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英 丁會芝 胡靜靜 楊坤 沈佳波 李明 吳曉峰
[摘要]目的評價實用新型導聯線記錄心電信號的準確性,探討其在正常人群、心律失常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入選100例健康受試者、120例各類心律失常患者,同時記錄新型導聯線和常規導聯線的心電圖波形。比較兩種導聯線的各導聯時間及振幅一致性、圖形穩定性及各類心律失常的檢出率。結果
健康受試者的新型導聯線組心電圖時間及振幅一致性參數與常規導聯線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心律失常患者,新型導聯線組的心房顫動、房性期前收縮及房室傳導阻滯檢出率稍高于常規導聯線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新型導聯線組的電極脫落、基線漂移及肌電干擾均明顯低于常規導聯線組(P<0.01)。結論新型導聯線心電圖記錄的圖形準確、穩定、可靠,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良好的實用性。
[關鍵詞]新型心電圖導聯線;穩定性;心律失常
中圖分類號:R540.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6X(2017)03-0193-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7.03.11
心電圖檢查是臨床上評估心電活動最主要的無創檢查。現有的心電圖機配備為常規12導聯線(胸部用小吸球,肢體用夾子),在臨床應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們研發的新型結構導聯線于2013年獲得國家專利,取消肢體導聯夾子及胸導聯吸球,采用扣式電極,操作流程簡便,心電圖波形穩定;電極片抗干擾性強,有利體表定位,對消瘦及強迫體位者,具有更好的實用性。本文對比使用新型結構的導聯線及常規導聯線,對我院健康體檢人群、各類心律失常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探討新型導聯線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1月的健康體檢者100例,男41例,女59例,年齡23~83歲,平均(49.31±19.84)歲;各類心律失常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齡24~92歲,平均(73.52±21.04)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無統計學意義,所有患者志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研究方法:
1.2.1測定方法:做好皮膚清潔工作后,受試者于靜息平臥位分別接受常規導聯線及新型導聯線的心電圖機檢測。兩組心電圖機器型號相同,均為美高儀ECGLAB3.0版12導聯心電描記儀,檢測的先后順序隨機,心電圖導聯位置采用國際標準,心電圖記錄的基本參數:走紙速度25mm/s,增益0.1mv/mm;檢測所得的心電圖均由獨立的心血管醫生進行診斷及數據測量。
1.2.2導線及電極材料:常規12導聯線心電圖的胸前導聯使用吸球,肢體導聯采用夾子;新型導聯線心電圖胸前導聯及肢體導聯均采用新型導聯線及一次性電極片,胸導聯及肢體導聯固定位置同常規12導聯線心電圖。
1.3心電圖觀測指標:
1.3.1時間一致性參數:對常規導聯線、新型導聯線心電圖機所得的心電圖波形的心率、P波時限、PR間期、QRS波時限、T波時限、OT間期等參數進行測量。
1.3.2振幅一致性參數:對常規導聯線、新型導聯線心電圖機所得的心電圖V2、V3、V5、I、aVR導聯的P波振幅、QRS波振幅、QRS綜合壓代數和壓差(設R-(Q+S)=|R|-|Q|-|S|)及T波振幅等參數進行測量。
1.3.3基線穩定性觀測指標:選擇連續5個心動周期中水平的、無偽差的TP段作為基線,按照基線漂移檢測規定測量,若基線多次發生漂移,則選取最大者進行測量。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版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的方法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健康體檢者兩種導聯線心電圖結果比較:時間一致性參數比較:新型導聯線與常規導聯線測量所得的心電圖波形在心率、P波時限、PR間期、QRS波時限、T波時限、QT間期等參數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振幅一致性參數比較:分別比較新型導聯線與常規導聯線測量所得的心電圖波形在V2、V3、V5、I、aVR導聯的P波振幅、QRS波振幅、QRS綜合壓代數和壓差及T波振幅等參數,各參數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新型導聯線與常規導聯線測量所得的心電圖圖形振幅無明顯差異。對所有導聯的振幅進行相關性比較,|r|均大于0.7,提示新型導聯線與常規導聯線測量所得的心電圖波形振幅高度相關,見表2。
2.2心律失常患者兩種導聯線的心律失常檢出率比較:120例各類心律失常患者中,新型導聯線組檢出心房顫動、房性期前收縮、房室傳導阻滯的例數(分別為39、20、21例)均高于常規導聯線組(分別為38、17、19例),但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導聯線對室性期前收縮的檢出例數無差異(均為40例)。
2.3圖形穩定性比較:對220例受試者(健康體檢者及心律失常患者)的兩組導聯線記錄的心電圖波形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新型導聯線組發生電極脫落、基線漂移及肌電干擾的例數(分別為3、9、2例)均低于常規導聯線組(分別為20、35、11例),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國內外學者一直關注改良新型導聯線的臨床應用研究。報道較多的EASI導聯心電圖,在Frank導聯系統的基礎上增加一個S電極導聯,并通過調整各導聯電極安放部位,對心肌缺血檢出的敏感性較普通導聯心電圖顯著提高。我們研發的導聯線由于采用扣式電極,且使用與之相匹配的自粘一次性電極片,操作上更加容易固定,電極不易脫落。本研究通過對正常人及心律失常患者的心電圖采集發現,新型導聯線組的電極脫落率明顯低于常規導聯線組,體現了新型導聯心電圖在可操作性上的明確優勢。
心電圖操作中的肌電干擾是指因肌肉運動或震顫而產生電干擾。患者肢體移動、呼吸急促、肌肉緊張和胃腸蠕動亢進等均是造成肌電干擾的因素。而另一種影響心電圖質量的原因——基線漂移是指心電圖機在記錄心電信號時,由于患者的呼吸和肢體運動引起的電極和皮膚接觸界面的阻抗變化,而產生的一種平滑緩慢的低頻噪聲。多數報道表明,電極與皮膚接觸不良是造成基線漂移重要的原因。本研究中,新型導聯線組的心電圖形基線漂移、肌電干擾均明顯少于常規導聯線組,提示新的導聯線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從而保證了心電圖波形的高質量。此外,我們觀察到,相比一般人群,對于消瘦、行動不便及強迫體位的患者,新型的扣式電極更易于固定,電極與皮膚接觸不良所造成的基線漂移發生率更低,其清晰性和穩定性的優勢也較普通電極更明顯。
心電圖是診斷心律失常的主要依據。本研究中,我們初步觀察了新型導聯線心電圖對各類心律失常的診斷識別。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包括快速性及緩慢性心律失常,新型導聯線組均能準確記錄及判別。其中心房顫動、房性心律失常的檢出比例高于常規導聯心電圖組,提示新型導聯線對P波的改變更敏感,亦可能與其較低的基線漂移和肌電干擾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