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夢勉+趙振明
安徽大學,安徽合肥 230601
摘 要 2017年5月22日,馬里蘭大學畢業演講中一名中國留學生的演講視頻引發熱議,她以夸張和不實的言論批判中國的空氣和言論環境,并借此襯托美國的民主自由,激起愛國網友的強烈憤慨。文章以該事件為研究對象,分析微博平臺上網民輿論表達的方式,以及事件發展過程中輿論議題的演變和特點。
關鍵詞 網絡愛國事件;輿論表達;網民情緒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1-0033-02
網絡愛國輿論事件可理解為:網民對基于現實或網絡本身的愛國相關事件或話題,在網絡上進行大量轉載、評論、激辯形成輿論場,進而轉化成網絡愛國輿論事件[1]。相較于其他對社會權勢群體抗爭的網絡事件,在愛國事件中,中國網民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在輿論的導向上基本保持一致。隨著網絡環境的不斷優化,網民在愛國情緒上的表達上呈現出多樣化和理性化的特征。本文以馬里蘭大學中國留學生楊舒平畢業演講事件(后簡稱“楊舒平事件”)為例,對微博上網民的評論和關注議題進行分析,探究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表達和議題特點。
1 事件概述
美國東部時間5月21日,馬里蘭大學畢業生楊舒平的畢業演講視頻引發了熱議,她以夸張和不實言論批判中國的空氣質量和政治自由,并以此襯托美國空氣的“清新”“甜美”,贊揚美國民主自由權利的“神圣”。視頻在網絡平臺上迅速得到轉發,當事人在國外正式場合對祖國的抹黑激起了眾多網友的強烈不滿。
22日,事件進一步發酵,因其家鄉昆明實際空氣質量與其演講內容的嚴重不符受到網民的一致聲討,當日云南省昆明黨務政務信息公開平臺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針對廣大網友因為視頻產生的對昆明空氣質量的質疑,這個鍋我們不背!”網友也紛紛曬出昆明的照片對此表示支持。同時,馬大留學生、校友及當地華人表示嚴重不滿并敦促校方給出解釋。當事人楊舒平因該事件深陷輿論漩渦,不僅個人履歷被曝光,還被“人肉”出家庭成員的信息,輿論從單純的愛國情緒擴散到對官員權勢的不滿,楊舒平隨后刪除了微博的全部內容,并重新以“Admjeinsbt”為網名,發表了道歉申明,希望不要更多解讀和人身攻擊。然而,當事人的道歉并未平息輿論,隨后馬里蘭大學校方公開支持楊同學的聲明將事件進一步激化,并把矛頭從單一的個人指向了校方。隨著各大媒體、官方微博陸續參與發聲,事件的關注度和討論度達到頂峰。
23日下午2時,昆明警方回應網友質疑的楊舒平父親為公務人員的信息,表示純屬謠言;24日,外交部回應該事件時強調“任何一個中國公民對任何事都應做出負責任表態”,之后輿論熱度下降,隨著其他社會熱點的涌入,該輿論事件經歷了不到一周時間的活躍逐漸淡出視野。
2 輿論表達的多樣性
目前學界對網絡輿論事件的研究成果豐碩,研究主要集中于輿論引導、成因、社會心態等方面,普遍認為網民在輿論中的表達方式逐漸從非理性情緒宣泄向多樣化的理性評論轉變。
(1)直接的輿論反響。事件發生后,因視頻中當事人演講內容存在故意夸大和不實言論,中國網民對楊舒平進行了一致聲討,紛紛留言譴責并將其貼上“辱華”“漢奸”等標簽。
直接的情緒表達在該事件中仍然占據較大比例,通過批判式言語抒發不滿情緒,也是網絡事件爆發初期或新信息介入時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如對當事者的“阿諛奉承”姿態表示“難看”,“矮化自己的國家就等于矮化自己”;有對其父母職務產生質疑的,并由此激發了社會事件中常見的“官民”矛盾話題;校方回應后,對校方歷史和負責人的刨根問底讓話題擴散到教育環境的“反共”上。
(2)嘲諷式語言表達。微博平臺以青年網民為主體,草根和娛樂元素為這一群體最主要的特征,表現在對話題的娛樂化加工。針對演講內容中最受爭議的“空氣清新論”,網民選擇在原話的基礎上進行嘲諷,諸如“自豪中透露著民主的氣息”“彌漫著硝煙的空氣是清新香甜的”等被點贊到熱門評論。同時,還對當事者此番言論的目的進行猜測,提出“類比鳳姐”“政治避難”等質疑,這部分觀點并沒有科學的依據和推理,但是卻得到了多數的認可,這種現象是由于受眾的“自我驗證偏好”形成的,受眾往往更傾向于閱讀與自己所持觀點一致的內容。
(3)妖魔化的形象描繪。隨著科技的不斷更新,社交媒體平臺對于多媒體的融合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微博評論區域,不僅可以發表文字評論,還能夠發表圖片評論,這大大激發了網友創造“表情包”的熱情。“表情包”就是將即時的抽象情緒向一個大家所熟知的視像轉化的結果[2],相較于單一的文字,“表情包”同時包含圖片信息和文字信息,在表達情感上有著天然的優勢,甚至能發揮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傳播效果。在此次演講事件中,出現的自制“表情包”以當事者為主要對象,通過截取演講過程中的夸張神態丑化其形象,并與其他影視作品中的反派形象做類比,如西游記中的妖怪,通過微博的轉發功能得到了快速傳播,甚至有新聞媒體在進行報道時使用了此類圖片。
(4)情緒宣泄到理性評論。事件爆發初期,雖然輿論偏向基本保持一致,但是還是存在著對立性的聲音,如在對當事者言論事實不了解的情況下,部分網民認為對中國空氣情況的批判是事實,而媒體在報道時故意放大了嚴重性。不過,在相關信息逐漸明朗后,這些意見逐漸向主流輿論轉變。同時,因為微博大V以及官方媒體的評論和回應,理性的聲音逐漸加強,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針對該事件發表的幾點看法較為中肯,他認為“此次的演講風波問題并不在是否辱華,而是在于她過于急切,靠對自己的過去生活的全面的否定去迎合取悅當場受眾的態度,那種否定自己的成長歷程、家庭與周圍環境的輕蔑和輕浮的態度,那種對自己的家鄉和過往生活的那種滲入骨髓的急于擺脫的態度,都讓人覺得不得體。”①
3 輿論議題呈現特點
“楊舒平事件”從產生到平息經歷了不到一周時間,其討論熱度集中于前三天,輿論議題從單純針對當事者不實言語和不適態度的批判逐漸擴大到對社會權勢、西方式偏見、留學教育等的討論,整體上看,呈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主體蔓延:從個人到群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引出的網絡輿論議題,最初是從多角度發散展開的,形成一種漫射現象[3]。“楊舒平事件”中的輿論議題演變也呈現出這一特征。
首先,在話題引發熱議時,由于信息傳遞的單向性,使得議題主體圍繞當事者本人展開,包括對其家鄉、履歷、家庭等的討論;其次,在網絡中出現有關楊舒平父母疑為公務人員的消息后,話題擴散到以權謀私的官員貪腐問題;校方正式發出聲明后,馬里蘭大學校長的履歷被曝光,網民將其反共產黨言論和行為視為院校的教育思想,并諷刺該院校將被列入中國社會的“黑名單”中。從這一演變過程可以看出與事件相關的各方都可能被卷入到輿論中,并可能發展出獨立的話題,甚至激化或改變原有事件的發展。
(2)范圍擴散:從相關到基本無關。關于“楊舒平事件”的討論集中在短短幾天內,但是其影響力已輻射至其他關聯議題中,如在有“美國”“西方”“民主”等政治新聞的評論中,“民主國家的清新空氣”這一諷刺性的言論處處可見,甚至在無關的生活類或搞笑類消息評論中被點贊到熱評。“當某一個社會事件發生時,網民……常對事件的認知和態度限定在刻意建構的話語體系內。”[4]而這種態度也體現在了同時期的其他事件中。
(3)信息互動:輿論場域相融合。新媒體環境中存在著不同的輿論場,一般認為傳統媒體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是政府的發聲器,而“以網絡媒體、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其傳播力和影響力雖然較為強勢,但在傳播正能量和弘揚主旋律方面卻顯得先天不足。”[5]因此,草根階層的民間輿論場常常和媒體的官方輿論場有沖突的地方。但是,網絡愛國事件中這一問題基本不存在,愛國主義思想在不同公民中的認知是一致的,在信息互動的過程中,兩種輿論場導向的同調使得場域間相互融合,節省了輿論引導的成本。
注釋
①來源于張頤武的微博:http://weibo.com/571100698?refer_flag=1001030103_&is_hot=1#1496137312758.
參考文獻
[1]閆東利,王平.網絡輿論事件對大學生群體性情緒的激發規律及其風險規避[J].東疆學刊,2016(1):86-90.
[2]王立君,白曹智子,程熙慧.讀圖時代下的傳播活動圖片化熱潮——以表情包的流行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6(18):26-27.
[3]廖衛民.突發事件網絡輿論議題的演化及價值沉淀——以屠呦呦獲諾貝爾獎議題為例[J].當代傳播,2016(2):83-86.
[4]官建文,李黎丹,王培志.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論議題結構探析[J].現代傳播,2016(2):72-78.
[5]沈正賦.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構[J].現代傳播,201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