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竹君



廣西財經學院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南寧 530000
摘 要 自2015年《人民日報》推行“中央廚房”新聞生產機制和“融新聞工作室”以來,各傳媒集團、地方黨報逐漸聚合旗下報紙、門戶網站、客戶端、微信、微博、手機報等媒介平臺,形成融媒體業態。本文以廣西區內黨報《廣西日報》為樣本,對其紙媒版和“兩微一端”版報道進行橫向比較,歸納出不同媒介形態的新聞呈現特點,憑借不同媒介形態各具的特性和優勢,為融媒體時代少數民族地區黨報探索多元化融合發展路徑、提升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提出對策。
關鍵詞 融媒體;“兩微一端”;紙媒版;黨報;“中央廚房”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1-0025-03
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全面競爭又彼此融合的時代,不同媒介形態的新聞呈現特點往往與其呈現形式、敘事方式、文本結構和語言特點密切相關。本文采用比較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擇取廣西區內黨報《廣西日報》的紙媒版與其“兩微一端”的新聞報道作為研究對象,開展融媒體視域下少數民族地區黨報的新聞呈現特點研究。
1 呈現形式多樣化,分眾傳播顯特質
隨著網絡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廣西日報》的“兩微一端”逐漸采用Flash動畫、三維模擬仿真視頻、VR技術、H5技術等還原新聞現場,甚至開啟網絡直播與受眾實時互動,讓受眾的現場參與感更強。《廣西日報》紙媒版為了應對新媒體的沖擊,在新聞呈現方式上進行了圖文編排的改革,“圖說新聞”的圖解式報道開始流行,“一張圖讀(看)懂”的圖表式新聞更簡潔易懂,幫助受眾理解新聞難點和鎖定信息重點。
以2016年《廣西日報》在北部灣經濟區成立十周年暨第九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召開之際推出的專題報道為例,其紙媒版和“兩微一端”分別推出了周年圖片特刊和“日報哥帶你看泛北”“雙微”直播,打造信息互補式的融媒體報道矩陣。如圖1所示,不同媒介形態的新聞報道,在新聞呈現形式上存在著顯著差異:微博以短、平、快的新聞快訊強調時效性;微信以一對一的后臺推送強化私人定制感;新聞客戶端側重內容的全面性;報紙以原創內容強調報道的深度與品質。
2 敘事方式差異化,媒介定位立文風
新聞報道的敘事方式密切關系著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新聞媒體的文風。以2016年《廣西日報》在北部灣經濟區成立十周年暨第九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召開之際推出的專題報道為例,以報紙為代表的舊媒體和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對同一主題的新聞敘事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顯現出新舊媒體之間差異化的經營定位和寫作風格。
就敘事方式而言,分析“第九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的報道文本發現,《廣西日報》“雙微”更傾向于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稱作為敘事主體,體現了一種“我—你”的主體間性交互關系,紙媒版和新聞客戶端則主要采用第三人稱作為敘事主體,體現了一種“我—他”的主客體對象關系,這是由媒介屬性和受眾定位決定的。
在敘事視角方面,《廣西日報》“雙微”更多地采用平視視角、平民視角,紙媒版和新聞客戶端的報道主要采用俯視視角、領導視角。前者從“受眾最想知道的問題”出發,以事件親歷者、參與者的角度記敘新聞事實的一個側面,體現的是一種微觀視角和私人敘事。后者從“大局意識的高度”出發,以歷史發展演進的旁觀者、記錄者的角度記錄完整的新聞事實,體現的是一種宏大視野和宏觀敘事。
在敘事結構方面,《廣西日報》的“兩微一端”呈現出“蜂巢型新聞敘事模式”的特點,與紙媒版傳統的“核心+衛星”線性敘事結構不同。所謂“蜂巢型新聞敘事模式即媒體報道在形式上與內容上都是對事件信息進行一點點地更新”。為抓住新聞的時效性,“兩微一端”以快訊、短消息推送、微博直播等形式,一點點挖掘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的關鍵要素、現場細節、各方表態,每條快訊每次只報道事件的一個要素、一個情境、一個細節、一個觀點。直至新聞事件結束,事件的全貌才完全顯露,類似蜜蜂筑巢的填充過程。此外,“兩微一端”同一頁面的新聞呈現時間倒敘排列,方便受眾查看置頂的最新消息,這是紙媒版所不具備的信息檢索優勢。
3 融媒體視域下黨報的轉型發展之路
從2015年全國兩會報道開始,《人民日報》開始試行“中央廚房”工作機制,將同一報業旗下的紙媒版、微信、微博、客戶端、門戶網等打通對接,打造新聞素材資源共享的全媒體宣傳平臺。“中央廚房”開啟了新聞行業的內容供給側改革,少數民族地區黨報如何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聞內容生產方式,關系到地方黨報對新聞生產規律的把握力,對輿論的引導力和影響力,以及自身存續盤活的生命力。
3.1 媒介聯動,深度融合
為了適應新的輿論環境,廣西日報傳媒集團試行“中央廚房”機制,旗下的法人微博、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廣西新聞網、手機報等互聯網媒體頁面,均在右上角設置關聯媒體的二維碼圖標,發布的新聞頁面底端均設置跳轉鏈接,指向關聯媒體的相同主題報道頁面,對接多種媒介形態,形成全媒體宣傳矩陣。以2017年該報業集團推出的“春意融融”融媒體春節特刊為例,在正月初一、初二、初四分別推出以“樂”“悅”“躍”為主題的春節報道。“兩微一端”、廣西新聞網、手機報、數字報刊、紙媒版呈現統一頁面,用戶在不同媒介上都能夠看到相同報道。唯一不同的是,“兩微一端”和廣西新聞網的融媒體特刊頁面,均添加了采訪視頻、區領導人H5拜年動漫和圖片,發揮出超文本傳播的可視化優勢。
3.2 分眾傳播,突出特色
對于同一新聞事件的報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報道視角、語言特點存在明顯差異。《廣西日報》新聞客戶端、廣西新聞網大量新聞內容仍依賴紙媒版,原創內容所占比例不高。網絡媒體不僅僅是報紙的“新聞搬運工”,更應該成為“新聞深加工”的互補性平臺。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應當立足不同媒介形態的受眾群體需求,在“中央廚房”模式下推行采編分發機制,突出新舊媒體差異化的報道特色,形成立體化宣傳格局。例如,運用不同的敘事視角、文體結構和語言修辭撰寫報道,在不同媒介終端呈現差異化的新聞產品,滿足閱讀偏好不同的用戶需求,避免傳媒集團內不同媒介對同一新聞素材的重復報道和激烈競爭。
4 結論
總而言之,不同媒介形態的黨報新聞呈現出不同特點,媒介屬性和經營定位決定了新聞報道差異化的呈現形式、敘事方式、文本結構和語言特點。在媒介融合加速推進的今天,“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平臺分發”的“中央廚房”新聞生產機制值得地方黨報學習借鑒,以權威發聲掌握輿論主導權,以全媒體宣傳矩陣占據信息傳播制高點,有效增強新形勢下黨報的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參考文獻
[1]曾慶香.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敘事模式[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11):48-59.
[2]李佳寶,微語境下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J].新聞世界,2014(11):54-65.
[3]方毅華,孫芙佳.傳統媒體微博新聞敘事芻議——以“新華社中國網事”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4(3):27-31.
[4]王平.省級黨報官方微博的內容分析與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4(10):63-68.
[5]張雁影.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媒體融合的路徑研究——以“今日頭條”和“澎湃新聞”為例[J].新聞知識,2015(11):42-44.
[6]何煒,魏賀,張旸.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探索新聞生產新模式[J].新聞與寫作,2016(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