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林++裴艷芳++張建民++王福蓮++李傳仁++桂連友++李俊凱
摘 要:“農業昆蟲學”作為植物保護專業的核心專業課,實驗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章通過調整授課時間、豐富實驗內容以及增加參與企業生產實踐等環節,綜合考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整體表現,使該課程教學內容多樣化,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質量,并對改革后的效果進行了綜合評價。
關鍵詞:農業昆蟲學;教學改革;多樣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農業昆蟲學是植物保護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是一門具有廣泛理論基礎的應用學科。它不僅研究農田生態系中有害昆蟲的生物學特性、種群數量變動與周圍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因子的關系,也研究寄主受害后的反應,如作物經濟損失、補償能力和抗蟲機制,以此提出以生態學為基礎的綜合治理策略和配套措施,以期達到控害和維護優良生態環境的目的[1]。如何培養學生利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是我們的主要目標。隨著專業課學時的壓縮,僅靠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對一些重要農業昆蟲及其生物學特性的講解,以及對掛圖和圖片的認識很難滿足現代社會對高水平農業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們對目前的課程教學進行了大膽改革,對課程進行分段教學、調整實驗課內容和引進課程綜合實習(參與企業生產實踐)是我們改革的重要環節。經過近幾年的不斷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目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教學資源分配不均衡,目前教學用的標本存在陳舊、嚴重破損和更新緩慢等現象,可供觀察的標本數量與種類嚴重不足,一些浸泡的標本更是出現體色、大小、形態與田間實際發生的害蟲存在鑒定性狀差異。另外,由于種植模式的改變,曾經為次要害蟲現在已經上升為主要害蟲的種類未及時得到補充,而一些入侵物種的標本更是鮮見。實驗掛圖上害蟲的尺寸與實際大小大相徑庭。這些問題都使學生和任課教師產生困惑。
另外,由于新生代的大學生參加戶外活動的機會少,參加農事勞動的機會更少,所以學生對課堂上學習過的專業基礎知識遺忘速度較快,害蟲識別能力較差。雖然課本上對作物上的主要害蟲及危害狀進行了詳細描述和附圖,但內容缺乏趣味性,學生仍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害蟲為害狀和危害率的調查也是農業昆蟲學學習的主要內容,但在實驗課里基本沒有安排。課程結業考試后,學生能正確識別的農業害蟲種類很少,有時甚至按照課本的描述也不能正確識別,對田間調查的方案設計和害蟲危害分級的原理更是一知半解。這些問題說明我們的課程教學存在較大的問題。如何通過課程教學改革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獨立進行農業生產指導工作的能力變得尤為重要。
三、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評價
農業生產受季節限制強,由于作物不同的生長期及不同季節作物出現的害蟲種類和數量存在極大的差異,農業昆蟲也具有地域性及動態性,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條件和種植結構不同,導致農業害蟲的種類為害特點存在很大差異[2]。
為此,我們對農業昆蟲學的培養計劃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1.調整授課時間
為了適應季節變化,通過培養計劃的調整,將原來的授課時間從9月至12月調整為每年的4月至6月(農業昆蟲學(上))和9月至11月(農業昆蟲學(下))兩個時間段。4—6月份昆蟲已結束冬季的休眠期,害蟲開始發育進入成蟲和產量期,易于發現與捕捉,也利于新標本的補充[3]。9月至11月多數農作物均陸續進入成熟收獲期,也是多種遷飛性害蟲的回遷季節,同時一些農業害蟲逐步進入滯育或休眠期,這時結合“昆蟲生態學及害蟲預測預報”課程的學習可以調查越冬害蟲的種類及蟲口基數。
2.豐富實驗內容
農業昆蟲學實驗是農業昆蟲學理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4]。原培養計劃中的實驗課主要以實驗室觀察標本和參觀掛圖為主。在原有實驗內容的基礎上,現將實驗室的驗證性實驗改革成綜合設計性實驗,如將原來的實驗內容蔬菜害蟲的識別調整為蔬菜害蟲田間調查與識別。原來的實驗內容僅僅為學生對實驗室商品標本進行識別,現在的實驗課則改革成為對害蟲的現場識別和田間調查。在調整后的實驗中,學生們需要以小組為單位,查找資料并確定實驗方案,自行選擇合適的菜田或果園進行調查,最后提供實驗報告,包括害蟲種類、數量、發生程度和蔬菜被害率的調查。實驗的內容改進后,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升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這也增強了學生查閱文獻,閱讀和分析文獻的能力,另外也有利于對現有實驗室殘缺的標本的補充。
3.增加參與企業生產實踐
參與企業生產實踐是長江大學農學院植物保護專業的一個主要特色,農業昆蟲學這門課程結業前需要學生參與6次企業生產實踐,這些企業主要為研究害蟲綜合治理策略和配套措施的公司。在參與公司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們認識了彭輝銀、雷朝亮等著名的科研工作者,這些學者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開發成品應用于農產業生產實踐,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讓學生切身體驗和感受農業昆蟲實驗的教學內容[5],覺得自己所學的專業是大有前途的,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四、改革后的效果評價
為了對教學改革后的效果進行合理評估,我們對2012、2013、2014級植物保護專業100名本科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課程的調整覺得是否合理、實驗課程的調整的是否有效、通過參加企業實習是否對學習態度有改變、學習這門課后是否還對農科存在偏見等。在分段授課這個環節,其中90%以上的學生認為非常合理,10%左右的學生認為分學期授課增加了他們的考試負擔,這一點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在實驗內容變化這個環節上,85%的學生認為非常有意義,這樣改革有利于他們學到更全面的專業知識,2%左右的學生認為田間調查太辛苦或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負擔,另外一些學生認為無所謂。對于參與企業生產實踐,所有的學生都覺得非常有意義。他們認為參與企業生產實踐不僅能認識到科研界的大專家,而且覺得自己學的東西是有用的,希望增加企業生產實踐的范圍和頻次。
五、結語
專業課的教學雖然具有極大的自主性,但要維持基本的教學秩序,緊扣教學大綱,其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本門課程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任課教師可以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和增加課程實踐環節等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洪曉月,丁錦華.農業昆蟲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2]王麗艷,張海燕,楊克軍,等.《農業昆蟲學》實踐性教學模式探索[J]. 農學學報,2014,4(6):94-96.
[3]金振宇,徐 樂,紀 希,等.非植保專業《農業昆蟲學》教學改革初探[J].考試周刊,2016(23):11.
[4]夏淑春,孫麗娟,鄢洪海.《農業昆蟲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4(19).
[5]黨向利,權 青,李曉萌,等.農業昆蟲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 安徽農業科學,2016(5):33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