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短文。他的文章意蘊深遠,意味雋永。短文講述了季老先生重返哥廷根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習俗的贊美之情。這樣的名篇,教師應該觸摸文本的深度,找準文本拓展閱讀的切入點,引領學生攀登閱讀高峰,提升學生閱讀
素養。
一、在學生語言發展處拓展
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第三自然段“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等詞語,想象繁花似錦的畫面,相機出示朱自清描寫花的散文片段: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師:朱自清是怎樣寫花的?
生:我從這段話“開滿了花趕趟兒”中也讀出了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景象。
生:花兒你挨著我,我擠著你,互不相讓,都在展示自己的美麗。朱自清用擬人的手法寫得親切可愛。
生:作者用三個比喻句寫出了花朵色彩的絢麗。
師:季羨林只用幾個詞語,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而朱自清是工筆細描,讓我們眼前浮現了一幅艷麗的畫面。無論哪一種美,都讓我們陶醉。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朱自清散文的恰當引入,濃縮了課文的精華,學生不僅從朱自清的精工細描中再一次感受到“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奇特景色,更體會到兩位大師作品不同的筆觸、不同的語言風格。
二、在學生認識膚淺處拓展
文本所提及的內容,有些與學生有很大的時空差距。教學時,當學生無法理解文本的內涵或者對文本的內涵只是“淺嘗”時,教師要及時鏈接相關的材料深化學生理解。
師:讀第三自然段,你還從哪個詞體會到景色奇麗呢?
生:我認為從“山陰道”可以看出這里花多,山陰道是由樹陰構成的涼爽的道路,從中可以看出德國人愛花之深切和德國的花之多。
師:這句話是有出處的。(師相機出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山陰道是浙江的一處風景名勝,山環水繞,是非常美麗、令人陶醉的地方。走進德國的大街小巷,看到家家戶戶種著花,這樣的景象如入山陰道,你有什么新的發現和感受?
生:噢,原來作者寫如入山陰道上,不僅僅寫了花的繁茂,更是寫出了花的美麗迷人,這里不是風景名勝,但比風景名勝區還要美。
師:同學們想一想,作者身處德國,為什么要隱隱地提到山陰道—浙江的一處風景名勝呢?
生:我知道了,這時作者在德國留學,他非常思念自己的家鄉。
教師引導學生讀出“山陰道”的“前世今生”,發現文本中的用典之處,并進行有效拓展。季羨林先生恰如其分地運用“山陰道”的典故形容德國的街道上家家戶戶都種著花,繁花似錦,美不勝收。教師透過文本拓展指導學生讀懂季先生的博學,讀懂季先生的用意:引經據典,把讀者帶進哥廷根花的世界,讓讀者真切地了解德國的民俗風情。學生粗略地感受到“山陰道”是寫樹陰構成涼爽的道路,感受到花多,但僅有這樣的理解是不夠的。接著教師引出這句話的出處,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德國街道美不勝收之景,感受作者內心翻涌的思鄉之情。一個“山陰道”,引導學生讀出了景,也讀出了情。這就是拓展閱讀帶給課堂的深度和厚度。
三、在學生疑惑處拓展
結課時,學生質疑:課文結尾為什么寫“我做了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第三段作者提到浙江的山陰道,是思念家鄉中國,還是思念花之都的德國呢?此時,下課鈴聲己經響了,我抓住學生的疑問啟發學生:“要想更多地了解德國,了解作者,我推薦大家讀季羨林的《德國印象》《留德十年》《季羨林文集》,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其實這個故鄉到底是中國還是德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指引學生深入探究。這樣,學生的閱讀不再局限于課本,從而實現了由課內向課外鏈接延伸的“立體
閱讀”。
這些立足課堂、放眼課外、以文本為核心的拓展閱讀,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馬橋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