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容
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廣東廣州 510010
摘 要 近年來,我國的綜藝節目越來越多,但原創節目少,大多引進自國外,然因綜藝節目引入后未重視本土觀眾需求,造成水土不服,降低節目收視率。因此,綜藝節目引進后適當創新是目前電視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文章從綜藝節目引進現狀、本土化創新重要性角度出發,總結有效的創新措施。
關鍵詞 綜藝節目;引進;本土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1-0069-02
目前,我國各電視臺均制作綜藝節目,且數量持續增加,但本土化的節目相對較少,多數是在國外節目改變上形成的。國外引進的節目雖能成熟品牌,促進電視節目的發展速度,然因節目本土化的缺乏,致使其出現水土不服情況,影響收視率,阻礙電視節目發展。
1 綜藝節目的引進現狀
我國最早的綜藝節目是《綜藝大觀》,因這種節目過于新穎,備受觀眾青睞。伴隨著綜藝節目的更新換代,該節目被淘汰,后來又問世了《快樂大本營》,從此我國開啟娛樂風潮。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雖我國的綜藝節目越來越多,但通常都是從國外引入的熱門節目,再加上不具備任何的創新性,間接降低收視率。
1.1 國內綜藝節目乏力,國外運行模式成熟
因我國電視節目傳統制作體制的影響,致使電視節目缺乏創新性,競爭意識差,該現象并不是個別電視臺案例,而是我國電視臺普遍存在的現象。并且,電視節目收視率的淘汰機制,給電視工作者提出相對較高的要求,故如何提高節目收視率,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并且,國外相對成熟的節目,經過市場的考驗,后期產品的研發,給我國節目制作提供幫助,這種情況下,我國開始引入國外優秀節目[1]。
1.2 觀眾需求
觀眾需求是我國不斷引入國外節目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這樣幾種:第一種,觀眾趣味需求。現階段,供觀眾選擇的節目比較多,電視節目生產量大,甚至出現大量自制劇,致使觀眾趣味更加多元化;第二種,在信息技術持續發展的現階段,觀眾不但能從各種渠道獲取信息,還能觀看到世界的電視節目。比如,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Man》播放時,就受到我國觀眾的一致好評。然因大多數觀眾想直接根據節目語言觀看,強烈要求將其引入國內。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當我國引入該節目后,即便未開播,也有著一定的基礎。由此可見,原版節目積累大量觀眾,為自身品牌的建設提供幫助[2]。
但并不是引進的所有節目都適合我國本土,所引進的節目之所以能夠熱播,是因為其根據本國情況、觀眾需求改進的,以更好引起觀眾共鳴。因此,我國在引入國外節目后,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的創新,否則將造成水土不服,降低收視率。比如我國所引進的大多數節目中,韓國節目是最受觀眾歡迎的,發生該現象原因除韓國節目比較親民外,還和韓國文化更加適合我國文化相關。
2 本土化創新的重要性
數據調查結果顯示[3],我國每年都會引進國外節目,但影響力相對較大的節目卻少之又少,且大多節目均普遍存在前期、后期關注度不一現象。比如湖南衛視播放的《我是歌手》,雖目前已播放至第四季,但無論是節目的收視率,還是觀眾口碑,均明顯低于前期,該現象是我國眾多綜藝節目的通病。針對這種情況,需在引進國外節目后加大本土化的創新力度,以提高節目收視率。
我國眾多的綜藝節目中,深圳衛視的《年代秀》收視率始終較高。該節目是從比利時引進的,其主要內容為“秀”,嘉賓多借助唱歌、跳舞的方式還原傳統文化,重視對經典的回顧。而我國引入該節目后,對其進行了相對巧妙的創新,節目主要內容為在我國本土文文化、國情基礎上,強調代溝交際溝通的重要性,不僅充分體現了現階段的流行價值,還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懷舊,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由此可見,引進國外文化后緊抓我國本土文化根基,緊抓我國觀眾情懷,能更好向觀眾傳遞情感,從而贏得更多掌聲[4]。
此外,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也是相對成功的節目,該節目所傳遞的親情、教育理念等,都是獲得成功的關鍵,其節目嘉賓也通過該節目走紅。從綜藝節目的引進情況上來看,《爸爸去哪兒》是比較成功的,因為該節目使觀眾完全忽視了它所具備的引進性,這主要來源于節目本身具備的情感,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發揮的作用等,畢竟情感是無國界的。
總之,引進節目后需立即進行本土化創新,選擇本土化的場景、嘉賓,禁止出現流于形式現象,以在將本土化徹底植入節目的基礎上,贏得更多觀眾,提高節目收視率。
3 綜藝節目本土化創新措施
3.1 準確定位觀眾需求
從綜藝節目本質上來講,其是一種精神類產品,節目的整個過程均貫穿著觀眾的價值觀、人生觀,且節目最終目的為滿足觀眾需求。因此,在創新綜藝節目本土化的過程中,最為首要的工作是準確的定位觀眾需求。比如《花兒與少年》《我們十七歲》等綜藝節目宗旨為“虐明星”,鏡頭中也大多是虐明星,導致明星毫無形象。平時觀眾感覺和明星有著相對較遠的距離,過于好奇明星正常生活行為,而這種類型節目的播放,能真實的反映明星狀況,從根本上滿足著觀眾需求。并且,通過這種節目的真實反映,能讓觀眾更加了解明星,進一步加深節目立體感,增強節目吸引力。
3.2 選用本土化的表述方式
通常情況下,綜藝節目表述方式以節目的制作方式、制作內容為主,表述方式和節目收視率關系密切[5]。故而,在對引進的綜藝節目進行本土化的創新時,需根據本土情況,選擇相對合適的表述方式。比如有周立波、朱亞麗、陳歡主持的《中國夢想秀》節目,其獲得成功的關鍵在于不同于原版。該節目主要借助周立波詼諧的語言來表述,或用程度不同的節目主體表現。同樣,主持人身上所具備諸多豐富的中國元素,再加上節目中存在的民族精神、特色的故事等,使其成為觀眾歡迎的節目之一。筆者認為,該節目中的其中一個故事更好的體現了中國傳統精神文化,《中國夢想秀第五季》中的巴山斷臂女孩楊佩,憑借超常毅力、堅定信念破繭成蝶,用雙腳創造刺繡神話,被主持人周立波譽為“東方維納斯”。該故事女孩夢想比較簡單——擁有屬于自己的店鋪,能養活自己,不讓父母擔心,這種簡單、真誠的夢想得到現場觀眾的支持。該節目這種類型的表述方式,能獲得觀眾共鳴,使節目更加真實,進而加強節目感染力。
3.3 適當融入本土文化
從上述內容得知,我國所引進的綜藝節目多來自韓國,從歐美國家引進的節目收視率相對較低,發生該現象原因和文化差異相關,和歐美國家相比,韓國文化和我國文化共通點比較多,引入韓國節目后,即便不進行本土化的創新,也能得到觀眾認可。為進一步提高節目收視率,引進國外綜藝節目后需融合本土文化,便于更好滿足觀眾需求。比如北京電視臺所開播的《紅樓夢中人》,這是從海外引進的選秀節目,但我國節目卻引入了經典名著《紅樓夢》,通過將經典的名著融入其中,不僅能豐富節目內容,還弘揚著我國傳統文化[6-8]。
此外,還應在綜藝節目中融入喜聞樂見的方式。綜藝節目引進初期,主要考察的是節目情況,在創新本土化時,應將本土化元素以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包裝,面對過于枯燥、乏味的本土元素,還可給予其生活化、親民化的闡述,以拉近節目和觀眾距離,提高觀眾參與積極性。比如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節目,通過闖關、晉級等方式,全新的演繹著過于枯燥的漢字內容,這種情況的影響下,不但能緩解漢字危機,還能提高人們的書寫興趣,進一步弘揚中國漢字文化。
4 小結
綜上所述,在國外綜藝節目不斷引進的現階段,給我國電視節目帶來諸多機遇和挑戰。本文通過對綜藝節目引進、本土化創新分析發現,要想提高我國綜藝節目收視率,不能一味的模仿引進節目,而要借鑒、學習其成功經驗,并進行本土化的創新,以在創造出屬于本土綜藝節目的情況下,為中國電視行業的發展提供幫助。另外,還需積極探索中國未來電視節目的發展模式,制作具備中國特色節目,進而擴大電視節目市場范圍,加快發展速度。
參考文獻
[1]李淑慧.綜藝節目的引進與本土化創新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6,2(4):60-61.
[2]顏錚.綜藝節目中國本土化創新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16(11):135.
[3]王萌.從《菏澤好聲音》看地方臺綜藝節目的定位和模式創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6,26(12):196.
[4]黃璐.《中國星跳躍》:國際版權與本土化創新的有機結合[J].傳媒,2013,11(8):35-36.
[5]卓小慧,許婕.對大陸綜藝節目模式創新的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5,1(11):95-98.
[6]段佳.論引進電視綜藝節目的本土化改造[J].西部廣播電視,2016,25(3):76.
[7]王剛,丁智擘.電視綜藝節目的特色化和本土化——以《年代秀》為例[J].新聞前哨,2015,29(11):61-63.
[8]林倩,胡婷婷.我國引進綜藝節目“本土化”過程文化變遷[J].商,2014,32(4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