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昊


摘 要:《論語》中“單對”獨當一面,說明對偶運用處于初始階段,但已有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趨勢?!罢龑Α闭及氡诮?,“反對”也較多,說明對偶運用大多表示相近的語意,同時也傾向于從相反或相對的兩個方面揭示事理。從字數看,對偶以4字對為主。因為4字對簡短有力,同時受到《詩經》的影響。對偶的運用達到了整齊勻稱、音律、諧和對比鮮明的效果?!墩撜Z》中的對偶是“自然成對”。
關鍵詞:《論語》 對偶 類型 自然成對
《論語》是儒家代表性的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也是先秦漢語史時期代表性的語料之一[1]。孔子云“辭達而已矣”(《論語》15.41①),似乎孔子不重視語言的修辭潤色,然而通過考察《論語》中的修辭格,我們發現修辭格的運用,書中幾乎處處有之,尤其是運用對偶特別多。查閱文獻,發現前人研究僅是羅列例句,僅有兩人作數據統計②,但其統計均不夠全面,也沒有數據分析。故本文對《論語》中的對偶進行了徹底的統計和分析,愿有益于《論語》的語言風格分析和修辭格史的研究。
一、對偶定義
對偶的定義經歷了一個由粗疏到嚴密的過程。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一書,“為學界奉為中國現代修辭學的奠基之作”[2]。書中把“對偶”列為“章句上的辭格”,認為“說話中凡是用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的兩句,成雙成對排列成功的,都叫對偶修辭”[2](P162)。陳先生僅從字數、句法(即語法結構)等形式上給了定義,沒有說明形成對偶的兩句的語意關系,且將對偶的短語排除在外。王希杰先生把“對偶”歸為“均衡”類的辭格,認為“對偶,是用語法結構基本相同或者近似、音節數目完全相等的一對句子,來表達一個相對立或相對襯的意思”[3](P252)。王先生也主要是從語法結構、音節數(即字數)等形式上下定義,但進一步在對偶句的語意關系上做了說明,可惜同樣將對偶的短語排除在外。譚學純、濮侃、沈孟瓔主編的《漢語修辭格大辭典》一書,對對偶所下的定義就相對嚴密了。書中將對偶定義為“使用兩個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的短語或句子表達相關或相反語意的一種修辭方式”[4](P47)。既從形式上作了規定,又對語意作了說明,更將短語包括在內。一對句子可以構成對偶,一對短語如“察言而觀色”(12.23)也可以構成對偶。
此外,《論語》中引用的對偶,如引自《詩經》的“深則厲,淺則揭”(14.39),本文不予算作《論語》中的對偶。
二、運用對偶類型
根據上述定義和書中所舉范例,本文逐詞逐句分析,在《論語》全文中共找到168③處對偶。對偶有多種分類標準,包括格律嚴寬、上下句的語意關系和形式特征等④?!墩撜Z》中對偶句不存在格律,也就無法從格律嚴寬來分類。因此,根據對偶句的形式特征,將《論語》中對偶分為單對、偶對2種。根據上下句的語義關系,《論語》中對偶可以分為正對、反對、串對3種。下面就相應類型舉例分析。
(一)按形式分
1.單對
單對是“兩個句子或短語組成一對一的對偶”[1](P49),為最常用的對偶的形式?!墩撜Z》中有159處,占絕對優勢。如: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1.6)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14)
(3)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3.4)
2.偶對
偶對也叫隔句對,“由四個句子或短語交錯相對,即第一個對第三個,第二個對第四個句子相對”[1](P49)?!墩撜Z》中有9處。如:
(4)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1.11)
(5)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6)
(6)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8.4)
(二)按語義分
1.正對
正對是指“對偶的出句和對句表達相近的語義,兩句相互補充,從兩個方面說明同一個事物、描述同一種景物?!盵1](P48)《論語》中有98處,占大部分。如:
(7)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14)
(8)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3.19)
(9)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4.2)
2.反對
反對是指“對偶的出句和對句中使用語義相反或相對的詞語,或者兩句從對立矛盾的兩個方面來揭示事理?!盵1](P49)《論語》中有54處。如:
(1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11)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保?.17)
(12)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5.10)
3.串對
串對是指“上下句的語意具有承接、轉折、遞進、因果、條件等邏輯關系。又稱流水對?!盵1](P49)《論語》中有16處,較少。如:
(1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11)(承接關系)
(1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保?.14)(假設關系)
(15)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13.3)(遞進關系)
(三)與其他修辭格的組合運用
《論語》中有少量兼用其他修辭格的對偶句。兩種辭格的組合運用,相得益彰,大大增強了語句的表達效果。
1.與頂真兼用(2處)
(16)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6.24)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6.20)
2.與比喻兼用(5處)endprint
(18)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9.22)(借喻)
(19)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12.19)(暗喻)
(20)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15.7)(明喻,主語省略)
3.與回環兼用(3處)
(21)文猶質也,質猶文也。(12.8)
(22)父為子隱,子為父隱。(13.18)
(23)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19.13)
三、運用對偶的數據統計及分析
受何凌風先生⑤啟發,本文亦將相關數據作成表格,便于分析《論語》中的對偶現象(何先生在其文章中將《左傳》與《尚書》等書比較。宥于學識水平,本文不作歷時比較研究,只作《論語》一書的研究)。
如表1所示,《論語》中的對偶,在形式特征方面,“單對”幾乎獨當一面。這說明《論語》中的對偶運用還處于初始階段,沒有復雜的當句對、互文對和假借對等,但偶對也有運用,說明已有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趨勢。
在上下句語意關系方面,“正對”占有半壁江山,“反對”也較多,“串對”略少。這說明《論語》中的對偶大多表達相近的語意,即從兩個方面描述同一事物;同時也比較傾向于使用相反或相對的詞語,從對立矛盾的兩個方面揭示事理。這表明,至少在孔子的時代,人們已經具有辯證思維,已經能從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來認識事物,闡述事物。
如表2所示,《論語》中的對偶集中在2字對和6字對之間,尤其以4字對為主。之所以以4字對為主,本文認為原因有二:一是4字對簡短有力,說者易誦,聽者易記易懂;二是受《詩經》的影響?!墩撜Z》中,孔子多次談到《詩經》,師生的對話中也多次引用《詩經》,這說明孔子及其弟子對《詩經》非常熟悉,而《詩經》中的詩句以四字句為主,因此無形之中,他們就受到了影響——運用對偶多用4字對。同時,這種對偶的運用處于自發狀態,故比較自由而不嚴格,加之多用于口語,故會在4字對上下浮動,偶爾也出現長字對。
四、運用對偶效果分析
“對偶的主要特點是形式整齊勻稱、音律和諧。”[1](P48)而“反對”的運用,更使表達凝練,對比鮮明,令人聽后印象深刻。
(一)整齊勻稱,給人美感
(24)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4.2)
(25)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9.22)
(26)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14.36)
這三個例句,字數上,或六字相對或八字相對;結構上,或動賓短語對動賓短語,或動詞謂語句對動詞謂語句,或名詞謂語句對名詞謂語句⑥。形成對偶的短語或句子,無論字數還是結構,都整齊勻稱,給人以美感。
(二)音律和諧,易于誦讀記憶
(27)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3.19)
(2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6.30)
(2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8.4)
《論語》中的對偶運用尚處在初始階段,沒有后來詩歌那種嚴格的平仄相對。但對偶句中運用相同的結構,甚至運用相同字眼,也能起到一定的音律和諧的作用。這三個例句就是如此,它們讀來瑯瑯上口,非常便于記憶。因此,這些句子當初能被記錄下來,跟對偶的運用有一定的關系。
(三)表達凝練,對比鮮明
(3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保?.14)
(31)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16)
(3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3.23)
(33)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13.26)
(34)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保?5.21)
《論語》中常把君子和小人作對比,所選例句即是其中一部分。這些句子讀來,立馬就能感受到君子、小人截然不同的形象——君子崇尚道義、堅持己見、舒泰和氣、嚴于律己,小人鉆營私利、盲從附和、傲慢急躁、苛求別人。這是語意上的。在形式上,例(30)、(31)、(32)中,上下句用字和謂語結構(A而不B)一致,僅改換兩個字的前后順序,就達到了鮮明的對比效果,不可不謂凝練。對比如此鮮明,表達如此凝練,讓人立刻就能記住這些語句,同時也起到很好的教化引導作用——讓人向往高風亮節的君子,厭棄蠅營狗茍的小人。
五、結語
《論語》二十篇,平均每篇運用對偶8.4處,不可謂不多?!墩撜Z》中對偶幾乎都是話語中的(157處,占93.45%),雖然話語是用文字記錄的,但應該保留了一定的口語原貌。這說明在孔子時代,孔子及其弟子在口語中已經較多地運用對偶修辭。但其對偶句絕大多數都有重復字(152處,占90.48%),少有一字不重的(16處,僅占9.52%)。這一方面說明口語比較自由,另一方面也說明《論語》中的對偶運用是自發的、初始的,這也恰是其特點所在——不事雕琢而顯得純樸自然,亦即劉勰所說的“自然成對”“豈營麗辭,率然對爾”[5](P384)。相比于后來駢文、詩詞為求華麗而刻意運用對偶,《論語》中的“自然成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注釋:
①本文所舉例句的篇章數和句讀,俱依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10月第3版)。
②張志清.《論語》修辭格探析[D].開封:河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丁桃源.《論語》修辭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③雖盡力搜羅,但難免有遺漏或跟大家理解不同的地方。
④詳見《漢語修辭格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第48-55頁。
⑤何凌風.《左傳》對偶藝術之實證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34-37.
⑥術語皆取自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四版)》。
參考文獻:
[1]程湘清.漢語史斷代專書研究方法論[J].漢字文化,1991,(2):34.
[2]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3]王希杰.漢語修辭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譚學純,濮侃,沈孟瓔.漢語修辭格大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5]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endprint