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純玉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遼寧沈陽 110136
摘 要 全媒體時代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對高校校報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挑戰。如何正確認識校報發展的優勢與瓶頸,是未來高校校報創新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面臨困境,只有不斷加強深度報道、充分發揮言論作用、策劃精品欄目、提升校報的可讀性、與網絡媒體融合發展,校報才能成功轉型,并最終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關鍵詞 全媒體;高校校報;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1-0075-02
高校校報作為高校黨委機關報,通過新聞報道和時事評論等,記錄了學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發展取得的成就,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思路、辦學目標、辦學特色和師生員工的整體風貌。作為高校主流媒體,校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陣地和新聞傳播的重要載體。
在全媒體時代,高校校報受到了網絡、微博、微信、手機移動終端等新媒體的巨大沖擊,校報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挑戰。2016年,在黨的新聞宣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高校校報只有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新形勢,在辦報理念、辦報思路、報紙內容、管理方式等方面不斷改革和創新,才能在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鞏固校園主流媒體的地位。
1 全媒體時代高校校報發展面臨的困境
(1)校報時效性差、信息量小,受眾流失嚴重。校報出版周期一般分為周報、旬報、半月報、雙旬報和月報。據調查,在1 000余家高校校報中,出版周期超過半月的占50%以上。眾所周知,時效性是新聞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但是在平均近半個月的出版周期中,師生早已從網絡、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獲得了相關新聞資訊,大部分校報的新聞早已變為“舊聞”,失去了時效性,新聞價值大大降低。校報由于版面有限,承載的信息量較小。受經費和人員編制的限制,多數校報為對開四版或四開四版,與社會媒體的幾十個版面相比,校報承載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因此受眾流失嚴重。
(2)校報政治性強、說教氣濃,可讀性不強。校報承擔著宣傳學校中心工作,傳遞交流學校信息的任務,很多校報在報道中過于強化宣傳意識,相對弱化了報紙的新聞屬性。各種會議報道、領導講話、經驗交流、校內活動信息占據了大部分版面,形成了“會議新聞多、領導講話多、常規活動多”和“新聞策劃少、深度報道少、熱點新聞少”的三多三少情況,導致校報成為了輿論宣傳的工具,可讀性較差。
(3)校報缺乏與師生的互動,吸引力不足。校報作為傳統媒體“紙媒”的一種,傳播手段主要依靠文字、圖片和線條等,比較單一。與微信、微博、校園網、App等網絡媒體相比,缺乏與讀者互動的欄目和專題,缺少與讀者在線交流或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因此,缺少信息反饋的渠道,導致校報與受眾溝通不暢,新聞報道的內容與師生所希望獲取的信息不對等,有效傳播力大大下降。
2 全媒體時代高校校報轉型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1)加強新聞策劃,以深度報道取勝。與校報相比,網絡媒體在新聞的“新”和“快”上毫無疑問搶占了先機。為了有效應對新媒體的挑戰,校報應加強新聞策劃,在網絡媒體欠缺的深度報道上下功夫,特別是特別報道、系列報道、組合報道等。與普通新聞報道相比,深度報道通過對新聞多側面、多角度的分析和解讀,讓讀者對新聞事件有了全方位的認識和了解。因此,深度報道的主題更具深刻性,報道更具綜合性,影響更具全局性。例如,筆者所在的《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在報道學校教學改革時推出了一篇專題通訊《深化教學改革 培養高級工程實踐人才》,選取了學校教改典型——計算機學院,從課程體系改革、分層次教學兩個方面將教學改革的背景、舉措、取得的成效及遠期目標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內容詳實生動,為其他學院教學改革樹立了范例。
(2)發揮言論作用,引領主流價值觀。新聞評論不僅可以拓展新聞的深度和廣度,還能起到輿論引導、輿論監督的作用。評論的寫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份報紙的內涵、特色和綜合實力。《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在每期一版刊載評論員文章。評論圍繞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學校中心工作、校黨委重要決策等方面展開論述,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為學校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服務。在報道“沈航榜樣”頒獎典禮的同時推出了評論員文章《帶著感恩的心再出發》,通過校園主流媒體的正面發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積極傳遞正能量。在學校推進應用型大學建設的關鍵時期,推出了評論員文章《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 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對于如何從教學型大學向應用型大學轉型進行了深入的論述,為學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3)貼近校園生活,提升校報可讀性和吸引力。全媒體時代的校報編輯和記者要改變以往的新聞報道方式,深入師生員工生活實際,報道廣大師生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筆者在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師生中發放了138份問卷調查,據調查顯示,師生最想從校報獲得的信息依次為:熱點事件的深度報道、學校重大新聞、學生校園活動、各類服務信息;最感興趣的新聞體裁依次為:深度報道、圖片新聞、短消息和評論。為提高校報競爭力,校報應該盡量減少刊登校園網等媒體已發布的新聞的比例。消息要短而精,突出新聞價值;要提高深度報道的比例,挖掘學校的特色和亮點。校報還應該更多地關注師生感興趣的話題,采用喜聞樂見的語言、畫龍點睛的標題以及奪人眼球的版面吸引廣大讀者,提高可讀性和吸引力。例如,《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刊登的《沈航,你不能錯過的六門課》,校報記者在學生中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對最受學生歡迎的6門課的授課教師和學生進行了專訪,一經推出,在學生中引發了較大反響。
(4)注重品牌效應,打造精品欄目。無論傳統媒體,還是現代媒體,欄目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都是毋庸置疑的。欄目如同人的眼睛一樣,展示了新聞媒體新聞策劃的層次、報道的水平和審美的取向。校報要想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加強策劃,開設多個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精品欄目,形成品牌效應。在設計和策劃欄目時,要吸引更多受眾,必須堅持三個原則:一要貼近師生校園生活實際,充分體現校報的服務性、教育性;二要發揮高校人才集中的優勢,增強欄目的權威性和指導性,為學校的教學改革、科學研究提供參考性信息;三要具有針對性和開放性,與讀者進行良好的互動與交流。《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欄目和品牌欄目如:師者、沈航基石、共同關注、花樣年華、會客廳、世說新語、航空人物志等。如會客廳欄目,選取當下社會或學校的熱點、焦點問題,請幾名同學暢談對熱點話題的不同感受,長期以來一直是校報的精品欄目,深受廣大學子喜愛。
(5)建設全媒體平臺,走融合發展之路。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師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要實現新聞資訊的快捷、高效傳播,高校新聞媒體必須走融合發展之路。通過建立集報紙、廣播、電視、微博、微信、校園網、手機移動終端為一體的全媒體信息發布平臺,實現校園媒體的相互交流、融合發展,為師生員工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新聞資訊。全媒體信息平臺中的網絡媒體可以發揮速度優勢,發布消息類新聞,第一時間吸引受眾。校報的重大新聞、深度報道、特色欄目等,網絡媒體可以提前發布相關內容介紹,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全媒體信息平臺中的校報可以發揮深度報道的優勢和言論的作用,重點交待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新聞背景及發展趨勢等,滿足讀者高層次的閱讀需求。如筆者所在的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在宣傳部新聞中心打造了沈航全媒體信息平臺。新聞中心通過校報編輯、新媒體編輯、學生及教工通訊員將全校的新聞資源進行整合,建立了統籌《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沈航之聲”廣播臺、沈航校園網、“小航家”官方微信的全媒體信息平臺。采編人員通過平臺進行整體策劃,采集、匯總各類新聞資訊后,根據校園媒體的不同特征,編輯、發布不同類型的新聞稿件。這樣,就將報紙的深度、網絡的廣度和手機的速度融為一體,實現了新聞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總之,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媒體格局,媒體轉型刻不容緩。傳統媒體的轉型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過程。高校校報為適應新媒體快速發展的需要,必須不斷更新辦報理念,調整辦報思路,在困境中積極尋求突破,在華麗的蛻變中實現全新的轉型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文麗,孫國紅.淺談全媒體戰略下新聞報道模式轉型[J].今傳媒,2013(9):94-95.
[2]劉清生.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報創新轉型之路[J].青年記者,2015(10):86-87.
[3]周欣榮.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校報創新發展探究[J].濟寧學院學報,2011(4):53-56.
[4]張弘.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報的轉型與創新[J].新聞愛好者,2012(12):47-48.
[5]付蓓.高校校報創新途徑探析[J].新聞與寫作,2014(9):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