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語嫣
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 要 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趨勢日趨明顯且包羅萬象,但也萬變不離其宗——人機交互的革命性發展。著名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一直看到了人和媒介的關系中人的主導作用,從人性、倫理、人文關懷的角度探析技術主義下的樂觀精神。文章主要通過淺析手機的觸屏技術演化來展望技術與現實融合、人體與機器交互后所產生的新一類新聞——“觸覺新聞”。
關鍵詞 人性化;新聞傳播;觸覺新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1-0095-02
“手機”作為移動新媒體的終端,也是第五媒體的代表之一。手機作為一種新媒體可以說是人的綜合器官的延伸,綜合了幾乎所有大眾媒介的功能,集視聽讀寫于一體。VR技術的盛行似乎給傳統新聞業指出了一條全新樣態的發展道路,讓新聞不再止步于屏幕下的再現同傳,而是真實在線的沉浸式體驗。
1 手機媒體觸屏技術對新聞傳播發展的影響
1.1 Taptic Engine①技術對傳統新聞的預測影響
第五媒體時代是技術主義高度發展的移動網絡下的新生時代,智能手機成為泛在傳播的最主要臂力之一。媒介融合下的第三媒介時代也逾期不遠,且亦趨于兩極化——從復雜多樣化轉而整合從簡化,觸類旁通卻又多而冗雜。單一化的信息不能滿足用戶,由此,綜合感官產物“VR”也悄然而至。
首先,從傳播效果的變化來看,新聞是可以逐漸從真正的二維平面到立體可感,不僅是讓用戶可看可觀可感,更在物理感官上真正實現了“新聞現場”的沉浸感體驗,再現新聞當時。由此,有學者提出了“觸覺新聞”的概念,即在新聞報道中運用Taptic Engine技術,讓用戶通過觸覺感應新聞內容要素,如溫度、壓力、濕度、紋理等細節的一種新聞呈現方式,是一種具體、真實的“有感新聞”。
其次,如果在將來真正出現“觸覺新聞”,那不得不說這是一次“冷媒介”的極致提升?!袄錈崦浇椤钡霓D換在于媒介與人、社會、自然之間相互關系作用的展現。冷媒介要求受眾用多種感官去感受,并且需要豐富的聯想和參與,彌補媒介本身的缺失也是人性化趨勢的補償性體驗。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機會,調動了人們再創造的可能性。如果Taptic Engine技術能夠做到將溫度、濕度、地質災害的振動頻率等觸感帶入手機設備,那這就是一種視聽器官延伸的升華——在雙手觸手可及范圍之內,提高了用戶想要了解的訊息以及狀態。粗看觸覺新聞更像是“熱媒介”,因它有詳細多樣的感官刺激,但實則不然。觸覺新聞更多偏指的是視聽上的體驗,且并不是十分精準完盡的信息。接受者更需調動自身的感能感念這項技術帶來的信息流體驗,并全身心的浸淫其中。這是一種完全的“沉浸體驗”,需更多的自主投入,且此類審美情趣也是人性化趨勢的巨大體現之一。
2 由技術變為現實的觸覺新聞的淺析
從媒介進化本身規律來說:媒介使用功能愈符合人類感官愉悅的要求,媒介外形設計也愈符合人性審美需求。觸覺新聞的沉浸式體驗調動人的感官機能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理解,雖然它受限于新聞現場的真實傳播,但愉悅了“新聞”體驗,增加了互動的感念?,F今并不能得知觸覺新聞的設備模樣,但是iPhone的觸屏技術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癏OME”鍵的觸感反饋體驗不僅符合人體工學的力量與美感,也是它當時區別于其他手機的前沿科技,而前沿科技正好又符合了人們的另一審美需求——時尚感。
從人性化的角度來看:人類傳播的要求決定媒介進化方向。人類的傳播要求可概括為三個方向的追求:其一,媒介演化促成人類人際傳播的雙向互動,從低級單向傳播至雙向傳播再到雙向互動傳播。其二,感官的單一調動和技術復合的多樣化。其三,人類傳播的便捷性方向進化。觸覺新聞將空間拉近、時間模糊。觸覺新聞在一定程度上復合了五感的體驗,以及新聞與情感的互動、消極參與到積極投入等。這種隨時隨地、隨心可控的新聞傳送、傳播的方式更容易使人們沉浸其中,這也是場景傳播的必然結果。
從媒介與自然關系的傳播效果來看:媒介必然不斷消弭時空障礙。媒介是極具空間延伸性、拓展性與侵略性的物件。人性化趨勢理論就是媒介演化的生動體現和具體特性,由此可見,觸覺新聞無論是從時間、地點還是空間、地域來看,都是不斷消弭時空障礙的展現。可謂真正能夠做到“一指在手,天下我有”的虛擬沉浸感,就如同Second Life里的虛擬世界,我們自己制作、上傳、選擇自己所想所念的事情與物品。在觸覺新聞所帶來的全知視角下,我們不再受限于“制定者”的文本規范和語義解釋,但,之前也提到過關于這種過于沉浸新興媒體以及新新媒介帶來的弊端——人性化趨勢最終會否變得扭曲異化,技術樂觀主義會否只是萊文森的主觀臆想,這種放大了的真實是否妥當?
3 關于“觸覺新聞”的逆向思考
媒介的“自然化”需要符合人類在信息交流中感官平衡的需求,且達到人類本身所不能及的領域。觸覺新聞調動感官參與再現,刺激大腦主動沉浸,是人大腦的延伸,這種高參與度的沉浸體驗是VR的主要特征,也是娛樂化的放大。用戶沉浸歡愉卻又一定違背新聞的嚴肅感,作為一名“游戲者”參與體驗活動,而不是帶著審視且嚴謹莊重之感閱讀新聞。如果當這項技術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連新聞發生的當事人或者被害者的心理感受——比如疼痛、悲傷、絕望等負面情緒或狀態也能通過技術傳送到你的身邊,這種不適觸及到人道主義的理念,涉及私人化的情感與事件,我們應當更慎重嚴肅的尊重對方。所以,應像萊文森的技術樂觀主義一樣,在擁有理性的基礎上,理智把控對技術的抉擇和研發。抱著小心求證、大膽猜想的行為準則來設想技術給人類帶來或即將帶來的新奇體驗。顯而易見,當人們過于依賴甚至沉迷于媒介技術時,技術也會造成人的“異化”。我們的心理狀態、生活方式、作息習慣等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支控“奴役”。由此必須反思,當我們對技術過度使用,勢必會減少對身邊之人的感知和觸摸,以及真實的互動。不難想象,我們將歡欣于新技術帶來的歡愉——在屏幕上頻繁互動,卻忽略身旁的“真實人”。
4 結束語
在科技的飛速發展與人文社會的不斷完善中,對于新型科技的需求與欲望基本是欲壑難填的集中體現,但是我們從哲學的辯證思維上來看,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這是不可逆的。由此,我相信萊文森所說的技術樂觀主義,人們的理性選擇會帶來可控的科學技術并有能力去付諸實踐與行動,觸覺新聞也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更是當代“人機交互革命”的重大體現,人們通過獨特的感官體驗,進而感受到人體與機器的交互,這可以說是一種變相上的情感共鳴,或是說精神層次的“震顫”。如今新聞現場的遙在,變為今后場景傳播中的泛在,這是科技的飛躍、人性化趨勢的必然之果。我們所要做的便是把握事物的分寸與尺度,在未來社會中秉持平衡、和諧,做到科技與人文并存,理想與現實并進。
注釋
①Taptic Engine:Taptic Engine可以叫做觸覺反饋引擎的一種觸屏技術,現在主要體現在iPhone新發布的iPhone 7代的屏幕觸覺反饋技術上。
參考文獻
[1]靖鳴,馬丹晨.移動互聯背景下手機媒體對新聞傳播的影響[J].新聞愛好者,2013(10):72-75.
[2]保羅·萊文森.新新媒介[M].2版.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3]劉晗,龔芳敏.保羅·萊文森媒介技術演進思想評析[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42-145.
[4]喻國明,諶椿,王佳寧.VR(虛擬現實)作為新媒介的新聞樣態考察[EB/OL].[2016-12-28].http://www.zhengfawang.com/?id=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