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傈雅
【摘 要】本文基于壯族文化的特色及藝術教育價值,提出要依學生年齡特點,通過理論與實踐相滲透、“引進來”與“走出去”雙互動等策略進行高中藝術教學資源的開發,并切實教育高中學生跳好壯族舞蹈、唱好壯族民歌,傳承好傳統文化。
【關鍵詞】壯族 藝術資源 開發 傳承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B-0167-02
藝術源于現實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特定的現實生活、地域文化等為素材,經過人為地深入加工、創造與裝飾,最終形成具有藝術魅力、鑒賞價值的一種文化產品。對于藝術的教育教學工作來說,也應該立足于地域性的資源、素材、文化資料等來積極開發與創造。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地域性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料,開發更多的藝術教育教學資源。廣西那坡縣是典型的壯族文化聚集區,其文化為藝術資源的開發提供了素材,也使得當地的藝術教育教學獨具特色。
一、那坡壯文化簡介
那坡壯族聚居在廣西那坡縣石山地區,他們以“黑色”為美,整個族群內從年長到年少都著黑布衣。那坡壯族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與濃厚的藝術底蘊,例如酒文化、舞蹈文化、民歌等,其中以“民族舞蹈”以及“民歌”最具特色,也頗具代表性。然而,由于受到交通條件的影響,這種民族性舞蹈與歌舞藝術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傳承與開發。因此,壯族的這種文化有待于當地的教育教學系統發揮作用,深入挖掘壯民族獨具特色的藝術資源、文化資源,將其深入加工,納入高中藝術科目教學課程,讓當地學生能夠了解到地域性的文化藝術資源,并充分吸收這些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從而讓地方資源從學生身上傳承下去。這不僅是壯族藝術文化保持生命力所在,也是豐富與充實藝術學科教學的根本途徑。
二、基于壯族文化的高中藝術資源開發策略
當藝術被納入教育教學體系時,藝術就多了一個學科身份,是一門蘊含著文化資源的學科,藝術學科的文化性、藝術性都值得學生學習、吸收與發揚光大。然而,藝術作為一種文化資源需要被挖掘,藝術源于生活,不同的地域環境、不同的風俗習慣中都擁有著屬于自身的文化、文明,這種獨特的文化資源就可以當作一種藝術資源,將其充分挖掘、加工、發展成為一門學科,納入正規的教育教學體系中,讓一個地域內的藝術教育獨具特色,不僅有利于地域文化遺產的傳承,也有利于培養民族藝術人才,讓地方特色藝術不斷發揚光大。因此,地方教育教學系統為了優化藝術學科教育,首先應該充分開發地域性文化資源,挖掘地方藝術資源,為學科藝術教育創造條件。
地方高中學校要將地域性壯族文化資源的開發作為一項專門的任務來抓,科學采擷藝術資源。
首先,應該嘗試著同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等相融合,讓壯族文化中的藝術氣息、文化氣息融入藝術教學中。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那坡壯族獨有的特色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鍛煉和培養學生學會壯族的民族舞蹈與民歌,使學生沉浸在濃厚的地域文化中,汲取那坡壯族藝術文化的營養,這樣才能使得高中藝術教育更有價值和意義。
其次,壯族文化藝術的再加工。民間的文化或藝術為高中藝術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資料,然而,要想讓藝術真正走進教學課堂,就要對藝術進行再加工。例如,那坡壯族舞蹈的理論化詮釋、民族歌曲的譜曲成章等,要將這些形成文本型材料來編寫到藝術教材中,成為一種學生和教師都可觸摸的文化素材,這樣才能使高中藝術教學有所依托。
最后,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以那坡壯族文化為背景的高中藝術教學,既要注重理論的開發,又要強化實踐訓練,要在理論的指導下來不斷地思索先進的教學模式和實訓方法,讓學生能夠掌握雙重本領。
三、基于那坡壯族文化的教育傳承策略
(一)教好那坡壯族舞蹈
1.獲取原生態舞蹈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那坡壯族舞蹈文化在面臨著各種內外的沖擊,這就需要教育科研人員深入挖掘那坡壯族的舞蹈原生態文化,通過實地考察、史料記載查詢與記錄等方式來獲取那坡壯族原汁原味的舞蹈文化,保護其完整性、民族性、原生態性,這樣才能為那坡壯族舞蹈教學創造條件。
2.藝術文化教育與那坡壯族舞蹈教學的互動。民族舞蹈藝術要想融入藝術教育教學系統,少不了文化教育,也就是說藝術文化教育和那坡壯族舞蹈教學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這就要求高中藝術教育課堂一方面要組織學生學習那坡壯族的舞蹈文化,如那坡壯族舞蹈的歷史、發展過程、演變過程以及風格特征、民族特色等;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學生的舞蹈訓練,使他們學習并掌握那坡壯族的舞蹈動作、技能等。
3.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將其應用于高中藝術學科教育教學中,必然需要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的相互融合滲透。這就要求高中藝術教研團隊既要深入研究那坡壯族舞蹈文化的深刻內涵,又要注重技能、技藝性的鍛煉與實踐。應該嘗試著將那坡壯族舞蹈中的多種舞蹈形式有取有舍、有主有次地融入藝術科學教學中,例如黑槍舞、團結舞等都比較符合中學生年齡段的學習要求,能夠帶動學生努力學習,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實踐訓練的教學內容。
在舞蹈技能培訓的基礎上也要不斷地鞏固并充實文化理論,例如開設那坡壯族音樂課程、民俗課程、歷史文化課程等,利用這些理論來輔助學生去深入了解并掌握那坡壯族文化的發展歷程,從而使他們能夠在理論、實踐雙向結合的基礎上來掌握那坡壯族文化。
4.“引進來”“走出去”雙向互動。那坡壯族舞蹈屬于一種民族性、民間的舞蹈藝術,舞蹈源自民間,有其生根、成長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要想將那坡壯族民間舞蹈真正地引入高中藝術教育課堂,教師就要嘗試著在課堂與民間環境之間架設橋梁,也就是要建立藝術教育課堂與民間舞蹈環境之間互動溝通機制,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和方法來讓課堂中的學生充分感受、體會那坡壯族舞蹈的特色、內涵,又能讓那坡壯族民族的舞蹈文化真正帶入藝術教育教學的課堂。
首先,引進舞蹈學者。高中藝術科目教育科研部門應該面向那坡壯族文化群體引進民間舞蹈藝術人才,讓他們從事藝術教學、教育,為整個高中藝術教育教學課堂帶來純正的那坡壯族舞蹈藝術,同時,也提倡招收民族學生,使他們參與輔助那坡壯族舞蹈教學。這樣就有利于實現民族間的融合,達到多民族間的互動交流。
其次,走出校園,走進那坡壯族文化群落。高中學校應該積極組織廣大學生走進那坡壯族的生活圈,身臨其境地感受和體味那坡壯族的風俗習慣、文化氛圍,走進那坡壯族族群體真正的舞蹈氛圍,跟隨他們學習舞蹈,這樣就能將那坡壯族的民族文化與舞蹈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練好那坡壯族民歌
民歌是那坡壯族最為普遍、最為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那坡壯族有著屬于本民族的民歌特色,甚至已經將民歌融入平常的現實生活中,部分民歌甚至被收錄到民歌集中,成為民族藝術的瑰寶。這些珍貴的收藏和記錄為高中藝術資源的開發與教學創造了有利的資源條件,教育教學系統可以將這些寶貴的收藏、民歌納入高中音樂教學課堂,讓那坡壯族民歌成為學生音樂課程學習的一部分,使學生參與到那坡壯族民歌的吟唱與表演中,通過理論性的教育、實踐性的引導等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與感受那坡壯族民歌的特色與特征,體會其中的旋律和韻味。
學校也應該嘗試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歌教育教學形式,例如校內組織合唱團,專門負責那坡壯族民歌的合唱表演;借助特殊的時期或節日來舉辦那坡壯族民歌文化節,通過文化節來組織本校與外校之間進行那坡壯族民歌比賽,對于比賽喜得成績的選手給予獎勵,通過多種形式來豐富那坡壯族民歌的傳唱與傳承,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那坡壯族民歌文化學習中。同時,也能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培養出優秀的民歌人才。
學校日常教學中,應該努力把那坡壯族民歌融入教學課堂,引導學生演唱原生態的那坡壯族民歌,并多觀看一些實體錄像,讓學生在視覺、聽覺雙方面感受到那坡壯族民歌的風格與魅力,從而能夠從審美、觀賞的角度來接受一種文化,不自覺地融入那坡壯族文化中去,讓民族藝術借助教育教學體制得以發展,讓那坡壯族文化在更長的歷史長河中發揚光大。
總之,高中藝術教學需要先進資源的支持,藝術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十分重要,那坡壯族民族藝術為高中藝術教育教學提供了素材與資料,有效地推動著高中藝術教育的發展,高職藝術教學中要科學地吸收、引進那坡壯族文化,學會靈活利用與掌握那坡壯族藝術,從而支持自身的藝術教育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尹慶紅.黑衣壯山歌文化的內涵與現代審美價值[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
[2]簡圣宇.“黑衣壯”民歌文化傳承問題思考[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6(4)
【基金項目】百色市教育科學規劃2016年C類課題“邊境學校藝術校本課程自主高效課堂學教策略研究”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