技術轉移中介機構5926家,國家及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642個,國家及省級孵化器53家,各類科技政策2418條,充分實現了各類要素的集聚共享。
2.2 線上線下結合,建成覆蓋全省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
依托科惠網,已建成覆蓋全省各市州及重點高校院所和企業的“省中心+分中心+工作站”三級技術轉移工作服務體系,共建分中心69家,工作站562個,采集審核專員738名;編制《湖北省技術經紀人培訓教程》;組織全省技術經紀人培訓會7場,累計培訓1200余人,組織技術經紀人考試6場,為500余名通過考試的學員頒發湖北省技術經紀人培訓證書。
2.3 瞄準供給側,極大推動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科惠網上線試運行以來,共在全省組織各類成果推介、供需對接活動30余場,累計推介科技成果5000余項,成功對接1000余項,成功為企業獲得融資3000余萬元。促使全省技術合同登記數從2013年的14909項躍升為2016年的24248項,技術成交額從2013年的418.74億元躍升至2016年的927.73億元,全國排名第二。通過引入競爭機制,促使20余家高校、院所、企業的專家團隊主動參與48家企業的技術需求應標,在線提交了99項技術解決方案、18個科技計劃項目建議書。
3 進一步推動我省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
3.1 完善政策,激發科技成果供給側的積極性和活力
(1)整合現有的各項政策,對目前高校院所成果轉化的難點、痛點問題進行梳理,制定地方性技術轉移條例,從立法角度完善技術市場管理的體系,保障技術市場健康穩定發展。(2)建立技術市場反饋科技計劃項目、科技金融項目機制。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關鍵支撐平臺發布的項目中,每年定期按關注度、發起洽談數等指標排序,遴選一批符合地方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社會民生重點領域發展轉型、提檔升級需求的轉移轉化項目,征集組織企業承接并投資轉化,由地方科技計劃予以重點支持;從技術合同數據庫中,每年定期遴選一批符合產業技術發展方向、完成技術交易的項目,優先納入地方科技計劃予以企業技術創新后補貼;從技術合同數據庫中,每年定期遴選一批符合地方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社會民生重點領域發展轉型、提檔升級需求且有科技金融需求的項目,由地方產業基金優先配套支持;每年定期遴選一批符合產業技術發展方向的創新創業項目,由地方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及其聯合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創設的專業化基金,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各個階段的扶持。
3.2 加大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相關主體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將地方性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納入公益性創新服務平臺給予穩定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對技術市場各相關主體的補貼力度,建立持續、穩定的財政支持機制,采用“普惠加重點”相結合的方式,將高校院所等成果供給方、企業等技術需求方、行業服務機構均納入政策補貼范圍,對實際參與技術轉移活動的供、需、介、資各方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經費支持,提高其參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積極性,激發技術市場活力。
3.3 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深入推進“互聯網+成果轉化”模式
一是完善平臺功能。從用戶體驗及實際需求出發,優化和完善各類資源的展示、檢索、對接、交易等功能,提升資源的查準率。二是提升平臺資源質量和數量。一方面,建立高校院所有效科技成果的采集機制,提升科技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另一方面,探索企業技術需求的采集機制,利用平臺的對接率吸引企業用戶實時發布企業技術需求;再次,加強資源的審核控制,從資源的真實性、審核的及時性、描述的準確性等方面進行嚴格審核,提升資源的有效性。三是加大平臺的宣傳推廣力度。從搜索引擎推廣、線上線下活動、簽約專業服務機構等各方面進行平臺的宣傳推廣,提升平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4 培育供給側智力資源,加大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建設
強化對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的培育和支持,將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服務機構、行業培訓機構、技術市場信息服務、技術支撐類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高校院所所設中介機構)、技術經紀類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等納入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管理范疇。研究出臺地方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將科技中介服務的內容、標準、程序、成本、價格等進行規范和公開,建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的認定、考核機制,對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根據業務量給予支持,推動技術轉移中介服務機構規范有序發展。
建設包含政府和行業管理人員、技術合同登記及審核員、平臺資源采集及審核專員、技術經紀人和科技評估師等在內的技術轉移特派員隊伍。一是要完善人才培訓體系,系統建立技術經紀培訓課程,完善技術經紀培訓教材,強化實戰訓練,將技術經紀人執業資格證書納入職稱評定。二是要強化人員隊伍管理,出臺技術經紀人相關管理辦法,要求經過培訓的技術經紀人必須與一家將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簽約,將技術經紀人的業績與對機構的考核掛鉤,使技術經紀人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墨宏山.強化政府介入推動成果轉化[J].科技導報,2015(17):12.
[2]加快科技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EB/OL].http://www.fujian.gov.cn/xw/ztzl/jkjshxxajjq/zthx/201604/t20160411_1158653.htm.
[3]邵素軍.透視供給側改革反思互聯網+[J].商場現代化,2015(26):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