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宵+王董



廣州體育學院,廣東廣州 510500
摘 要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受眾的需求也呈現分眾化的特點。為了探究新媒體報道的轉變,文章從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效果三個角度,對@人民日報2016年與2017年兩會的報道進行對比分析,試圖揭示新媒體在新聞報道上的發展趨勢,并為新媒體的報道方向提供依據。
關鍵詞 人民日報;微博;兩會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1-0003-03
1 @人民日報研究樣本抽取
截至2017年5月16日,@人民日報擁有5 200萬粉絲,共發布73 819條微博。本文選取2016年和2017年兩會期間(3月3日至3月15日)@人民日報有關兩會的報道內容,并加以統計分析,總結@人民日報在不同年份上對兩會報道的傳播內容、傳播方式以及傳播效果的異同點。
從報道總量上看,兩者平均每天報道兩會相關信息高達15條,且報道數量基本固定。這表明微博已經成為《人民日報》傳播信息和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的重要平臺。
2 傳播內容的對比分析
將@人民日報兩會報道內容分為預告信息、背景及解釋信息、代表委員聲音、直播信息、信息回顧、互動、評論、細節花絮、政府人員聲音九大類。
其中,預告信息指對會議議程、新聞發布會等會議信息及當日所播節目的預告;背景及解釋信息是指有關歷史資料的梳理、政治知識的普及、相關國家領導人的簡歷;代表委員聲音包括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議案、提案、建議或發言內容;直播信息指對會議及新聞發布會內容的直播;信息回顧包括對當日及前日有關重要信息的梳理和回顧;互動包括微博中發布的有關討論和意見征集的話題;評論包括轉載傳統紙媒、網友評論和微博原創評論;細節花絮是指兩會過程中或與兩會相關的典型情景、畫面;政府人員聲音包含各部長、省市領導的發言。
2.1 相同點
2.1.1 報道種類齊全,評論式報道較少
從表2可以看出,在報道內容類別中,無論是2016年還是2017年,@人民日報都很少采用評論式報道,評論分別只占2.58%、3%。更多是承擔提供事實信息,較少通過評論的方式去引導輿論。
2.1.2 采用話題式報道
在關于兩會的報道中,都會采用話題式,或采用【】的形式來將重點報道信息標注出來。2016年的主要話題有:#2016兩會#、#兩會微表情#、#學習時間#。2017年的主要話題有:#2017兩會#、#習近平的兩會時間#、#政府工作報告#、#人民直播#。2017年@人民日報關于兩會的報道中,以“人民直播”作為話題的微博有59條,以“習近平的兩會時間”為話題的微博有26條,以“厲害了我的兩會”為話題的微博有11條,以“政府工作報告”為話題的有32條。
【】里的內容通常是“政府人員或政協委員名字+言論的主要內容”,例如:【李克強:“福”是“建”出來的】【徐紹史:中國經濟絕對不會硬著陸】【習近平: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實到城鄉、社區】。
2.2 不同點
2.2.1 直播比重劇增
直播信息多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對會議內容進行實時播報,營造出強烈的現場感,達到印象深刻的傳播效果。直播信息在2016年主要通過文字或者圖文報道的形式呈現,而2017年的71條直播信息中有38條是通過#人民直播#,以直播鏈接的形式呈現。受眾點擊直播鏈接就可以直接進入兩會現場,如同身臨其境,具有強烈的參與感。
從表2可以看出,2016年@人民日報發布的信息中,政府人員聲音比重為37.11%,直播信息的比重為16.49%。而直播信息比重占2017年兩會信息總量的35.5%,以成倍速度遞增,政府人員聲音比重為15%,只有2016年的1/2。
2.2.2 網絡流行語常態化
《人民日報》作為黨報,在報道“硬新聞”上,通常使用的是官方語言,網絡流行語的使用較少。但是結合微博的特性,2017年@人民日報的語言更貼近人民生活,使用各種網絡流行語,比如【長知識!聽“老司機”聊兩會】【傅瑩霸氣回應合集,你被圈粉了嗎?】【動圖來了!這些好消息干貨滿滿】,【想不到!趙雷竟然唱了首兩會版《成都》】。
2.2.3 以問句結尾的比重增加
2017年關于兩會的微博中,較2016年多以問句結尾,例如“正在找工作的你,進展順利嗎?”“你在其中嗎?”“租房、買房,你更愿意選擇?”“你最關心哪個話題?”等,加強兩會話題與受眾之間的聯系,增加受眾的參與度。
2.2.4 出現原創視頻節目
2017年,@人民日報還特別推出原創視頻節目,獲得88萬次播放量,此外,結合新的流行方式推出“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掃碼看”,擴大政務微博的互動邊界。
3 傳播方式的對比分析
3.1 相同點
3.1.1 圖文報道比重居高不下
在讀圖時代,單純的文字報道已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于是圖文報道在兩個年份中占有較大比重。
3.1.2 純文字報道較少,多以鏈接形式呈現
對字報道都是運用H5技術,以文章鏈接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便于受眾的深入閱讀,進一步了解兩會的相關信息。
3.2 不同點
3.2.1 直播備受青睞
“視頻直播”是指使用互聯網以及流媒體技術進行的現場直播,融合了圖像、聲音、文字等元素,能營造出強烈的現場感和真實感。
相對于2016年圖文報道一攬天下的局面,2017年更加注重視頻和直播的報道方式。2017年,直播方式占總報道量的19%,視頻報道占總報道量的38%,即視頻與直播方式就占到總報道量的57%,成為2017年《人民日報》兩會報道的主要報道方式,在@人民日報的歷史上也是極大的進步與突破。
同時,2016年每條視頻的平均播放量約為11萬,平均每條直播的觀看量約為70萬。而2017年每條視頻的平均播放量高達336萬,平均每條直播的觀看量為231萬。看來受眾越來越傾向于視頻直播的傳播方式,圖片時代正在向視頻時代邁進。
3.2.2 動態圖片、長圖比重下降
圖片以不同的分類形式可以劃分為動圖、長圖、照片、圖表、漫畫、組圖等,以下為2016年和2017年關于兩會報道的圖片分類數。
圖片本身也是一種語言,無論是會議現場還是政府部門人員的照片,都可以直接讓受眾聚焦信息的側重點,在一定程度上說清事實的一部分,讀圖時代更是如此。
不同的圖片類型給予受眾不一樣的體驗。動態的圖片或者長圖通常能成為視覺中心,更加生動形象的說明事實;長圖能用更加完善的說清事實、闡述來龍去脈;連續的組圖則能將新聞事實的現場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視頻占比上升的同時,2017年新聞圖片總數呈現下降趨勢。
圖文報道的新聞配發圖片都在總新聞圖片數中躍居第一,而相對于2016年,2017年報道中使用的動態圖片數量的比例由28.83%下降到6.35%,“長圖數”的比例由24.73%下降到19.73%,但是圖文報道的新聞配發圖表數的比例由6.07%上升到8.83%。
4 傳播效果的對比分析
互動性被稱為社會化媒體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互聯網時代,“互動性”的概念主要指傳播的雙方在扮演信息的發送者和接收者上角色可互換及相互影響的程度。新媒體之所以能形成一個獨特的“民間輿論場”,是因為網民們可以自由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觀點,這樣自由的輿論場是實現更高層次的共識的必要條件。即在“刺激—接受—反饋”的模式下,強調與信息的互動。
從總體互動情況上看,2017年的整體互動情況明顯高于2016年。
微博平臺上,公眾互動主要體現在轉發數、評論數以及“點贊數”。即“公眾互動數=轉發數+評論數+點贊數”。高轉發量、高評論量以及高“點贊量”可以反應出該條微博的受關注程度,以及它在公眾間的影響力。
5 結論
通過比較2016年和2017年@人民日報在兩會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效果上的差異,總結出以下趨勢。
5.1 微博已成為《人民日報》發布信息的重要平臺
移動與社交是當前網絡發展的重要走向。微博作為當前國內最優秀的社交媒體平臺,在社會輿論、信息傳播等方面始終發揮著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16年9月,微博月活躍人數已達到2.97億。擁有上千萬粉絲的《人民日報》將官方微博作為其傳播信息的重要平臺。從2015年的166條到2016年的194條,再到2017年的200條,《人民日報》發布兩會信息的微博數呈逐漸上升趨勢。
5.2 視頻直播方式越來越受到青睞
2016年,直播、視頻相關業務在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迅速引爆全行業。尤其是網絡紅人在2016年上半年的爆炸式發展,都使微博作為社交媒體的平臺性作用不斷凸顯。短視頻是目前微博用戶保持活躍的重要動力之一。
數據顯示,與上年同期對比,2016第三季度短視頻播放量增長高達740%。2016年三季度,微博直播場次超過2 300萬場。平均每天開播26萬場,觀看人數達538萬。三季度直播場次較上季度增長124%。
直播是迎合當代大眾文化需求的產物,微博中直接嵌入直播功能,操作便捷,傳播更為迅速,覆蓋廣。直播精彩片段做成短視頻可以二次傳播,作為一種精選內容的輸出再傳播帶來的可持續性發酵。
從報道方式上,更加注重視頻報道和直播等新的方式手段,更加符合受眾的需求,強調受眾的參與度,為民間和官方兩個輿論場的對接創造了條件。
5.3 去時政化、泛娛樂化趨勢明顯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及網民的更替,微博成為網絡流行語的主要策源地。@人民日報在兩會報道中,多次使用#兩會微表情#對兩會期間有趣的畫面記錄下來,同時會緊跟時代潮流,使用網絡流行語。比如“厲害了我的兩會” “word兩會我做主”“傅瑩霸氣回應合集,你被圈粉了嗎?”
據微博用戶報告表明,青年白領群體是微博用戶的主力群體。30歲以下青年群體作為微博的主要用戶,占比達到80%以上;18~30歲用戶占比接近70%。于是,使用更加大眾化、娛樂化的詞語,更能增強傳播效果,擴大影響力和傳播范圍。
5.4 觀眾互動程度加強
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及時的信息反饋和強互動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在一個虛擬空間中,匿名的公眾會更易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可是在兩會這種政治性的話題上,由于新聞的嚴肅性,公眾會較少在公眾平臺上進行互動。可是隨著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的變化,使固有的政治報道模式得以改善。使官方媒體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受眾。
參考文獻
[1]劉藝璇.黨報及其官方“微博”政治新聞話語分析——以人民日報2015年兩會報道為例[J].中國報業,2016(6):55-57.
[2]梁宇馳,羅璇.直播平臺在社交媒體的新發展——以“微博”“一直播”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19):7,79.
[3]贠琪.《人民日報》2003—2012年“兩會報道”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4]萬菁.路透網和新華網圖片報道的比較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3.
[5]董天策,梁辰曦,夏侯命波.試論《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新聞評論的話語方式[J].國際新聞界,2013(9):81-91.
[6]武建國,顏璐.“微博”語篇中的互文性——基于《人民日報》新浪“微博”的研究[J].外語教學,2015(6):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