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實
摘 要: 舞蹈是一門藝術,藝術學科的教學更注重學生自己的理解,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為了教會他們跳舞,也要注意學生表演意識的培養,要在舞蹈作品中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本文圍繞這一主題,討論高校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表演意識的作用和方法,探討在舞蹈作品中表演意識存在的重要性。
關鍵詞:舞蹈教學;表演意識
中圖分類號:J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7-0239-01
一、高校舞蹈教學與表演意識的關系
舞蹈通過人的肢體、動作、表情表達作品內容、人物情感,只有單獨的肢體動作得不到觀眾情感上的共鳴。在1920年之前,大部分電影是無聲電影,人類還沒有掌握聲音與影片結合的技術。演員演繹人物形象,表達作品內容,主要通過動作、略顯夸張的表情,如果沒有很生動的表演,就不能成功塑造一個完整、有生命的人物,也不能將作品內容完美的表達出來。所以在舞蹈作品中舞蹈演員的表演是必不可少的,沒有表演的舞蹈只是沒有生機的肢體動作,沒有欣賞價值,不能得到觀眾的認可。在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在注重學生基本功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表演意識的培養,因為舞蹈不僅僅是指培養學生良好的儀體、氣質,也包括培養學生表演能力,通過自己的表演展現舞蹈的內容。舞蹈的魅力在于表演者通過優美的動作和表演,獲得觀眾的欣賞和共鳴。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利用基本功和表演展現舞蹈的魅力,賦予舞蹈靈魂,增強舞蹈的舞臺表現力。
二、培養學生表演意識的作用
(一)有利于增強舞蹈的感染力
舞蹈教學的方法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方法不同,其他學科只是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回應,教師也可以一直講。而在舞蹈教學中,學生只是聽達不到教學目標,需要學生實時參與課堂,與教師進行互動。舞蹈是舞臺表演,也是表演的一種,學生在學習舞蹈時,只學習基本功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具備表演意識,把一支舞蹈當成一個故事去欣賞、品味,體會其中的內涵。中國舞考級最高為十級,之前的考級都會給出固定的舞蹈動作,只要跳的舞蹈動作過關就可以拿到證書,但在十級考試和教師資格考試時,考官主要看的是考生本人對一支舞的理解,還要考驗考生的編舞能力。每個人對作品的理解都不同,所以每一個人跳的舞蹈都是對這個作品的新的詮釋。舞蹈演員具備了表演意識,運用舞蹈動作和相應的表演詮釋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的表演中,能夠為觀眾營造良好的觀賞體驗,很好的感染觀眾,獲得觀眾的共鳴。舞蹈演員具備表演意識,能夠增強舞蹈的感染力。
(二)有利于增強舞蹈的意境美
與其他藝術形式不同的是,舞蹈更傾向于在舞臺表演,舞蹈演員在舞臺上通過肢體動作表現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并將這種理解間接的傳遞給觀眾,從而更進一步的使得觀眾感受到舞蹈中蘊含的意境。舞蹈意識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將表演與舞蹈充分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引起觀眾的注意,才能更加的吸引觀眾,從而觸發觀眾內心的感情世界,使得觀眾與自己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提升舞蹈的意境美。另外,表演使得舞蹈更加的靈動。把動人的表演加入到舞蹈中,既可以讓舞蹈變得優美動人,更可以引起人的遐想,帶觀眾進入更深遠的意境之中。每一個舞蹈的創作都有著其獨特的背景,不同的舞蹈都體現著不同的意境。在舞蹈中加入優秀的表演可以讓觀眾的思想滲透到整個舞蹈當中,再加上觀眾自己的想象,他們就會在大腦中構建成一幅美好的畫,從而增強舞蹈的畫面感和吸引力,引發人們的想象力。
三、培養學生表演意識的方法
(一)培養學生的舞臺習慣意識
舞蹈與舞臺是共同存在的,學生平時訓練的狀態,可能與在舞臺上的狀態不同,教師多讓學生熟悉舞臺,習慣在舞臺的狀態,能夠幫助學生增加舞臺表現力,為作品增添亮點。教師在平時教學時,要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把每次的練習都當成在舞臺上表演,想象自己在舞臺上面對那么多觀眾,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要嚴格要求自己,要對自己負責,對觀眾負責。舞蹈的基本功練習是很辛苦的過程,需要學生有對舞蹈的熱愛和堅持的態度,一直練習才能厚積薄發,呈現出好的作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練習態度不會有精彩的作品。訓練舞蹈,平時訓練一個樣子,在舞臺上彩排一個樣子,換上演出服又是另外一個樣子,每次都有驚喜。有舞臺和演出服會激發出學生的表演欲望,實際的演出能夠增加學生的經驗,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表演欲望,增快學生的成長。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樹立人物形象,豐富作品內容,讓學生習慣在舞臺表演的狀態,每一次的訓練都有在舞臺表演的感覺,對作品精益求精。
(二)培養學生的美感意識
一個舞蹈作品的好與壞,要看作品的內容是否豐富,情節是否連貫,是否能夠引起觀眾的觀看興趣,是否能得到觀眾的共鳴,其中對舞蹈演員來說最為重要的是動作是否優雅。學習舞蹈最基本的是肢體、表情的練習,肢體動作不夠美,表情不到位會影響整個舞蹈作品的呈現狀態。舞蹈動作沒有違背人自身的條件,是把人們平時生活中的動作加以改良,使得動作看著更優美,更適合舞蹈,更適合舞臺表演。為了讓學生的動作有美感,就要訓練他們,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每天都練習,讓這些動作成為生活中的習慣。除此之外,還要訓練學生的樂感和節奏感,如果在表演時,動作跟不上節奏,表演者會變得手忙腳亂,為了趕上節奏而加快動作,使得肢體動作和表情失去原應有的美感,也會使作品失去了感染力,變得不完整。舞蹈也需要注意呼吸,呼吸可以幫助動作更暢通,從而使得表演者更好、更美的完成動作。培養學生的美感意識能夠讓學生的肢體動作更優美,增強作品的美感。
(三)培養學生感悟作品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感悟作品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作品精神和意境的感悟力,并且讓學生能夠將這種對作品的理解和體會靈活運用到表演中。首先,老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在排練舞蹈之前,老師可以親自講述或讓學生自己查閱來了解該作品的背景、情節、主題、情感等。對這些演前資料的熟知可以讓學生把自身快速的投入到作品中去,更好的融入角色。另外,老師可以用作品的音樂背景來讓學生感受作品的情感變化,以更好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然后,培養學生的作品表現意識也是尤為重要的,所以就要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作品表現意識。要從本質上表演好一個作品,首要就是要了解這個作品。要了解作品,一方面學生可以自行查閱資料,另一方面老師要在排練的過程中對學生加以分析改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品,激發學生表演的積極性。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時代在變化,人的各個方面也在變化,一成不變的舞蹈作品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所以我們需要推陳出新,進行創新,推出適合現代人觀看的舞蹈作品。藝術品沒有完美,可以不斷的向作品中補充新的東西,從生活中得到的靈感都能夠增添到作品中,使得作品的內容更加豐富。古人常說厚積薄發,只有長久的經驗積累,才能在某個瞬間突然來了靈感,心中形成作品的雛形。每支舞蹈都是一個故事,每個學生對其的理解大都不相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化成動作,加入到已成型的作品中,完成一次舞蹈的改編。教師也可以制定一個貼近生活的主題,讓學生用肢體語言表達出自己對這一主題的理解。從而鍛煉學生的改編能力和獨立創作能力,再加上教師稍微的指導,將作品稍加完善,使得作品更加有生命,有感染力。多觀察生活中的細節,能夠在舞蹈表演中自然的表現舞蹈需要的動作和表情。培養學生的創作力,讓他們深入生活,自己去理解表演的意義所在,形成表演意識。
四、結語
高校舞蹈教學中,不單單是教會學生跳幾支舞蹈,簡單的模仿舞蹈,小學生都可以完成。舞蹈作品需要不斷的更新,而創作舞蹈需要日常的積累,厚積才能薄發。表演意識是學生一點點慢慢形成的,學生在生活中觀察舞蹈表演中需要的動作和表情,之后自然的運用到作品中,為作品增添新的色彩。
參考文獻:
[1]郝俊杰.在音樂教育中要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電影評介,2009(15).
[2]葉暉.民間舞發展與課堂教學應用[J].舞蹈,2006(03)
[3]何群.論游戲、模仿、動作中的舞蹈教學[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