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課程是實現育人目標和辦學理念的載體,要落實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各項目標,必須堅持以課程建設為中心,把宏觀的教育思想與微觀的教學實踐聯系在一起,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優質的課程資源。北京師范大學青島附屬學校植根于齊魯文化的沃土,依托北京師范大學先進教育理念和科研實力,將“胸寬如海、竟進似河、敢為天下先”作為“和”文化的精神內涵,確立了“有特色、有水平、出名師、育英才”的發展目標。
一、整體規劃頂層設計
我校以核心素養提升為統領,依托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整體開發、建設課程體系,創新課程結構,每一學段、每一年級橫向構建五級課程體系: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興趣類課程、社團類課程和專題類課程;縱向打通學段與年級的壁壘,橫向打通學科的隔閡,從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分別以“興趣—情趣—志趣”發展為主線,做到一級一主題,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力量,從而使學生素養實現螺旋式上升。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是突出課程的連貫性。實行九年一貫制課程體系頂層設計,構建“以連貫促個性”的育人機制,實現人才的個性化培養,做好小初銜接的探索與實踐。開設的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解決了小學科學和初中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銜接問題。其次是試行彈性課時。我校是全國最早實行大小課時的學校之一,在總學時不超過相應年級規定學時的前提下,將原有的固定課時調整為長短不一的“大、中、小、微”課時。“基礎課時”40或45分鐘,“綜合性課程”60分鐘,“創新實踐課時”90分鐘;“小、微課時”10或15分鐘,進行經典誦讀、習字和閱讀等活動,“大課間”50分鐘。
二、分級建構課程體系
通過近七年的課程建設,我校以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實施為依托,以多維度的課程評價為抓手,堅持多元與個性的原則,尊重學生個體的選擇性,啟動每一位學生自主學習系統的“發動機”。
1.設置五級課程體系
一是基礎必修課程。這是基本要求,我們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導學案為主線,用思維導圖撬動課堂深度學習,打造優質高效課堂。如語文學科采用“三線并舉的板塊式教學”,把“時時練字、天天讀書、生活作文”三步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數學學科深入打造“數學好玩”的生命課堂,形成了“數學信息—數學問題—個體探究—群體互動—鞏固應用”五步教學法;英語學科展示個性、張揚魅力的“show me”英語課堂;生物學科以“啟發—發現—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為載體,努力踐行學科精神。
二是能力拓展課程。這是發展性課程,各個學科組的教師發揮自身優勢與潛能,把國家課程變為校本課程、生本課程,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以體育學科為例,基于學生的生命需求,在一年級開設游泳和形體課,二年級開設足球課,三年級開設乒乓球課,四年級開設羽毛球課,五、六年級開設籃球課等,培養學生與運動為友,養成終身鍛煉的好習慣。
三是興趣選修課程。面向每一個學生,全面發現、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學期初,學校下發“課程超市菜單”,學生自主申報,開學第一周開設“選修大集”,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進行師生的雙向選擇。學校逐漸形成了個性化的校本課程,如機器人、童心畫苑、數學好玩、生活作文、花樣跳繩、國際理解、心理游戲、二胡、面點等20多門特色課程。全員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四是社團活動課程。在學校的支持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成立了社團組織。到目前為止,我校已經成立的社團有“和之風”帆船隊、“和之韻”花樣跳繩隊、“和之行”領袖社團、“和之聲”小記者團、小豌豆文學社等近10個社團,社團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特長,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組織策劃、人際交往、團隊合作、領袖品質和團隊領導等能力。
五是德育微型課程。結合節日、社會熱點以及學校常規活動,學校將植根于生活的德育活動開發成大量短小的“微型課程”。比如,為關愛自閉癥兒童開展的報紙義賣課程;為保護環境開設的垃圾分類課程;為培養地球人開設的教育國際化課程;為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開設的中國夢課程;為讓學生感受父輩兒時的經歷、讓家長陪孩子一起成長的電影大篷車課程……教育無小事,我們將德育、教育通過這樣的微課程浸潤到學生的生命中。
五級課程相輔相成,逐步深化,聚焦核心素養提升,共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終培養“大德、大志、大雅”“大氣、靈氣、和氣”的現代公民。
2.優化梯度課程設置
小學(一至五年級)階段,我校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為學生發展奠基的基礎性課程。經過深入調研論證,2013年,我校探索實施寫字教學改革,率先在書法課堂引入寫字教學軟件進行課程教學。
小初銜接(六至七年級)階段,我校課程以培養學生的“情趣”為主,在注重各科學習的基礎上形成更加開放的課程,給予更多的課程資源和多元化的課程選擇,幫助學生發現潛力,發展天賦,給六、七年級學生提供足以支持未來學習的體驗性課程。如在六年級開設的小初銜接課程,在七年級開設的“心理體驗式團體”課程,為學生“情趣”發展提供支撐。
初中(八至九年級)階段,我校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志趣”為主,在國家規定的課程基礎上,開設分層、分類課程,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的發展需求,自主選擇課程。如八年級的科技創意課程,九年級的人生規劃與職業體驗課程。
3.開發多元課程資源
學校利用“互聯網+技術”,與優秀的線上教育公司合作,開發基于網絡的“云閱讀”、3D打印等課程。同時,我校教師與家長、社區、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聯合開發課程,擴大課程資源的內容,發揮社會資源的作用,將學習融入社會生活,讓校外資源參與到課程的開發、建設中來。由家長與學校教師共同開發的校本系列課程《廚房知識進校園》已出版發行。
此外,學校還給教師充分的課程開發權,鼓勵教師開發、建設校本課程,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發揮一線教師特別是名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提供各種支持,開發不同門類、不同主題的校本課程。如生物學科的《熱愛科學 擁抱自然》,語文學科的《生活化作文》等一批優秀的校本課程已結集或出版。
三、穩步推進課程實施
我校積極研究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課程實施策略,改進和完善課程實施體系,關注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多方面助推課程實施
出臺相應政策,為課程實施提供政策支持。學校出臺《關于深化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校內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組建橫向和縱向發展的課程開發與建設研究共同體,推進課程建設的深入開展。
提升教師素養,為課程實施提供師資保障。課程建設的核心是教師的課程能力,提升教師的課程領導力和執行力,促進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協調、整體發展。實施“名師工作室建設校本課程計劃”,以齊魯名師、特級教師、市區級名師等為核心的專家教師團隊,成為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領軍人物。
促進課堂改革,為課程實施提供方向引導。近幾年,我校以“小組合學”的改革為重點,以導學案為主線,用思維導圖撬動課堂深度學習,持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突出合學、展學和評學等教學環節,體現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讓生生評價、質疑與補充等成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徑,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營造質疑、探究的學習氛圍。
進行學科間觀摩,為課程實施提供交流平臺。從2012年開始,開展全校學科間的觀摩活動,目前已基本涵蓋了學校的各個學段。通過觀摩課程發現亮點,促進各學段間相互借鑒交流,提升對課程的領導力和執行力。
2.多形式落實課程內容
統籌安排校外實踐活動,加強跨學科整合。除了相近學科、同一領域的整合外,加強語言、數學、信息等素養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應用,有效地將學科內容融入其中。除分學科組織實踐活動外,鼓勵基于項目學習的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我校組織的“地瓜樂”系列社會實踐活動獲得山東省科技創新大賽一
等獎。
促進人文課程的系列化。將“知行”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各個學段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堅持校內課程與校外活動相結合的原則,踐行“大教育”觀。挖掘課堂教學中的人文元素,發揮課堂教學在人文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
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小學科學等學科開展“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實施STEAM課程,遵循美國著名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學中做,做中學”“學科學,做科學”,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開展選課走班教學。八、九年級實行分層、分類選課走班教學。建立學科教室,進行選課走班,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3.課程評價突出過程性
為保證和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學校轉變“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傾向,對課程的執行和落實情況突出過程性評價。
一是定期檢查、指導。學校通過教師發展指導中心的科研評估、走推課等形式,評估各學科校本課程計劃的落實情況,發現各學科校本課程建設與實施的
亮點。
二是交流展示。學校就評估和走推課中發現的典型經驗,開展學科交流、展示活動,分享各學科在開發和建設校本課程,落實三級課程中積累的好經驗、好
做法。
三是跟進指導。學校對于課程計劃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組織相關人員研究解決方案,邀請課程研究專家進行指導。
四是調查研究。學校通過向學生和家長發放問卷調查,讓學生和家長等群體也成為課程開發、建設和實施的參與者與評價者。
學校以“和”文化為統領,以“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為校訓,用微笑傳遞文明,讓說“您好”成為習慣。在一至三年級實施“學科融合·項目驅動”,在四至九年級推進“選課走班”,把學生置于課程改革的正中央,做扎根的教育,堅持個性化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青島附屬學校)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